「帶職傳道人」這名詞對多數長老教會會友來說,其實是很陌生的,因為目前在本宗教會中這樣的傳道人很稀少。與「全職傳道人」(通指牧師或傳道等,專職於傳道工作,無其他職業的人)不同,「帶職傳道人」是指「同時擁有傳道人職份,與一般社會工作職份的傳道人」。可想而知,這樣的傳道人生活應該是非常忙碌的,需要一邊牧會一邊上班。新約聖經中有兩位著名的帶職傳道人。使徒行傳18:3記載:「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使徒保羅具有猶太教師身份,又是法利賽教派的人。當他領受主耶穌的呼召後,就開始海外宣教的旅程。不過,海外多數地區並不需要猶太教師,所以不能靠這個身份討生活。因此他的旅費並非是靠會友奉獻,而是靠著自己的工作賺來的。當時製作帳篷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製作材料是以羊毛織布或皮革為主。多數人怕麻煩,且做生意、過年過節、旅行等都會用到,所以就乾脆用買的。製作帳篷的工作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是投資報酬率高。且只要一技在身,帶點工具,剩下就地取材即可,算是適合邊旅行邊工作的職業。使徒保羅也不想建立教會後,為當地教會帶來經濟上的負擔,就一直以製作帳篷為業,供應自己所需。 歌羅西書4:14保羅提到:「所親愛的醫生路加和底馬問你們安。」沒錯,另一名著名的帶職傳道人,就是在使徒行傳中與保羅同工的路加醫生。當時並沒有醫生執照的問題,因此也是帶著工具與藥水到各地,尋找草藥就可以到廣場上就地開業。當時的醫生社會地位高,醫藥費並沒有公定價,因此算是高所得的職業。在台灣早期的宣教歷史中,其實出現過不少帶職傳道人。例如在台南傳福音的馬雅各醫生、在北部的偕叡理(馬偕)博士。兩位前輩都是以醫療、教育來結合宣教工作。早期台灣的傳道人生活困苦,除了要維持教會教務的運作外,還要去兼差維持家裡的開銷。因此有的去做工、有的當佃農、有的撿破爛。筆者朋友的曾祖父受差派後,就是靠著邊撿破爛,邊在東部協助建立教會。屢次聽見這類的故事,都讓人不禁欽佩當時傳道人在艱困環境下,為主多得人的努力。 那台灣現在有所謂的帶職傳道人嗎?答案是「有的」。長老教會許多偏鄉地區的傳道人,因為教會收入不高,無法付出足夠的謝禮,因此得自己以邊種田邊賣農產品的方式過生活,有些來本會募款的教會傳道人亦是如此。另外一種,就是因著異象志願去開拓教會的帶職傳道人。因為沒有母會或其他機構的支持,所以就自己邊工作邊開拓教會。這類情形比較常在其他教派發生,通常以受過神學院訓練的醫生、大學教授、生意人居多。也有其他職業,筆者聽過的如:酒吧老闆、髮型設計師等。當然,無論是全職傳道人或是帶職傳道人,都是主耶穌的使者,為要以各種方式來傳福音。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 > 信仰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