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小知識一百零二
「基督徒過中秋節」 By陳志聰 中秋節又稱「仲秋」、「八月節」(在台灣則戲稱烤肉節)。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日的月亮特別亮,也特別圓,使人有種「懷念家鄉,親人團圓」的聯想,因此有「中秋慶團圓」的華人傳統產生。當然,中秋節的傳說很多。無論是齊國才(醜)女鍾離春(複姓鍾離,名春,又稱鍾無鹽、鍾無艷)月下變美女得太子寵幸。或是嫦娥為避免小人篷蒙偷吃后羿的長生不老藥,情急之下吃下此藥,成仙奔月,造成遠距離戀愛的故事。還是吳剛被懲罰,在廣寒宮砍這一棵永遠砍不完的桂樹。或是劉伯溫為幫助朱元璋起義抗元,特地在月餅內藏紙條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無論真實性與否,都給人對於中秋節有一種浪漫的想像。 筆者還記得在小學時有一年中秋節,因巧遇颱風無法賞月。因總覺少了月亮就欠一味,故在家以圓形紙片貼在燈泡上,手作「人工月亮」娛親。在台灣,因為特有的「中秋節烤肉」傳統(一說由來自萬家香烤肉醬的廣告),更添地方特殊節慶色彩。中秋節的根源,可能是來自於古代農業社會的「季節慶典」(另有一說為隋末唐軍為解決軍餉問題,開發出月餅)。一方面是因應節氣即將要轉變,求神明保佑。另一方面是因農業的需要,祈求或感謝神明使農作物豐收。那麼,基督徒要不要慶祝中秋節呢?因為聽起來跟基督信仰一點關係也沒有呀!不過,認真說來,去掉傳統宗教的祭祀儀式的外衣,中秋節的真正意義是在於「感謝上天恩賜,慶祝闔家團圓」。這與「感恩節」有著同工異曲之妙。這樣說來,其實還是可以有一點關聯的。當然,筆者並非是認為兩者是完全相同的。 我們可以將「感謝上天恩賜,慶祝闔家團圓」的中秋意義,引申為「感謝上帝恩典,實踐彼此相愛」,藉著中秋節來實踐上帝的教導,使世人看見基督的愛。有三點來自《聖經》的教導我們可以在中秋節來做: 1、當孝敬父母(利未記十九3)。 2、我們要彼此相愛(約翰福音十三34)。 3、凡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向天父上帝獻上感謝(以弗所五20)。 我們應該趁著中秋佳節,與父母、親友團聚,享受愛的宴席。又當在這節彼此祝福,並且述說上帝在我們生活中間所賞賜的奇妙恩典。把握住這個過節的機會,廣邀朋友來與我們相聚,並在世人的面前作主的見證,成為一位傳揚福音的使者。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 > 信仰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