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小知識六十一「關懷我們的新家人」 By陳志聰 「關懷」一直是教會中的重要事工之一。當然,「關懷」不可能只有牧者,或是相關長執同工的責任,應該是「教會全體」的責任。大部分教會都將「關懷」的重點 放在自己的會友,並且將「關懷」的責任放在少數人身上。所以當自己感覺到沒有受到「關懷」時,就開始感到不是滋味。主耶穌教導我們要去看見別人的需要,要 去主動幫助別人。保羅也曾提到眾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乃要顧別人的事。既然我們是「基督的肢體」,要主動地彼此幫助。那麼,重點就不是「誰應該來關心 我」,而是「我應該去關心誰」。「關懷」是一種主動性的付出,而不是某些人的責任與負擔。今天筆者要談的是「關懷新的會友」,更確切的講法應該是「關懷我 們的新家人」。過去台灣教會界一直有一個迷思,當新人進到教會來,我們就會對他說:「把這裡當家一樣」然後就放著不管,反正他會自己在信仰中成長。將這裡 當家一樣固然是好,這句話聽起來也很親切。不過,不能就這樣將其放著不管。第一,當一個人剛到新環境時,要求他馬上融入是幾乎不可能的。他不會把這裡當 家,他也不會把你當家人。第二,在信仰中成長除了在生活中體驗之外,還需要透過教導、靈修與禱告才行。沒有融入教會的人更不可能做到這點。因此「關懷新家 人」必須建立在我們真的願意把對方當作是家人的基礎上,而不是一句客套話。第二類的迷思就是,「關懷」必須出於真心誠意,不需要刻意訓練,或是參加課程, 反正一切隨緣。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關懷」是需要學習、訓練的。沒有學習或接受訓練的「關懷」,有時會造成別人的壓力或不悅。我們大部分的關懷技巧,都 是靠著後天學習來的。這是需要磨練觀察力與應對能力。筆者告訴大家幾個關懷新家人的小技巧。當「新家人」剛到教會時,想必有許多不安與焦躁。即使是過去曾 接觸過信仰,或是從其他地方來的基督徒。也會因為教會文化、特性的不同產生不安。最好的方式,就是帶新家人進入團契或小組,因為衝擊性較小,也較為輕鬆。 若是帶新家人來教會做禮拜,一定要先約好再一起來,可以減輕他的不安。並且最好坐在他的身邊,幫他翻聖經或聖詩,避免他因不熟禮拜程序產生尷尬的感受。再 來就是持續的關心,以及邀請在團契中聚會,或是約吃飯聊天。帶領人認識耶穌,不只是在禮拜中,還需要在生活中才行。如果他可以每週參加聚會,每一次聚會一 定要介紹2-3人給他認識。這樣一來之後他若獨自前來,也知道要找誰講話。其他認識他的人也可以主動問候他,也不會因為不熟產生尷尬。讓我們來一起學習認 識、愛惜在我們中間的新家人,使他們跟我們一樣可以感受到來自天父上帝的溫暖。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 > 信仰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