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小知識九十九 「詩歌敬拜的形式一成不變?」 By陳志聰
過去常聽見有人說:「怎麼教會的詩歌敬拜都是一樣,沒有變化呢?」當然,教會敬拜並非像「綜藝節目」般的有趣。這是因為目的不同:「教會的敬拜是為了把人帶到上帝的面前,以合宜的方式來敬拜上帝。」不過據筆者的觀察,發現到一件事。常常以現代音樂敬拜讚美的教會,往往會羨慕可以唱四部合音的詩歌,因為他們認為詞曲優美,且深入靈性。反之,常常以四部合音的詩歌來讚美上帝的教會,會羨慕那些在禮拜中以現代音樂敬拜讚美上帝的教會。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形式熱情有活力,且較有共鳴。人往往會忽略自己所擁有的,而去羨慕自己所沒有的。所幸,我們教會兩種都有。不過,說教會的敬拜都沒有變化,這我可是不認同的。其實,一直都在變化。正如磐頂教會莊信德牧師曾說過的:「所有的傳統詩歌也曾經新過、潮過。」
光是從《舊約聖經》來看就會發現敬拜的演變。《創世紀》時人們敬拜上帝,是以築壇獻祭,求告耶和華的名來敬拜。雖然當時已有樂器,但是無明顯紀錄人們以詩歌來敬拜上帝。直到《出埃及記》第15章時,開始有「摩西之歌」、「米利暗之歌」等敬拜歌曲出現。一直到以色列的王國時期,第二位君王大衛以其具有靈性與創意的豐富詩歌,帶動了《詩篇》的產生。《詩篇》就成為全世界第一本為了敬拜上帝所編輯而成的「詩歌集」(沒錯!《詩篇》裡每一首詩都可以唱,只不過要用希伯來文唱才能唱出味道。但是台灣也有人做出如「詩篇23篇」這種眾所皆知的詩歌)。《詩篇》裡的主題包羅萬象,舉凡讚美、信靠、恩典、危難時的拯救、哀求、社會批判等都有。不過當時還是習慣於在「會幕」中敬拜,《撒母耳記》也有記錄著大衛王邊走邊跳敬拜上帝,也許當時就已存在著「跳舞敬拜上帝」的文化。直到所羅門王建立第一座聖殿後,聖殿敬拜的時代就正式展開。
不過,聖殿只有一座,那不住在聖殿附近的人要怎麼辦呢?因此就有所謂的「猶太會堂」的產生,方便猶太人在安息日時,以聖經、詩歌、禱告來敬拜上帝,不過「猶太會堂」不具有獻祭功能,也因此他們一年至少要上聖殿獻祭一次,才能贖罪。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受苦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我們的罪就被洗清。只要信靠耶穌基督,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當門徒領受聖靈之後,「基督教會」因此誕生。基督徒對上帝的敬拜也開始產生變化。從直接將聖經中的詞句拿來當作歌詞,漸漸轉變成人們對於上帝的信仰告白。曲調也一再的經歷改革,從較單調的連音,開始轉變成有旋律、有快歌、有慢歌。樂器也從管風琴、弦樂器,逐漸變成有鋼琴、吉他、爵士鼓、電子樂器。台灣的聖詩也是如此,從《養心神詩》、《聖詩歌》、《聖詩》、《世紀新聖詩》、新《聖詩》持續改版中,也有許多現代詩歌陸續出現。基督徒的敬拜是不拘於形式、地點,重點在於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看不見的上帝。當然,豐富的音樂能幫助我們專注於敬拜上帝。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