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小知識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三「我的路,或是祢的路」

張貼者:2014年8月30日 下午4:30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三「我的路,或是祢的路」   陳志聰牧師

    美國歌壇老將法蘭克‧亞伯特‧辛納屈(Francis Albert Sinatra,暱稱瘦皮猴)的一支經典名曲《My Way(直譯:我的方式、我的道路,由保羅安卡所作)令人印象深刻。照理說以筆者的年紀應該不會認識這位歌壇老將,不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見辛納屈在雷根總統就職時演唱,深深感動人心。《My Way》這首歌述說一個人的心境。當然這個人可能是任何人,也許就是你我。歌詞中的主角,在面臨人生即將謝幕的那一刻時,與好友們分享自己真正的內心感受。主角認為人一生難免會遇到許多困難的時刻,有高潮也有低潮,有歡笑也有哭泣。有時自己可以吞忍,有時則需要堅強地面對並解決。就算是遇到強烈的打擊,也絕不阿諛奉承,並且用自己的方式(My Way)去堅持應走的道路。

 

    不過,實際上的辛納屈並非如同這首歌的主角那般瀟灑。他走過四段婚姻,在追求愛情與責任中間無法維持平衡。他經常被指控與黑手黨有親密的關係,雖然無直接證據,不過得罪他的人多少都遭受到黑手黨惡意的騷擾。在他82歲臨終之前最後說的話是:「我要輸了」。可見他內心還是存在著許多害怕與不安,因為他並非是問心無愧的過這一生。以賽亞書55:9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上帝的意念遠高過我們,因此祂所教導我們過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只是我們當走的路,是遠比我們自己晝思夜想還要來得美好。My Way(我的方式、我的道路)並非是我們的唯一選項。對基督徒而言His Way(祂的方式、祂的道路)才是那條對的選項。

 

    新約聖經中的掃羅,也就是後來的使徒保羅。他擁有羅馬公民身分,是大數城的人,在耶路撒冷有名的學者迦瑪列門下學習,具有法利賽人身分。以現在的語言來解釋:他是一位有美國國籍,住在大安區,台大畢業,且具有教授身分的人。這無疑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人生勝利組」。不過上帝卻轉換他人生的跑道,將他從自大的掃羅,變成了謙卑的保羅。雖然花了一點時間,但是當他清楚知道上帝的道路時,他就不再以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道路。他順服上帝的話語去生活,他也順服聖靈的感動到各地去傳道。在他的旅程中雖有艱難,卻神蹟不斷,他體驗到所得的恩典浩大,並因此時時感謝上帝。

 

    人要如何走正確的道路,使自己在人生即將落幕之時,能對自己說:「我已經勝過了」呢?約翰福音14:6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凡因信主耶穌,透過他來走上帝的道路才是正確的抉擇。聖經記載主耶穌的一生,足以成為我們生活的模範,能免去我們的害怕與不安。主耶穌的教導是我們生命的亮光,能成就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盼望我們能夠在教會裡一起學習、一起受造就,在基督裡一起走上帝的道路。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二「禱告的力量」

張貼者:2014年8月23日 凌晨12:41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二「禱告的力量」 陳志聰牧師
    
    在教會服事或是在外面活動時,常常會聽到有人問說:「禱告到底有沒有用?」或是「上帝有沒有在聽我的禱告?」當然,我們或多或少會有這些疑問,尤其是當我們遇見困難的時候。在詩篇81:9-10詩人如此述說上帝奇妙的恩典:「在你當中,不可有別的神;外邦的神,你也不可下拜。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把你從埃及地領上來;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居住許久,之後上帝差遣摩西領百姓出埃及。一開始在前頭等待他們的,不是美好肥沃的土地,而是曠野、礫漠、缺食物缺水的景象。這告訴我們,當人想要領受上帝所賜豐盛恩典時,必先會經歷一段曠野的旅程。然而心靈軟弱的人,就會想要去敬拜別的神明,甚至去做上帝不喜悅的事,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因此上帝藉著詩人的手寫下這篇詩歌,告誡百姓要勇敢跟隨祂,只要大大張口,上帝的靈就會親自充滿他,使其身心靈都得著滿足。

    十九世紀有一位牧師名字叫喬治穆勒(George Müller)。他年輕的時候奢華宴樂、偷竊政府公款又欺騙父母、不信主道。不過後來當他悔改認罪,立志成為牧師。當他在讀詩篇10:17-18所記載:「耶和華啊,謙卑人的心願,你早已知道(原文作聽見)。你必預備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的祈求,為要給孤兒和受欺壓的人伸冤,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時,領受聖靈的感動,知道上帝的孤兒們的主,他即立定心志要蓋孤兒院。不過,當他在英國蓋孤兒院時卻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喬治穆勒他就單單地相信主耶穌基督會為他預備一切所需要的東西。當喬治穆勒為了要創辦孤兒院在煩惱時,上帝透過這個詩篇81:10對他說:「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所以他就很努力地為孤兒院的事工禱告,他的一生經歷超過5萬次上帝答應他的禱告。有一次孤兒院的職工跑來跟牧師說麵包用完了,等一下中午大家都沒飯吃。職工只見喬治穆勒牧師跪下來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眼看指針已經快到十二點了,還是沒有動靜,職工們就非常緊張,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有一輛馬車出現在孤兒院門口,原來是麵包店發生火災。麵包師傅就把剩餘的麵包拿來,心想反正也賣不出去,不如拿到孤兒院去送人。此舉順利解決了孤兒院的危機,也成為一段佳話。

    美國的查爾斯‧史坦利牧師常在講道中說到:「我不會告訴你禱告有沒有用,或是怎樣禱告就可以解決問題。我要說的是,無論如何你都應該要尋求上帝的幫助。無論是遇到你可以解決的事,還是你無法解決的事。」他的意思是當人在問禱告有沒有用之前,實際就已經無法信靠上帝,自然就看不到上帝所給予的。主耶穌在馬太福音7:7-8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當我們在禱告時,要學習不懷疑且全心信靠上帝。這樣,我們必定會看見禱告的力量。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一「與哀哭的人同哭」

張貼者:2014年8月16日 凌晨2:13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一「與哀哭的人同哭」 陳志聰牧師
    今年5月21日臺北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7月23日下午7點於澎湖發生的空難事件,與7月31日11點至8月1日凌晨高雄發生石化氣爆事件,在安逸的台灣投下一顆又一顆的震撼彈。這當中有人禍也有天災,令人感嘆生命的無常。在國際上也發生大大小小的災難事件:烏克蘭空難、馬航空難、以巴軍事衝突,中國雲南及墨西哥等地所發生的大規模地震事件,這些都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造成了許多破碎的家庭。我們無法事前預知這些意外事故、自然災難、戰爭衝突在何時、何地發生。我們即使事前做很多的安全防範措施,還是無法全面性的防止這些事故產生。無怪所羅門王在年老時,感嘆世上萬物變化無常,在傳道書第三章上寫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當我們在新聞、媒體、網路看見這些災難事故時,或許第一時間無法前去安慰這些受難者的家屬,也無法實際地幫上忙。不過,至少在發表對這些災難事故的看法時,我們要有同理心。或許有機會,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地付出關懷與行動,來幫助這些苦難中的人。使徒保羅當時為了勉勵羅馬教會的會友們要同心要彼此相愛,在羅馬書12:15對他們寫道:「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因為這樣做可以同理對方的情緒,以及對方的心理狀態。更進一步地,可以感受到對方的需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並與對方站在一起,成為他心靈上的支柱,這就是「團契」的基本概念。聖經中「團契κοινωνία」一詞主要的意義為相交,就是互相交往、分享與建立友好關係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在一起的夥伴」之意。「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就是發展團契關係的重要一環,也就是要有「同理心」。天父上帝與主耶穌基督、聖靈互相交往,成為神聖的團契。我們在地上的子民也效法這樣的關係,因著耶穌基督的福音,在洗禮與聖餐中成為基督的肢體,這也是團契關係。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921大地震。筆者當時前往東星大樓救災,協助照顧遺族家屬。在現場所感受到的震撼與無力感,現在還記憶猶新。腓利比書2:4寫道:「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就是要我們學習看顧那些活在苦難中人們的需要,那我們要如何做呢?首先就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有時候我們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對這些苦難中的人們付出關懷與行動。但是卻不一定符合他們的期待與需要,有時候反而造成他們的困擾。這時候就應當與他們站在一起,感受他們的悲傷痛苦,與他們一同哀哭。或許當下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問候,也勿須強顏歡笑的請安,就單單地陪伴哀哭者,感受他們所承受的傷痛。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突破現狀的框架」

張貼者:2014年8月9日 凌晨2:18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五十「突破現狀的框架」 陳志聰牧師
    有一天晚上筆者與妻子在聊天,說活在現代真方便,幾乎有許多便利的電器設備可以支撐家庭生活,使我們生活舒適。後來念頭一轉,這些東西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所輸送的電力又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呢?原來這一切都跟一位出生在奧匈帝國,後來在奧地利念書的年輕電機工程師有關,他的名字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當他年輕時目睹了直流電馬達(DC)的運作之後,公開向教授提出疑問,並建議應該要改進這樣的發電系統。沒想到教授居然回答他不可能,並指責特斯拉年紀輕且過於自大。沒想到1891年特斯拉成功地開發出交流電馬達(AC),一種比直流電更快更安全的發電方式,開始改變了世界。不只如此,特斯拉還開發出旋轉磁場、無線能量傳輸技術、X光照相技術、建造當時最大的水力發電機組、等數種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科技。他所提出來的理論都有其實驗數據佐證。在當時雖然聽起來像是科幻片中的情節,但是在現代卻被一一驗證其可用性,並被廣大應用。最近美國有一家特斯拉電動車公司(Tesla Motors, Inc.)為了紀念尼古拉‧特斯拉,沿用他於1882年的設計,來製作環保型純電動車。這家公司不僅帶動整個綠能市場經濟,股價也直線飆漲。
    有遠見的人能看見不可能中的可能性,突破現狀的框架,展望未來。主耶穌在他的時代飽受法利賽人、文士與祭司階級的侮辱、排擠、毀謗,是因為他看見不可能中的可能性。馬太福音十九章記載,當主耶穌要求財主拋下財富來幫助窮人,並對他說這樣的人必能進入天國時,眾人在一旁直呼不可能說:「這樣有誰能得救呢?」。馬太福音19:26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因為當時猶太教徒普遍認為,一個人能夠成為財主,必定有上帝的恩賜隨著他。因此拋下財富就好像是撇開上帝的恩賜,更何況是一位遵守律法的財主。按著律法來講,這位財主是義人,必定能進入天國。不過從上帝的眼光來看可不是這樣的,他跟眾人一樣都是罪人,都需要跟從主耶穌的教導去身體力行,看顧窮人們的需要。當一個人看重自己的財富高過於進入天國,就無法看見不可能中的可能性,自然也就無法真正的信靠主耶穌。
    在現代的教會中,每個教會都有許多不同的規矩。有的是「必要的」規矩,有的則是「非必要的」。「必要的」規矩是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上,能夠跨越世代的限制,是為各教會都通用的。「非必要的」規矩是因應時代的需求而產生的,一但經歷世代的變遷,就應該要檢視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將「非必要的」規矩視為是「必要的」,就會產生對世代變遷的無感,進而脫離現實生活,這是非常可怕的事。不僅福音無法在這世代傳揚開來,個人也無法體會到福音的好處,成為眾人的見證。當我們從上帝的話中,看見不可能中的可能性,突破現狀的框架,並展望未來時,就能突破自身生命的窘境,在倚靠上帝中得著恩典。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九「奉獻金錢之外」

張貼者:2014年8月2日 凌晨2:59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九「奉獻金錢之外」 陳志聰牧師

    奉獻,是基督徒當盡的本份,為要感謝上帝所賞賜自己日常一切所需,以及幫助需要的人。歷代志上29:14記載大衛王的一段感言:「我算什麼,我的民算什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透過奉獻可以培養我們的信心,哥林多後書8:12這樣說:「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這是說人若甘心樂意的奉獻,上帝所供應給他的不至於缺乏。瑪拉基書3:10記載:「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這都說明一件事,人若是願意奉獻給上帝,上帝會賜福于他。我們知道奉獻的意義,也知道上帝會賜福給我們。不過,基督徒的生活除了奉獻金錢之外,就不需要再做其他服事了嗎?
    筆者過去在研究「倍加運動」時,對當時流行的一句口號很感動,那就是「獻心、獻金、獻工」。獻心與獻金對我們現在來說,並非是問題。每一個基督徒隨時都可以重新在上帝面前立志獻上自己,以讀經禱告來親近他。現在有各種靈修軟體,只要一機在手就可以。獻金部分,無論奉獻金額多少,大家也都可以有固定的金錢奉獻。大多數的教會也都有很好的奉獻習慣。不過對於日益都市化的教會而言,獻工就是一道需要跨越的門檻了。有一次附近教會的牧師問我文山有多少全職同工,我的回答令他驚奇。因為他們教會在200人時,已有七八位全職同工。為什麼會這麼多呢?因為在都市教會能夠經常出來服事的人不多,生活步調快,生活壓力大。但是會友又有需求,因此就需要多一點全職同工來協助事工推動。當然,每一個教會都有不同的需求與狀況,不能概一而論。
    從聖經來看,奉獻的意義不單指金錢上的奉獻。路加福音11:42主耶穌說:「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芸香並各樣菜蔬獻上十分之一,那公義和愛上帝的事反倒不行了。這原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主耶穌嚴厲指出,人除了金錢的奉獻之外,在生活中在服事上也都需要盡力為主做工,行天父上帝所吩咐的事。羅馬書12:1保羅這樣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裡講得很清楚,基督徒的奉獻是「全人獻上」,因此除了獻心、獻金之外,還要獻工。常言道:「作主的工,不會落空」,其事實也是如此。近年來有長老教會開始推動「一人一服事,人人有服事」的活動。希望來連結會眾的力量,共同來推動教會的關懷、福音、社區事工。推動之後,改變了很多人過去對於服事的看法。所得到的不再是壓力,而是上帝滿滿的恩典。所有的事工也不再落在少數人的肩膀上,而是變成大家同心協力的成果。因此牧師在此鼓勵大家,主動出來服事。選擇適合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然後盡力去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經歷上帝所賜超乎想像的恩典!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八「金錢與信仰生活」

張貼者:2014年7月26日 清晨6:50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八「金錢與信仰生活」 陳志聰牧師
    「主耶穌曾說過38個喻道比喻,其中有16個是與錢財有關。聖經中約有500節經文談到禱告,約有500節經文提到信心,然而卻有超過2350節的經文是與錢財有關!」語出《2350–聖經財務管理解密》一書,由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出版。很有趣是吧!聖經中居然有2350節的經文與金錢有關!當我們成為基督徒時,就知道基督信仰與這個社會價值觀會產生劇烈的衝擊。而對我們衝擊最大的,莫過於「金錢」。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這道出了我們許多人的心聲。當我們一起床就開始花錢:水費、電費、交通費、伙食費、健保費、教育費等等。過去的人只要有一塊地種田就可以生活了,現在的人可就不同了。沒繳錢幾乎是無法生活,沒水沒電,連基本的醫療都沒有,還有許多費用還不是我們自願要繳的呢!不過一般人對於聖經的理解,好像聖經不喜歡人有錢,甚至還常罵有錢人,事實是這樣的嗎?那為什麼聖經會有2350節的經文談到金錢,難道都是在罵有錢人?基督徒不能看重錢、成為有錢人嗎?
    我們從聖經來看,上帝祝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使他們成為富有。上帝也給所羅門王有智慧,利用許多方法來賺錢,使國家強盛。上帝使用大財主波阿斯來祝福路得與她的婆婆。波阿斯與路得還成為大衛王與主耶穌的祖先。新約時代也不全然討厭有錢人。亞力馬太的約瑟就是一位財主,他是主耶穌的門徒,還將主耶穌放置在自己擁有的墳墓裡。撒該也是為財主,但是主耶穌主動接近他,使他有悔改和生命更新的機會。主耶穌升天後,門徒也不是只傳福音給貧窮人,其中也有富人與窮人。這樣來看聖經並非是抵擋有錢人,因為有許多信仰前輩都是富人。聖經的教導是要「以合上帝心意的方式賺錢」以及「不要看重錢高於信仰與生命」。「以合上帝心意的方式賺錢」就是不以欺騙、強暴的方式賺取錢財。同時也不能隨意浪費錢財在荒淫、悖逆上帝、傷害人的事情上。聖經上有許多例子,筆者在此不多作贅述。「不要看重錢高於信仰與生命」意思是要將上帝擺在第一位,然後是個人的生命,這包括靈裡的生命與肉體的生命。金錢是一種交易的工具,也是上帝祝福人的管道之一,人不應該看重錢高於信仰與生命。但是也不要將金錢看得太低,甚至拒絕使用金錢。聖經中有許多以錢財幫助人的例子,例如主耶穌所講關於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他就是用錢幫助安頓那位被搶被打傷的猶太人。或是保羅拿著許多教會的捐獻來幫助耶路撒冷教會,這也是用金錢幫助人的例子。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25:14-30節中,以三個僕人的財務管理,來比喻人既領受上帝的恩賜,就該盡力來發揮自己的恩賜。那麼,既然上帝賞賜給我們有工作技能、有財產、有投資賺錢的能力。那我們就應該要學習善用這些、作適當的安排與運用,來榮耀上帝,來幫助他人。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七「該效法誰?」

張貼者:2014年7月19日 凌晨2:04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七「該效法誰?」 陳志聰牧師
    近年來有少部分神學家、牧者開始闡述一種觀念,認為使徒保羅與主耶穌的教導不一致。甚至其中有些人認為不應該將保羅書信中的教導,當作是上帝的教導。可以忽略部分對於道德上的要求,或是去作禁止作的事。當我們在接觸這些觀念時要非常小心,因為這很流行,但並非是正確的教導。一個核心的問題:「保羅所寫的,真的與基督的教導不一致嗎?」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1這樣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他也常在所寫的書信中表明自己的基督僕人的身份。從保羅所寫的書信中,我們不難發現「以基督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他在腓利比書2:5寫道:「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意思為「人應當以基督的想法、意念,為自己的想法、意念」。這樣一位推崇基督且卑微自己的人,會寫出與基督教導相違背的事嗎?還是有人因為想要得到名聲,刻意寫出來迷惑大家呢?主耶穌在馬太福音 24:10-12說:「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這世上有許多人冒稱自己是基督,或拿出異端教導說這才是基督原本的意思。面對這些,我們必須要小心警慎,以聖經的話語來查驗。
    其實這樣的事並不少見,早在初代教會中就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有人謠傳說主耶穌是個靈,說祂的身體不曾在世上出現;或是說主耶穌的愛很大,人不需要脫離淫亂的生活,就可以得救。當提摩太遇見這些事時,保羅寫信給他在提摩太後書4:3-5說:「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作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每當新的觀念出現,我們必須要捫心自問:「這是否是上帝所喜悅的道理?」或「這事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當有人傳揚不需要悔改、不需要改變自己的福音時,就已經牴觸主耶穌所傳,記載於馬可福音1:15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的道理。保羅在歌羅西書2:8這樣說:「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
    使徒行傳20:35當保羅向以弗所的弟兄姊妹道別,準備上耶路撒冷時說:「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施比受更為有福』四福音書都沒有出現,但我們不能說主耶穌沒說過這句話,更不能說保羅這樣說是錯誤的,因為這句話的確符合主耶穌在世上的行為。約翰福音21:25說:「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初代教會的使徒們以自己的生命去實踐主耶穌的教導。除了保羅,還有路加、約翰、彼得、雅各、猶大等人,透過多種方式、語言將之記錄下來。我們應當給予尊重,並詳細去查考閱讀。盼望我們真能將聖經的話語當成我們的靈糧,以謙卑的態度來接受,並以信心的行動來回應上帝的愛。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六「撒種的比喻」

張貼者:2014年7月11日 晚上11:28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六「撒種的比喻」 陳志聰牧師
    以賽亞書6:9-10上帝吩咐先知以賽亞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這段經文上帝用嘲諷的語法對以賽亞說話,意思是這些不聽話的百姓若是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下場就是不得醫治,離開上帝的恩典。在馬可福音4:1-20中主耶穌以撒種的比喻來對百姓講道。比喻中有一位撒種的人(講道者)、種子(上帝的話)與四種土壤(四種聽道者)。主耶穌比喻中的情境對於農夫來說並不陌生,甚至是當時就連不是農夫都知道的常識。當時以色列的降雨量不多,也沒有現在的灌溉系統可以幫助耕種。因此農人先將種子撒在地上,然後再蓋上一層土壤來幫助保水。這樣一來,撒種子就要慎選土地不能亂撒,避免無法產生作物。有趣的是,門徒們聽不懂這比喻的含意。主耶穌便引用以賽亞書6:9來諷刺百姓(或是門徒們?),就和以賽亞那時代的百姓一樣,有聽沒有懂,沒有警醒的心。當然,主耶穌並不會放棄他們,反倒是更細心地教導他們。
    傳揚上帝話語的人,將上帝的信息傳給人。同樣的信息傳出去,卻得到不同的反應。撒在路旁被飛鳥吃盡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一來就被奪走了。聽道者喜歡用人的方法來來處理事情,不願意用上帝的方式。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歡喜領受上帝的話語,心中卻沒有生根。所以只要一遇見困難挫折,就離開上帝。撒在荊棘裡的,就是聽道之後還是無法擺脫世俗的煩惱、憂慮、私慾,又回去過沉淪的生活。撒在好土地上的,代表一個人聽道後接受,並順服上帝的話語去行。有結果子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主耶穌這樣說並非是刻意把人分類,而是要人省察自我,是不是有認真將上帝的話語放在心裡,並去活在真實的環境中。
    其實這四種人我們並不陌生,可能是我們身邊的人,也可能就是我們自己。雖然理想上大家應該要成為那好土地的人,但是我們常常是成為前三種人卻不自知。我們是否常常看見別人的缺點,然後加以評論?當自己面對做不到的事情,在上帝面前流淚哭訴,承認自己的軟弱。當看見別人做不到要求,展現出軟弱的姿態,卻在一旁觀看,甚至批判。我們應該要自我警惕。哥林多前書9:26-27保羅說:「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保羅寫信勉勵他人,也提醒自己。一個相信主話語的基督徒,其行為必會彰顯出上帝的榮耀來。因為相信,所以會倚靠,然後去行。反之,若不相信就不會倚靠,自然就行不出來。當基督徒知道生命的意義在於回應上帝的話,自然就能朝著屬天的道路走,也會學習克服自身的軟弱,結出新生命的果子來。教會的奮興取決於大家是否有一顆願意為主得勝,共同付出,向前邁進的心。盼望大家重新立志,成為基督裡的好土地,使自己的生命榮耀上帝,使教會成為社區的祝福!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五「施洗約翰:得救從悔改開始」

張貼者:2014年7月5日 凌晨12:18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五「施洗約翰:得救從悔改開始」 陳志聰牧師

    在新約聖經中,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中,前面幾章都會提到一位名叫「約翰」(意思為主是仁慈的)的施洗者,教會內俗稱「施洗約翰」,來與約翰馬可(教會傳統上認為是馬可福音的作者)、使徒約翰區分。施洗約翰的父親為撒迦利亞,是亞比雅班(祭司採輪職制共分為24班,亞比雅班為第8班,歷代志上24章有詳細記載)的祭司,母親伊莉莎白為祭司家族亞倫的後裔。我們可以說施洗約翰是系出祭司名門。因撒迦利亞與伊莉莎白並無子嗣,在聖殿獻祭禱告時,天使向撒迦利亞顯現,並預言施洗約翰的出生,是為了要使人回轉向上帝,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
    一般史學家認為施洗約翰為艾色尼派(與法利賽、撒都該並列猶太三大教派)出身的先知。因為聖經中對他的描述,符合艾色尼派教徒的形象。在馬可福音1:4-6這樣說:「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在居住在曠野、施洗、穿著獸皮,吃的是曠野裡的天然食品,這些都符合艾色尼派這種刻意與世隔離的生活方式。不過,施洗約翰並非讓自己與世隔離。相反地,他勇敢地走入世界中,為主預備道路。當他領受呼召開始傳道時,所傳講的信息中心就是「悔改」。
    「悔改」原本的意思是「轉向」。意即當一個人向前走時,突然往另一個方向走去。離開錯誤的道路,轉向正確的道路,這就是「悔改」。筆者必須承認,傳講這樣的信息,的確會使人不舒服,因為悔改首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有罪的。不僅如此,還要放下自己過去所學、所堅持的理念,並承認上帝是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主宰,而不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這無論對古代人,或是現代人來說,就好像難以跨越的藩籬。不過,這卻也是讓上帝來在自己生命中掌權的必經之路。很多人自以為是地認為,施洗約翰的洗禮與主耶穌的洗禮有衝突,人只要有信心可以不用悔改,就可以得救。這可是大錯特錯了!
    馬可福音1:15主耶穌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主耶穌也傳講悔改的福音,與施洗約翰不同的是,主耶穌本身就是上帝國臨在世上的證明,並且要用聖靈來改變人的生命。一個人若不經過悔改,信主後會產生一種錯覺,心裡還是認為自己是生命中唯一的主人,這是一種內在的驕傲。也就會越來越不降服於上帝的旨意,離聖經的話語越來越遠。在上帝的眼中沒有義人,因此人人都該在祂面前悔改。任何想要跟從主耶穌的人,必須先在上帝面前悔改認罪,求主赦免以及聖靈充滿。這是因信得救的第一步,也是生命改變的開始。盼望我們一起來學習,降服在上帝的旨意,跟隨主耶穌的道路,讓上帝的話語和聖靈充滿我們,改變我們的生命,並使其成為更美好的人生!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四「被回教徒圍繞的科普特教會」

張貼者:2014年6月28日 凌晨2:05未知的使用者

信仰小知識一百四十四「被回教徒圍繞的科普特教會」 陳志聰牧師
    「被回教徒圍繞的科普特教會?回教國家有基督教會嗎?」答案是「有的,而且在埃及!」「科普特教會」(Coptic Church)原文直譯為「埃及人的教會」,早在阿拉伯人於主後641年征服埃及前,埃及原本是基督教的大本營,並有許多基督徒在那生活著。甚至有許多新約的聖經的蒲草紙抄本,就是以科普特文寫成的,可見當時他們對整個基督教界影響有多大。因為教義上堅持「基督一性論」與當時主流的「神人二性論」相悖,因此於主後451年第四次大公會議(又稱:迦克墩會議)被逐出東方正統教會,成為有別於天主教與東正教的獨立教派。科普特教會特別之處,在於他們有自己的「教廷」與「教皇」,在教制上是完全獨立的。不僅如此,現在於埃及境內還有約1200座禮拜堂!有10%的埃及人為「科普特教會」的會友!這在回教國家中可是件相當罕見的事情。
    「科普特教會」傳說是受到使徒馬可的影響,漸漸的被建立起來的。第一間教會就是馬可於主後43在亞歷山大(當時的埃及首都)所建立起來的。此後福音便如火如荼地在埃及廣傳。因為身處於非洲,因此當羅馬帝國開始迫害基督徒時,雖然還是遇見波折,但是埃及的基督徒就沒有受到國家規模般的迫害,因而倖存下來。有許多初代教會的重要神學家、教會領袖在此誕生。除了神學有些許的不同外,「科普特教會」還有著許多關於主耶穌童年時期的有趣傳說。新約聖經對主耶穌的童年著墨甚少,但是「科普特教會」可不同。傳說,當希律王派兵要追殺小主耶穌時,約瑟在夢中被上帝指示,記載於馬太福音2:13-15「他們去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新約聖經就到這裡,然後故事就跳到主耶穌十二歲上聖殿的軼事。「科普特教會」則是傳說小主耶穌一到埃及後,沿途凡是經過的神廟偶像都發生事故,不是倒塌就是傾毀。不過,最後小主耶穌還是成為埃及的祝福,使其昌盛。直到希律王死後,才有舉家遷移回猶大地。
    當然「科普特教會」在埃及生存可沒這麼輕鬆。自從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成為回教國家後,教會就一直受到欺負與打壓,卻一直沒有退縮而放棄聚會,就這樣紛紛擾擾地持續了一千多年。最後,近代埃及政府就決定要給他們信仰上的自由,但條件就是要去為全國做垃圾分類,並限定於某些地方進行崇拜。他們也樂意接受這些條件,成為眾所皆知的「垃圾堆裡的基督徒」。加拉太書記載,聖靈所結的果子,其中一項即是「堅忍」(和合本譯為忍耐),就是持續不斷,無論何時何地都為了信仰堅持下去。盼望我們能學習、效法這樣的精神,並懇求聖靈幫助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堅持基督信仰,成為眾人的見證。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若有引用請註明作者、出處,謝謝合作!

1-10 of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