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2 題目:心意更新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2:5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管理員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2:58 更新 ]
題目:心意更新
講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經節:羅馬書12章1~2節;以西結書36章26~29節
    常有人在讀聖經時誤以為羅馬書在強調「信」與「真理」,即「因信稱義」而不是靠行為;而雅各書則正好相反,它注重行為,主張沒有行為的信心是虛假、是死的。其實這種觀點是因沒有真正全面的了解而造成的誤解。無論羅馬書或雅各書皆在勉勵人「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也就是要將所信的真道用行為實踐出來。羅馬書1~11章主要在闡述信與救恩的真道,12~16章則是勸勉人應行出所信的真道;雅各書所強調的是信心必須與行為並行,如二章17、22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信心與行為應同樣被重視,它們是息息相關的,有所信才有所行,若信的內涵或是對象錯了,那麼行出來的也必是錯誤的。
    我們的所信所行是如何?馬太福音七章13~14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保羅在述說福音真理告一段落後,勸勉人勿效法這世界,而是要心意更新去遵行上帝的旨意。 
一、 不要被世界同化:
    羅馬書十二章第1節說:「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第2節接著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世界的潮流-金錢、名聲、地位、享受......果真能滿足人心嗎?曾有記者問大富翁洛克裴勒:「要有多少錢才覺得夠了?」他坦白的回答:「再多那麼一點。」意思是永不滿足,永遠需要再多一點。
     韓裔名模金多郁,日前被發現死於巴黎住處,警方研判可能是自殺。她在南韓及新加坡長大,精通英、中、法語,13歲就代言國際品牌化妝品,2007年1月進軍紐約、巴黎、倫敦、米蘭四大服裝展,2008年被紐約雜誌選為「最值得關注的十大名模」之一,備受全球時尚界的矚目。但近來卻飽受失眠之苦,她在部落格寫下:「得到越多越感到孤獨,我知道自己活得宛如幽靈。」既年輕又名利雙收的生命何以結局如此?約翰壹書二章15~17節明白地說:「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 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我們的心思意念和所處的世界是相同的?抑或是有所不同呢?
二、生命改變:
    「變化」一詞在聖經裡出現了四次-分別為馬太福音十七章1~2節:「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馬可福音九章2~3節:「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及羅馬書十二章2節:「心意更新而變化。」馬太及馬可福音書所記載的變化皆是指耶穌在山上變了形像;而哥林多後書與羅馬書則意指人內心的生命有所更新,性格和行為的徹底變化,由世界的標準改變成如同基督的形象。  
    要讓生命徹底「心意更新而變化」是極不容易之事,所以羅馬書六章4~6節告訴我們:「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保羅在羅馬書七章18節就有這種經驗:「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他在25節繼續說:「感謝 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 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保羅一再地在書信中勸勉人與主同死同復活,如此才能擁有嶄新的生命,不再做罪的奴隸。他在以弗所書四章23~24節說:「你們的心思意念要更新,要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另外歌羅西書三章9~10也說:「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唯有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始能追求上帝善良、美好的旨意。
三、遵主旨意:
    人常追求自己的目標、自我實現、自己作主,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衡量一切,這雖提升人的地位如神,但也使得人產生忽視、操緃、蔑視、恨惡甚至殺害他人。路加福音十二章16~21節描述耶穌講一個無知財主的比喻:「有一個財主,田產豐富;他心裏盤算著:『我沒有夠大的地方來儲藏所有的榖物,該怎麼辦呢?』他又自言自語:『對了,我要把原有的倉庫拆了,改建更大的,來存放五榖和別的貨物,然後我要對自己說,幸運的人哪,你擁有一切好東西,足夠你多年花用,慢慢享受,吃吃喝喝,過舒服的日子吧!』可是,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耶穌結論說:『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一切都是「我、我、我」,各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這是世界混亂的根源。
    1987年在哈佛大學舉行大學教師的會議,當康奈爾大學校長羅德斯發表關於教育改革的演講,他提到應關注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倫理」這議題很吸引聽眾,但突然有位學生跳起來到他面前質疑說:「那麼是要教誰的價值觀呢?又是誰要來教我們?」精彩的演說就此終止。究竟我們所追求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所應依循的是什麼?這是頗值得深思的問題。保羅要我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並切實去遵行,這才是我們所要迫切追求的真正價值。
    人若失去聖經、失去上帝的旨意,人人自以為是,世界必會像士師時代一樣混亂,士師記二十一章25節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就是士師記混亂複雜的原因。今日世界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人終日汲汲營營所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是否被這世界給同化了?人若真正認識上帝的真理、認識上帝的救恩,就應讓生命活出不一樣的樣式,追求上帝良善、完全的旨意,蒙祂悅納,期待每人都能朝這樣的目標努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