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禮拜證道


2009/12/27 題目:全能上帝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0年12月2日 晚上8:43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0年12月2日 晚上8:44 ]

題  目:全能的上帝
講  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聖經節:以賽亞書9章1、2、6、7節;路加福音1章26~38節
    以賽亞書第一章即開宗明義地指責以色列家的悖逆:「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由於他們的罪,耶和華因此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討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裏恨惡,我都以為麻煩;我擔當,便不耐煩。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賽1:11~15),但是到了9章1~2節卻說:「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 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韓德爾神劇「彌賽亞」的開頭語也引用以賽亞書40章1~2節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她宣告說,她爭戰的日子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可見先知的信息並非僅限於審判而已,更有安慰、使人有盼望的預言存在。
    以賽亞書44章24說:「我─耶和華是創造萬物的,是獨自鋪張諸天、鋪開大地的。誰與我同在呢?」先知在此向世人宣告上帝也是無可比擬的獨一真神。除此之外創造諸天萬物的上帝同時也是赦罪、救贖的主,如以賽亞書1章18節說:「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以及45章21~22說:「誰從古時指明?誰從上古述說?不是我─耶和華嗎?除了我以外,再沒有 神;我是公義的 神,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沒有別神。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 神,再沒有別神。」先知以賽亞用這些安慰的話來啟示人必須從罪中回頭,亦彰顯上帝奇妙的作為。    
一、創造物的奇妙:
    上帝奇妙的作為顯明在祂所創造的萬物,詩篇19篇1節說:「諸天述說 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我們常喜歡拿人腦與電腦相互比較,人類的感覺、動作、注意、記憶、學習、情緒、情感、情操......等,無一不是由創造主所精心設計的大腦來主宰,而電腦只不過是人腦設計出來的產品而已,這樣看來到底是何者略勝一籌呢?上帝的創造實在是非常的奇妙、偉大,顯明在祂所創造的萬物、顯明在人的成就上。
二、上帝的話有能力:
    上帝的話語同時也是奇妙的作為,天使在路加福音書1章37節中告訴馬利亞說:「出於 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上帝的話一說出就必然成就,上帝說:「我已說出,也必成就;我已謀定,也必做成。」(賽46:11),人胸有成竹所說出的話未必能實現,有時是能力不足做不到當初所承諾的,有時是意念隨著心情改變,但是上帝所允諾的話勢必成就,就像以賽亞書55章10~11節所告訴我們的:「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上帝奇妙的大能也顯明在使童女懷孕生子,馬太福音書1章23節記載著:「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馬利亞雖未出嫁但上帝的大能卻成就這事。
    上帝的話語也創造天地及其中萬物,詩篇33章6、9節說:「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祂藉著言語呼召萬物從無有中出來,使它們存在。上帝的話還帶有能力,在馬可福音書第四章中耶穌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平靜了。
三、大能的救恩:
    「耶穌」這名字的意思是「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太1:21),誰能救人脫離罪?誰能赦罪?又有誰可以賜人永生?是耶穌基督所顯明的大能。人人都期待耶穌能醫治自己的病,然而耶穌醫病的方法有時卻是說:「你的罪蒙赦免了、平安地回去吧!」拯救的恩典不只使肉體獲得醫治,更是使罪蒙赦免,這些都是非人可以獲得的權柄,也非人能有的力量,特別是使人獲得永恆的生命,更不是人可以做到的,但上帝成就在耶穌基督身上,對世人顯明這大能,拯救世人。
    當我們歡喜慶祝耶穌基督降世之際,也同時領受上帝奇妙的大能,聖經告訴我們:「在人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期待大家皆能領受到上帝奇妙的作為與拯救的恩典。

2009/12/20 題目:自我評量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0年12月2日 晚上8:39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0年12月2日 晚上8:42 ]

題  目:自我評量
講  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2章3節;撒母耳記上9章1~10節;15~21節
 
    希臘哲學教人首重認識自己,這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曾留下一些名言,如:「走路若抬頭看天上的星星,極可能會掉入水溝。」曾有人請教他:「什麼事情最困難?」他回答:「了解自己最困難。」又問「那什麼事情最容易呢?」「忠告別人最容易。」這真是至理名言。人真能認識並看輕自己是極重要的一件事,若深知自己的短處,而謹慎行事,必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或失敗。能清楚知道自己的長處、能力、恩賜,而善加運用,必定會有所成就。保羅在羅馬書12:3所要勸勉信徒的正是在此,他要人認清自己,勿高估自己,免得在教會生活中,看不起他人,批評別人的服事,或難以與人配合同工。也不要過於貶低自己,以致縮手不作工。這一節的希臘文中有四個「think」,意即「自以為」或「衡量」。
一、錯誤的認知:在自我評量時,可能有兩種錯誤。
  1、高估自己:
    錯誤的認知,超過應有的實際估計,以致過度樂觀,甚至高傲,反而造成不好的後果,像是卡債問題就是過度擴張財務信用的後果。保羅在林前1:26-29,提醒信徒要謙卑,勿自誇或高傲,富有的不可看輕窮人,早期的聖餐就像是晚餐,富有的人吃飽有餘,卻未分給窮人。早期台灣的信徒也都是低階層的人,一般人看不起信「番教」的信徒。其實「驕必敗、謙受益」,上帝的話在箴言18:12「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言16:18「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都強調訓誡人不可驕傲。
在機上有個自視甚高的教授,旁邊坐的是一位軍官,因為無聊,教授想賣弄自己的學識,就提議和軍官玩猜謎遊戲,卻被軍官愚弄了一番,輸了面子和裡子。有時我們就像這位教授高估自己而失敗,在教會生活中,我們不可高估自己,而看輕別人的服事。
  2、低估自己:
    有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教會事工也推說「我沒恩賜」,以致什麼都沒做,其實這是一種推辭,過度低估自己。這就像是馬太福音25:14-30中,主人將家業交給僕人去運用,那領一千銀子後埋藏起來沒有賺取更多的僕人,主人對他的評價是:「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有一天我們在上帝面前,如果是什麼服事也沒做過,可能上帝也對我們有同樣的評語。
二、合宜的自我評量:
恰當的自我評量是評估的恰到好處,不過也不是不及,而是照上帝所賜的信心來衡量,不再是以自己的意思來看自己。我們是上帝的創造,雖然微小,但卻是上帝所寶貝的,當我們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將自己獻在上帝的手中,不再有自己的主權,樂於被上帝所用,則必會如提後2:20-21所說成為上帝合用的器皿。
當基督徒以信心獻上自己為活祭,我們會明白,人實在算不得什麼,是塵土所造,卻是尊貴的,有上帝的形象(創1:26-27),有上帝的靈的生命(創2:7),更是用「重價買來的,所以要榮耀上帝」(林前6:20)。所以我們對自我的評價不再一樣,應謙卑的受上帝所賦予的恩賜,盡力服事,來榮耀上帝。
撒母耳記9章記載,掃羅王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他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個頭,也是一位善戰的勇士,這樣的人往往容易驕傲。但是他是一位謙卑的的人,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敬畏上帝。「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嗎?」所以他受上帝揀選為王。可惜他後來有所轉變,忘記自己的身分,不聽上帝的吩咐,以致失去王位。也許我們有某些恩賜,也被上帝使用,像掃羅戰無不勝,但是否持守原來謙卑倚靠上帝的心志,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透過今天讀的聖經節,來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評量自己,摩西是最好的例子,40歲前他過著王宮的生活,身份、地位、學問兼備,身體又勇壯。他因憑著血氣而犯罪殺人,逃亡到米甸,成為幫別人牧羊的人,時間達40年之久。在他回應上帝的呼召時,卻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但是上帝要的是我們所擁有的,而不會要求我們做不到的,即便只是一支杖,就足以完成上帝的工作。上帝要我們照祂所賜的信心和恩賜,以此自我評價,認識自己的身分,樂意擺上自己所有的來服事上帝,榮耀上帝的名。

2009/12/13 題目:看是成功,實是失敗 講員:楊耀弘牧師

張貼者:2010年12月2日 晚上8:01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0年12月2日 晚上8:03 ]

題目:看是成功,實是失敗
講員:楊耀弘牧師、講稿整理:官俊彥弟兄
聖經節:路加福音12章13~21節
 
    由這個聖經中的故事,我們要來學習什麼呢?就是說:「看是成功,實是失敗」,看起來對的,其實是不對的;看起來是得到,實際上是失去,看起來很富有,其實是很貧窮;這就是屬靈的看法以及世俗的看法之不相同。如果是在教會裡面的話,會發生這種事情嗎?信主的人在分家產的時候,難道會這樣引起紛爭嗎?我想這是值得大家來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當牧師的這幾年期間,也常常遇到有遇到會友分家產的問題;他們也是說:阿,要不然請牧師來主持公道啦!我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牧師只說幾個公平的原則,請他們這樣照做,有的人肯聽,但還是有些人不肯聽呀!所以今天我們看這段經文上,耶穌跟這個人說:「我來這世間上,不是為了來幫你們分家產的。」耶穌來這世上是要來傳福音,是要來做這樣的事工,不是要做分家產那款事情。所以耶穌對眾人說:「當謹慎約束自己,攏無貪心。」主要是因為你的心變了,心思不正;如果你的心端正起來,心中存著寬容,自然就不會貪心了。耶穌就是要提醒我們不要靶心變成貪心,後面才講了這個比喻。我們在這段經文之中耶穌講起的:不可貪心。就像剛才講到分家產的問題,聖經中也有聖經的教示呀,現今法律也有法律的規定呀,照著這樣做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另外誰比較孝順,誰比較常常在扶養就多分一點,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為了這些斤斤計較,發生糾紛。咱信耶穌的人,不可貪心;做長輩的人也要公平,不可因為不喜歡哪一個晚輩偏心,做晚輩的則是要順服,敬畏上帝孝順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手足和睦,這都比金錢還更有價值呀!所以聖經裡面所講起的:不可貪心,「貪財是萬惡的根源」、「偷雞不著蝕把米」。貪心的人就是受了誘惑離開正道,因為貪心而導致自己心裡艱苦。古時候的人有這麼一句話:「鳥為食死,人為財亡」,人們為了錢財賠了性命,錢財真的有這麼要緊嗎?
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點就是,看是成功,實是失敗。比喻中的這個富人很有錢很多土地,土產很多收成也很多;他又蓋了一個更大的穀倉來囤放他的金銀財寶以及五穀,還跟自己的靈魂自言自語從此能夠清閑過活快樂。從現今的觀點來看的確就是非常令人羨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就是成功。但是耶穌說,這個人真的是個愚笨的人呀,如果上帝欲討他的靈魂,這些積聚財寶又歸於誰呢?阮台灣人有一句話不太好聽:人要死的時候,雙腳疊齊,財產都是別人的了。當人要死的時候,這些財寶還有意義呢?但是在追求這些富貴的時候,「目光如豆」眼光變的如此狹小,你難道沒有看到上帝所創造這麼大的世界嗎?難道不想再多感受一些生命的豐盛嗎?富人只看到眼前的這些,只覺得有了財富就擁有了一切,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只要把富人的靈魂給討去,他就什麼都沒有了。最近有一本書叫做『窮的只剩下錢』,我覺得如果取做「富有的只剩下錢」好像也說的通;我們人有肉體,魂,跟靈,肉體的需求層次比較低,可能要吃飽,穿衣服穿暖,睡覺。心靈的層次就比較高,心靈的世界比物質的世界還要大。而我們的靈如果不是有聖經的話語,如果不是有上帝與耶穌在我們心中,那就算有物質的滿足或是文化的滿足,我們仍會覺得心靈空虛不是嗎?所以我們身為基督徒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有「屬靈的生命」,就是耶穌在我們心中賜與我們的平安與喜樂,聖神所賜給我們的滿足。
    王又曾先生,在國內賺了許多非法的錢,潛逃到國外之後,每天花天酒地讓他在台灣的親朋好友痛苦,或是被抓去關;他富有嗎?從上帝的眼中看來,他不是富有,而是貧窮的。
    第二點要講起的,從這段經文中告訴我們的,當我們變的稍微富有,有累積財富的時候,你事先看到自己呢?還是先看到上帝呢?看到自己的意思就是,覺得這筆財富都是自己打拼所得的,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還是應該覺得,這是上帝所賜與我的,是上帝所恩賜的。就好像比喻中的這個富人,土地有好收成,難道不是上帝讓他有好收成的嗎?你要好收成,誰給你雨水?你要好收成,誰給你日光?誰賜給你種子?所以聖經中的教示很重要,擁有錢財不是罪,如果是照個正當的方式所得來的,這是上帝的賜福。但是當你獲得這些錢財的時候,你有尊主做大嗎?你有感謝上帝嗎?你有沒有感謝這是上帝的主權,不是因為你自己的努力呢?申命記第六章10-12節說:摩西警告百姓說,那邊有城,有房子,有水,也有葡萄園,但是切記不能忘記耶和華,是耶和華所賜與你們這些的。在我牧會的中間,有看過非常窮的會友,但是他非常虔誠,也有看過很富有的會友,但是也非常虔誠,這樣才是神所喜悅的,因為那個主權是在上帝,我們要時常感謝上帝。在所謂奉獻十分之一的中間,你有承認這是上帝的賞賜嗎?我們甘心樂意拿了其中的九份來讚美上帝,也不要因為拿足了十份兒失去上帝的祝福。
    接著第三點,在得到財富之後,你先想到的是享受還是投資?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這些錢財是要給我們吃,給我們用,這就是上帝所賜的福氣與恩典。在一個人的勞苦之後來得到快樂這是上帝的賞賜。但是在享受的過程中,你只有想到你自己一個人嗎?在台灣過去的社會有很多夫妻白手起家,但是在事業成功之後,這個丈夫卻不要他的黃臉婆了,想盡辦法離婚,只為一個人享受榮華富貴。所以有罪的不是擁有財富,而是只想到是靠自己的怒力,自己一個人享受,如同比喻中的富人一樣蓋了一間大穀倉只想自己一個人擁有這些財富,不願意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分享,不願意跟厝邊鄰舍分享。聖經裡面的重點是什麼呢?重點是要用這些錢財來榮光上帝,來榮神益人。提摩太前書第6章第17節說:富有的人們你們要去吩咐他們,讓他們心存謙虛,不讓他們向望得不到的錢財,而是應當將萬物獻給上帝,還要吩咐他們行好事,用財富在好事上,歡喜賑濟,歡喜與人分享。耶穌說,要存財寶在天上,什麼叫做存財寶在天上呢?那地上的財寶賑濟貧窮的人,就是榮耀耶和華,用來做好事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就是與人分享的時候。所以聖經中所提到的投資,不是投資在事業上,而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結交酒肉朋友。
    第四點,當得到財富的時候,你所想到的是掛慮還是平安,你想到的是貧窮還是富有呢?樹長大了之後,枝葉就變多了。人擁有的財富變的多時,如果沒有把上帝放在心中,也是會有許多的操煩。所以我們基督徒應該心中存著平安,不管我一個月賺的是多是少,我只過足夠的生活就好,不需掛慮要穿什麼喝什麼吃什麼。傳道書第五章12節:勞碌的人不管吃多吃少,都好睡;富有人的豐盛讓他睡不著。
最後一點,當我們富有的時候,你有想到這是安全還是不安全嗎?我的意思是,當一個人覺得擁有這些財富,依靠這些財富就安全,不需要再依靠上帝的時候,實在是非常的危險喔!金錢救不了任何一個人的靈魂,錢財真的會帶給你平安嗎?比如去登高山,當一個人登山這個釘鞋踏下去的時候,他豈不是把他的生命交託在這個釘子上面嗎?如果這個釘子穩固的話就沒問題,如果釘子不穩固呢?那就摔下山什麼都沒有了呀。同樣的道理,我的生命你是要定根在財富名聲地位,還是要釘根在耶穌基督呢?聖經裡面說到,唯一能拯救我們生命與靈魂的只有耶穌基督。耶穌基督說我們只能敬拜一個主,這是因為如果有兩個的話,就會看輕其中一個,依靠財富的人難道不是將財富尊做大嗎?總有一日,錢財完全沒有用,錢財無法成為你的幫助,能拯救我們靈魂的,就只有咱的耶穌基督。敬虔加上知足,要在屬靈的生活中成為富有,得到上帝的救贖。

2009/12/06題目:合心意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0年12月2日 晚上7:58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0年12月2日 晚上8:00 ]

題目:合心意
講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2章1~2節、撒母耳記上15章17~26節
  
    每次主禱文禱告時,都會念到“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但事實是否真如此,恐怕未必,因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追求已意的實現。可是,“如意如意,人人皆願如意;如得你意,未必我意,如得我意,未如他意;如得天意,是真如意”。
    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理想,或努力想達成的目標,當這些達成時,我們會說達成所願。然而個人的理想或目標各異,如何去盡都如意的實現呢?何況所期盼的願望有時是互相牴觸的,就如有人希望明天是大晴天,另有些人想要陰天,更有些人則企盼充分的雨水,怎能同時滿足各自的願望呢?人是自私的,常只會顧自己,期望自己的意願實現,但如你意,我意或他意呢?有時反而是不懷好意,唯有上帝的旨意才是美好。保羅在羅12:12勉蒙思的信徒,要獻身為活祭,也就是放下自我,將自己完全獻給上帝,完全的順從服事,第2節說要察驗,何為上帝美好的旨意。
一、上帝的旨意最美好:
    羅12:12說到上帝的旨意是善良,可喜悅的,完美的。人各自的私意常只求己利,但卻不利於別人,甚至不利於整個大環境,至終也是不利於己的,唯上帝的旨意是美好(耶利米29:11)
由約瑟的生涯,可看出上帝美好的旨意在他身上,即使有人的惡意,如:兄長的加害,賣他為奴,無辜被下監…延遲出獄…等都有上帝美意在。
詩篇76:10“人的忿要成全你的榮美,人的餘怒,你要禁止”。
二、上帝的旨意:
    以弗所五:17“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即然上帝的旨意是美好的,我們自應尋求,或如中文和合本的聖經翻譯為“察驗”。基督徒常發問,如何知道上帝的旨意?很多人常自以為是的以自己的意思,堅信為上帝的旨意。另有些人則以自己所敬仰的人所說的話為神旨。
上帝之旨意難明白嗎?其實不難。首先是上帝的旨意必是好的,如耶29:11,上帝創造也是好的,許多的災害,常是出於人為的疏忽、違規、私心、無意…等所造成。其次,上帝的旨意已充分明記在聖經裡,不是難明白,是不去察考接受。(參羅馬一:19-20)
有關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人應如何敬拜上帝,以及人應如何行事為人,這些上帝都已充分啟示在聖經上了。問題在我們是否願意尋求、查驗並遵循。
三、遵行蒙福:
  人常知而不行,有時甚至明知故犯,如酒駕、毒品。
列在王記下五章所記亞蘭王的元帥乃縵,雖到先知以利沙之處求治,以利沙差使者告訴他到約旦河沐浴七回就可痊癒,…但他卻生氣想離開,他的僕人勸他說,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作呢?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於是乃幔照先知的話去做,他就得潔淨了。
  福特汽車公司的故事,火車平交道有一個醒目的警語,“停聽看”是避免車禍極實用的動作。當時因平交道常車禍,所以徵求妙方,有一人就寫出這三個字“停”“聽”、“看”,獲得一筆獎金。但很諷刺的是,這個人有一天竟然死於平交道的車禍,原來他自己並沒有確實遵守“停”“聽” “看”。
    人應查考上帝的話(聖經),明白上帝的旨意,並確實遵行,這必蒙上帝的祝福。
  耶穌為我們留下遵行上帝旨意的好榜樣,約六:38耶穌說〝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即使是面對十字架的受死,耶穌仍遵守上帝的旨意,(參馬太26:36~46)耶穌曾迫切的禱告,求父上帝,若可行叫這苦杯離開,然而不是照自己的意思,只要照父神的意思(V.39),第二次的禱告,說若必要,他就願上帝的旨意成全(V.42),第三次與先前的一樣。耶穌的順服至死,上帝將他升為至高,又賜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二:9)

2009/11/29題目:以斯帖見證音樂會 講員:溫碧娥姊妹

張貼者:2010年12月2日 清晨7:54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0年12月2日 晚上8:07 ]

題目:以斯帖見證分享
講員:溫碧娥姊妹,講稿整理:蘇云薇姊妹
 
    
主知道我能承受的 : 溫碧娥

    五月二日星期六,感覺身體很不舒服,因為是星期六,隔天是主日有服事,又一個人帶著孩子,心想:明天聚會結束看情況如何再說,星期六夜宿在隔天聚會的教會,天氣熱不說,肚子更是痛到無法入眠,也是因為熱(教會住房沒有冷氣),整晚翻來覆去,主日的聚會,可以用「抱病上台」來形容,星期一出門在外,也是因為一個人帶著孩子不方便去大醫院為由,於是就近診所看腸胃科,吃了兩天的藥仍舊不見好轉,星期三回台北時,麻煩住在基隆的三姐,來台北的家裡幫忙看孩子,我好去大醫院好好檢查一下,醫生認為需要安排時間(星期五)照胃鏡,而檢查出來結果是胃潰瘍以及十二指腸潰瘍,醫生問我:妳怎麼可以忍這麼久的痛才來檢查,如果再拖延下去問題更大了,我很不好意思也不知道如何回答醫生,因為我的回答是:「我不方便,因為沒有人幫我看孩子。」這是什麼回答?
    
    其實四月底,才剛去衛生所抽血健康檢查,醫生還給了我三個月的「鐵劑」讓我補血,因為報告內容是「缺血」,難怪這幾個月來身子覺得好虛,心頭好悶,好像隨時都要倒地的感覺,的確!這幾個月來,整個人覺得好累好虛好無助,很多已既定的聚會沒有同工支援,難解的家庭問題,加上莫名的官司纏身,另一方面又得積極安排確定暑假東南亞兩個多月的巡迴聚會,許多事情沒有家人沒有同工沒有朋友幫忙,只有一個嗷嗷待哺的稚兒,每天每時需要看顧!特別是他感冒發燒不舒服時,我的生活更是陷入黑暗,甚至覺得自己應該得了嚴重的憂鬱症及躁鬱症…
    
    感謝神!雖然這二、三年的時間,幾乎是獨自一人帶著孩子並且服事,一路走來經過這麼多的身體不適及爭戰,但我深深知道:若非主憐憫,主的看顧扶持,更嚴重的情況將發生!感謝主!我也知道加諸於身心靈各樣的試鍊,不是平白無故的,都是愛我的主,有祂最美的心意,最好的安排,祂也知道我所能承受的!阿們!
「…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3-4)



以斯帖團隊新加坡同工 :   賴婉玲姐妹
    2004年我決定離開眾人都覺得可以護庇我的家園「台灣」,帶著四個孩子回到新加坡(先生是新加坡人,在台灣工作,2001年病逝於台北,我也是當時信了主.)親戚們對於我的決定深感不安,然而我只向神禱告,一切交給祢了!
感謝神!回到新加坡五年了,雖經歷許多波折,然而 神的安慰與保守一直與我同在,我也在生活中學習如何更依靠神。
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我們根本無法主宰自己的浮沉,然而你若沒有一位真神在你的心中,這些不平與浮沉只會使你陷入埋怨、痛苦當中,而堅固的信仰,不是靠人的努力來保護的,乃是在心靈深處認定耶穌基督是主!

2009/11/22 題目:心意更新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2:5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管理員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2:58 更新 ]

題目:心意更新
講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經節:羅馬書12章1~2節;以西結書36章26~29節
    常有人在讀聖經時誤以為羅馬書在強調「信」與「真理」,即「因信稱義」而不是靠行為;而雅各書則正好相反,它注重行為,主張沒有行為的信心是虛假、是死的。其實這種觀點是因沒有真正全面的了解而造成的誤解。無論羅馬書或雅各書皆在勉勵人「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也就是要將所信的真道用行為實踐出來。羅馬書1~11章主要在闡述信與救恩的真道,12~16章則是勸勉人應行出所信的真道;雅各書所強調的是信心必須與行為並行,如二章17、22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信心與行為應同樣被重視,它們是息息相關的,有所信才有所行,若信的內涵或是對象錯了,那麼行出來的也必是錯誤的。
    我們的所信所行是如何?馬太福音七章13~14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保羅在述說福音真理告一段落後,勸勉人勿效法這世界,而是要心意更新去遵行上帝的旨意。 
一、 不要被世界同化:
    羅馬書十二章第1節說:「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第2節接著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世界的潮流-金錢、名聲、地位、享受......果真能滿足人心嗎?曾有記者問大富翁洛克裴勒:「要有多少錢才覺得夠了?」他坦白的回答:「再多那麼一點。」意思是永不滿足,永遠需要再多一點。
     韓裔名模金多郁,日前被發現死於巴黎住處,警方研判可能是自殺。她在南韓及新加坡長大,精通英、中、法語,13歲就代言國際品牌化妝品,2007年1月進軍紐約、巴黎、倫敦、米蘭四大服裝展,2008年被紐約雜誌選為「最值得關注的十大名模」之一,備受全球時尚界的矚目。但近來卻飽受失眠之苦,她在部落格寫下:「得到越多越感到孤獨,我知道自己活得宛如幽靈。」既年輕又名利雙收的生命何以結局如此?約翰壹書二章15~17節明白地說:「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 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我們的心思意念和所處的世界是相同的?抑或是有所不同呢?
二、生命改變:
    「變化」一詞在聖經裡出現了四次-分別為馬太福音十七章1~2節:「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馬可福音九章2~3節:「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及羅馬書十二章2節:「心意更新而變化。」馬太及馬可福音書所記載的變化皆是指耶穌在山上變了形像;而哥林多後書與羅馬書則意指人內心的生命有所更新,性格和行為的徹底變化,由世界的標準改變成如同基督的形象。  
    要讓生命徹底「心意更新而變化」是極不容易之事,所以羅馬書六章4~6節告訴我們:「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保羅在羅馬書七章18節就有這種經驗:「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他在25節繼續說:「感謝 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 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保羅一再地在書信中勸勉人與主同死同復活,如此才能擁有嶄新的生命,不再做罪的奴隸。他在以弗所書四章23~24節說:「你們的心思意念要更新,要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另外歌羅西書三章9~10也說:「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唯有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始能追求上帝善良、美好的旨意。
三、遵主旨意:
    人常追求自己的目標、自我實現、自己作主,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衡量一切,這雖提升人的地位如神,但也使得人產生忽視、操緃、蔑視、恨惡甚至殺害他人。路加福音十二章16~21節描述耶穌講一個無知財主的比喻:「有一個財主,田產豐富;他心裏盤算著:『我沒有夠大的地方來儲藏所有的榖物,該怎麼辦呢?』他又自言自語:『對了,我要把原有的倉庫拆了,改建更大的,來存放五榖和別的貨物,然後我要對自己說,幸運的人哪,你擁有一切好東西,足夠你多年花用,慢慢享受,吃吃喝喝,過舒服的日子吧!』可是,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麼,你為自己所積存的一切財物要歸給誰呢?』耶穌結論說:『那為自己積聚財富、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也是這樣。』」一切都是「我、我、我」,各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這是世界混亂的根源。
    1987年在哈佛大學舉行大學教師的會議,當康奈爾大學校長羅德斯發表關於教育改革的演講,他提到應關注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倫理」這議題很吸引聽眾,但突然有位學生跳起來到他面前質疑說:「那麼是要教誰的價值觀呢?又是誰要來教我們?」精彩的演說就此終止。究竟我們所追求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所應依循的是什麼?這是頗值得深思的問題。保羅要我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並切實去遵行,這才是我們所要迫切追求的真正價值。
    人若失去聖經、失去上帝的旨意,人人自以為是,世界必會像士師時代一樣混亂,士師記二十一章25節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這就是士師記混亂複雜的原因。今日世界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人終日汲汲營營所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是否被這世界給同化了?人若真正認識上帝的真理、認識上帝的救恩,就應讓生命活出不一樣的樣式,追求上帝良善、完全的旨意,蒙祂悅納,期待每人都能朝這樣的目標努力。

2009/11/08題目:獻作活祭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2:47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管理員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2:47 更新 ]

題目:獻作活祭
講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官俊彥弟兄
經節:馬可福音8章31~38節;以斯帖4章13~17節

    曾有一個人星期日的主日禮拜很晚才到教會,他匆匆忙忙的趕進來問招待人員,〝禮拜〈service〉結束了嗎?〞;其實,來教會聽講道,要去實行才是好,沒有去實行就不好;這個招待者有趣的回答他〝牧師的講道是結束了,不過服事(service)才剛開始。〞人聽上帝的話,聽上帝的真道,的確要來實行,真正來實現出來,才是真正的禮拜,真正的敬拜上帝;就像羅馬書上說的一樣,透過羅馬書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保羅告訴我們:上帝是創造天地主宰,擁有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這個福音要讓見若信靠祂的人,攏可以得到救;就算為了這個福音吃苦或是被關監獄,我也甘願。可惜的是很多人不認識(祂),即使看不到上帝,但是如果用心來感受上帝所創造的事物,應該就能體會到上帝創造的奇妙。可惜的是人們沒有把上帝創造的當作聖來敬拜;所以保羅說世人都活在罪的中間,沒有真正發自內心的敬拜上帝,但是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的恩典,藉耶蘇基督為罪人死。這救恩因以色列人的不信而臨到外邦人,然而,上帝亦不棄絕以色列人,必要再給他們全家得救的恩典。這是〝救恩的理論〞或謂〝信仰的真道〞;因此在第十二章第一節開始就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耶穌基督的慈悲勸勉你們,將自己的身軀獻作活祭,這是聖潔,上帝所喜悅的;咱這樣服事祂,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保羅的批信攏親像這樣,有前面的信仰理論基礎,再有之後的倫理生活。我們可以總結的說,1~11章所說的赦罪、稱義、恩典、選召和救恩,是12章之後實際信仰生活的依據基礎。
    其實這就是保羅書信的特有型式,如:以弗所1 ~ 3章是教義,4 ~ 6章則說到實際信仰生活的屬靈恩賜倫理,人際關係及屬靈戰爭;以弗所書第四章第一節說:既然得到上帝的恩典,行事為人就當與上帝的救恩來相稱。加拉太5、6章則述說基督徒的生活、自由、結出聖靈的果子、在生活中行出仁愛及善行榮耀上帝。歌羅西書1:1~2:5是信仰要道,而2:6~4:18則是真道的實行。就是要像耶穌基督有一個新造的人、新的行為出來。腓立比、哥林多及帖撒羅尼迦書也是如此的型態。
    羅馬書也是一樣,第1~11章所說的赦罪、稱義、恩典、選召和救恩,是12章之後實際信仰的生活。剛才提到,保羅在第12章提到說:將自己的身軀獻作活祭。在這之前保羅也提到:我是靠耶穌基督的恩典來呼籲你們,要求你們做這款的獻身。因為上帝的救恩臨到我們,也期待我們活出祂所喜悅的樣式。保羅以神的慈悲勸人獻身,這表明為何人在獻身於上帝?是因上帝的恩典施行拯救。如出埃及20:1上帝的十條誡命說到,因上帝曾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所以頒佈十誡要求以色列人來遵行。
    所以保羅說人都活在罪的中間,通過耶穌基督的救恩來得到拯救,所以我們應該將自己本身獻作活祭放在上帝的面前。

一、獻上身體:
    基督教早期的解經家這麼說:獻身就是獻我們的身體,常將身體的各細部詳解,說手、眼、頭、腳,甚至皮膚、骨、肉……等該如何,當然身體指的是所有一切都獻給上帝。但〝身體〞所指應不只是可見的肉體,這都不是最要緊的,而是還有內心的自我,〝全人〞,〝全部的我〞。
    希臘思想認為物質、肉體都是不好的,都總有一天會轉為惡;但聖經裡面說上帝所造的都是好的,特別是上帝造人後,聖經說〝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那會變不好,是因為人沒有照上帝的意思來行,所以才會變不好。另外保羅也說身體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裡頭,〈林前3:16;6:19〉所以我們應該要把這個殿維持的非常好,來讓上帝在我們裡面;身體是〝基督的肢體〞〈林前6:15〉,即是如此,我們當將身體獻給上帝,將我們主權交在祂手中,聽命於祂才是。不應容罪在身子作王〈羅6:12〉、或作不義的器具〈羅6:13〉,以致放縱私慾〈羅13:14〉,成為罪的奴僕以致於死〈羅6:16〉。獻上身體是作義的器具〈羅6:13〉。義的奴僕,以至於成聖〈6:19〉結局是永生〈6:22〉。保守我們的身軀將身體獻給上帝,成為祂的聖殿,做上帝的路用,榮耀上帝〈林前6:20〉。

二、當作活祭
    獻祭的祭物,是將動物,不管是羊、牛殺死,處理好之後才獻給上帝,那個就是死了,沒有生命了才獻在上帝的面前;就如耶穌獻上自己的生命於十字架上,成為永遠的贖罪祭。而保羅在羅馬書中提到,我們獻上自己有沒有親像這樣,也就是要與基督同死,將原有的〝我〞與基督同釘、同死,更要與耶穌基督同活,不再讓罪作我們的主,而是上帝作我們的主,讓主運行。啟示錄第一章裡,使徒約翰看見耶穌基督的異象時,說那個充滿榮光的主是那個曾死又從死裏面活過來,從今要活到永永遠遠的主(啟1:18)。我們的性命應該要把舊的我們跟耶穌基督同釘死,讓主在我們之中跟基督一起活到永永遠遠。
    在十一世紀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做亨利三世,有一天不想當國王了,想要去修道院成為一個修道士,修道院的院長跟他說,要進入修道院沒有問題,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宣示服從修道院如同服從耶穌基督一樣。亨利三世說沒有問題,我絕對會服從修道院如同服從耶穌基督一樣,這個院長就跟他說:那好,你現在回去好好當你的國王,照上帝的旨意把國家治理好。照上帝的意思來實行生活,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

三、上帝所喜悅的:
    我們行事為人應是要討上帝喜悅的,我們的生命是不是像這樣有把舊的生命跟耶穌基督一起釘死在十字架上,活出新的生命呢?有沒有為了讓上帝喜悅而活?還是讓自己開心而活,還是為了讓另外一半喜悅而活呢?羅馬書12:1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表示我們應將自己的身體當作活的祭物,而不是要討人的歡心才是〈加拉太一:10;帖前2:4〉。只要上帝歡喜,有其他人不歡喜也不打緊,上帝歡喜最要緊。

四、這款的服事是理所當然:
    常常有人服事會覺得,自己做的很辛苦很累,怎麼沒有人幫我鼓掌還是鼓勵一下,上帝怎麼好像沒有特別祝福我呢?保羅說,這些服事是理所當然的,是應該要去做的,而不是希望有回報的才去參予這些服事。有將之譯為屬靈的事奉,如彼前2:2的〝靈〞,與此同字,不過這會產生誤解,以為讀經、禱告、聚會、講道……等才是屬靈的,而打掃、接待、管理、清洗……等就不是,其實不然,所有都是神聖都是屬靈的,比較正確的翻譯應是〝理所當然〞,即基督徒理應如此,本來就應該做的,沒有功勞可言,如路加17:7~10。有一個小孩子作了很多家事,吵著跟父母親要零用錢,媽媽笑笑的回答他,那你小時候父母親照顧你,生病父母親跑步抱著你去看醫生,不知道有沒有零用錢喔?
    人們有時候想著服事這麼多,沒有回報,但是只看著日光跟雨水,上帝也沒有跟我們要求任何的付費與回報;因此這些服事都是理所當然,所應當的事奉。保羅說:我用上帝的憐憫與慈悲勸勉你們,來服事上帝,獻上自己來榮光上帝。在生活上服事上帝,不只是參加讀經、禱告、聚會、講道,而是在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屬靈的服事,都是聖潔的,我們都要謹守本分,遵從上帝的意思活出,做上帝歡心的事,榮光上帝。

2009/11/1 題目:看上帝的面 講員:鄭仰恩牧師

張貼者: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2:34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管理員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0年11月29日 凌晨1:09 更新 ]

題目:看上帝的面

講員:鄭仰恩牧師,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經節:創世記32章22~32節,何西阿書12章3~6節
 

以色列的先祖雅各與上帝有兩次深刻相遇的經驗,兩次都發生在晚上。也因此,猶太學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Elie Wiesel認為,雅各的人生可以切為兩半,他白天過世俗的生活,追求物質的享受,晚上則是靈性經驗的時候,是他和上帝相遇的時刻。

第一次相遇記載在創世紀,雅各離開家鄉、開始走上人生旅途後,從別是巴往哈蘭去。晚上取一塊石頭當枕頭,睡覺時夢見一個天梯,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上帝向他顯現,並且應許要與他同在,祝福他,引領他。他醒來後說:「上帝真的在這地,而我竟然不知道。」接著又說,「這個地方何等可畏,這就是上帝的殿,是通往天堂之門。」早上起來,他就將石頭立起來為柱,在上面澆油,並將那個地方取名為「伯特利」,意思就是「上帝的殿」。到今天,研究禮拜學的學者仍然稱禮拜(敬拜上帝的作為)為「雅各的天梯」。

第一次相遇的經驗只是開始,因為雅各還沒有真的經歷人生的種種挑戰和困境,也沒有真正和上帝面對面,他還沒有真正經歷到上帝恩典的力量、改變的力量,直到第二次會面,也就是今天經文提到的在雅博渡口和上帝(或是上帝的使者)相遇的故事。在這第二個故事裡,雅各和上帝摔跤,結果他在事後將該地取名為「便以利(毘努伊勒)」,意思就是「上帝的面」,因為他面對面見了上帝,性命卻仍得保全。

今天我們要從雅各的故事來看雅各和雙生兄弟以掃的會面,以及雅各和上帝的會面。

一、雅各人生和以掃的宿怨和心結:

雅各的人生故事相當複雜,也很富戲劇性,從創世紀25-35章都是以他為主角。不過,我們今天所讀的另一段經文,何西亞書12.3-5,很精簡地描述了雅各的一生:「(他們的祖先)雅各還在母胎的時候,就開始跟他哥哥以掃爭鬥,長大後又跟上帝抗爭。他跟天使摔角得勝,哭求天使祝福他。上帝在伯特利遇見我們的先祖雅各,向他說話。」若再加上12.12:「先祖雅各逃難到美索不達米亞;為了娶妻,他在那裏替人家放羊。」他的人生可以說是由七個動詞所組成:「抓住腳後跟、逃跑、服事人、牧羊、摔跤、得勝、啼哭」。雅各的人生是拼命追求、緊抓不放的人生,也是逃跑、欺騙、愛哭哀求的人生。

很有趣的,何西亞書12.12原文中的兩個希伯來名字「雅各」跟「以色列」正好描述他信仰旅程的起點和終點。雅各意思是「緊抓腳跟」或是「欺騙」,而上帝所賜的名字以色列卻是「搏鬥」、「堅忍」的意思。這兩字意思相關但帶有轉變的意義,因上帝的恩典介入了。我們將發現舊的雅各還在,但卻已經被轉變、改造為新的雅各,即以色列。

二、雅各以掃會面vs.雅各和上帝會面:

在今天的這段故事裡,雅各面臨了人生最大的危機。他年輕的時候欺騙兄長以掃長子的名分,後來更欺騙了老父的祝福,一個以「欺騙」起家的人,要如何去面對過去被他欺騙過的人?

雅各的作法:先派人去探消息,並以低姿態請安,雅各謙卑的態度表示他承認過去的錯誤與欺騙,並認定以掃為主人,且希望藉著見面禮在物質上賠償因長子名分所受到的損失。結果,以掃以沈默但卻快速的方式回應,我們聽到使者如此回覆:「我們遇見你的哥哥以掃;他已經出發,帶了四百人,要來跟你相會。(在此「相會」的意思當然是「要來找你算帳!」)」可以想見的,這個消息讓雅各大大的懼怕。於是,雅各先將家產財物分成兩批,然後再派大批人馬、財物當做見面禮,也是擋箭牌,差送到前面。他心裡想著:「我要用這些禮物贏得他的歡心,見面的時候,他也許會饒恕我。」(32.20-21)

試問,雅各在此的作法是不是另一次的欺騙?或者這是復和的起步?我們看雅各的一生,他並沒有像亞伯拉罕、以撒或約瑟那種英雄式的性格,他的人生表現也不出色。他或許運氣不錯,也有了財富和事業的成就,但他似乎總是受人擺佈(先是被強勢霸道的母親主宰,後來被母舅控制),從來沒有真正活出過自己。他是一個需要蛻變,重新做人的人。有趣的是,藉著鬥力、相摔,上帝轉化了雅各,讓他戰勝自我,讓他經驗上帝恩典的轉化力量,讓他成為以色列。毘努伊勒是雅各內心的十字架和轉捩點,他必須冒險,他必須超越自己,他挑戰上帝,也接受上帝的挑戰。在這之後,他才能成為堅強和堅定的人。然而,這一切都必須藉由和上帝「當頭對面」才能發生。

我們可以確定,雅各的作法顯示他是想要和哥哥和好。在這人生的重要關口,他很難得地向上帝祈求:「我祖父亞伯拉罕的上帝啊,我父親以撒的上帝啊,求你垂聽!上主啊,你曾經吩咐我回故鄉,到我家族那裏去,並且說要使我事事順利。我不配領受你向僕人顯示的一切仁慈和信實。從前,我手裏只帶著一根杖渡過約旦河;現在,我卻帶了這兩隊人回來。求你救我脫離我哥哥以掃的手。我怕他來攻擊我們,連妻子兒女都殺滅。求你記住你自己的諾言,你應許我事事順利,要賜給我多子多孫,像海灘的沙粒,多得沒有人能夠數算。」(32.9-12)

換句話說,雅各渴求與上帝相遇… 盼望上帝幫助他解決人生最大的困境。各位兄姐我們是否有過這種經驗:「上帝啊,就是這一關,這一關若過了,我就萬事OK了。」不過,雅各的作法終究是人的方法,想要求和,想要協商,想要「搓圓仔湯」。後來,在經歷了雅博渡口的摔跤之後,雅各才發覺,解決「罪」的關鍵,不是交易或協商,而是上帝的恩典。

到底在「雅博渡口」發生了什麼事?32.22-24提到:「當晚,雅各起來,帶著他的兩個妻子、兩個妾,和十一個兒子渡過雅博河。他們都渡過以後,他又把所有的一切都運送過河,自己一個人留在後面。」面對以掃,這個愛恨交織、最讓他害怕、卻又應該是最親密的兄弟,背負著一生的重擔和罪惡感,害怕、慌亂的雅各… 這位孤獨者,獨自在河岸邊回顧、反省自己的人生,他似乎感覺到他的人生即將有大的轉變,但是會如何轉變,他也不知道。很顯然的,他對自己過去的人生是質疑的,甚至是悔恨的:孩提的記憶,和哥哥的爭執,在母親幫助下欺騙父親和哥哥,後來逃跑到母舅拉班那兒做工,和小妻子蕾潔的戀情,被迫和他不愛的大妻子結婚,他雖盡心服事舅舅,但也靠著聰明獲取了他的大部分財產。這些都是讓他困擾、驚惶、焦慮的原因。他是一個無法坦然面對自己過去的人,特別是他欺騙、不真實、用手段獲取勝利的人生。

接下來這段記載:「有一個人來跟雅各摔角,一直搏鬥到天快亮的時候。」(32.24) 這個陌生的攻擊者充滿神秘,他的身份是逐漸顯示出來的。在他那看似有限的表現(24, 25a)的背後,卻積聚著極大的力量以及強烈的啟示(25b),雅各向他祈求祝福,顯示他逐漸體認上帝存在的真理,後來的對話更讓他明白「啟示」的本質。

更戲劇性的是,「那個人看自己勝不過他,就在他的大腿窩上打了一下,大腿就脫了臼。那人說:「天快亮了,放我走吧!」雅各回答:「你不祝福我,我就不放你走!」那人問:「你叫甚麼名字?」他回答:「雅各。」那人又說:「從此以後,你不再叫雅各。你跟上帝和人搏鬥,你都贏了,因此你的名字要改為以色列。」(25-28) 在這場會面中,雅各對上帝是愛恨交織的,而上帝卻主動出擊,在見面中除去了他的驕傲,挑戰他的「緊抓不放」、「欺騙」與「自我中心」的特質, 上帝的目的:肯定雅各的堅持、搏鬥求勝的動機,但也除去他的自滿與驕傲,讓他學習愛上帝依賴上帝,願意真實面對上帝。

對雅各而言,這場會面既是勝利,也是失敗,上帝既肯定接納,也否定改造… 跛腳的雅各一擺一擺地,在初露的陽光中,成為新的以色列,帶著新的身份認同。在新的人生舞台上,新的雅各一擺一擺地出現,帶著恩典的記號,也帶著盼望的新記號,將開創以色列民族的新命運。

故事剩下部分可以說是延續雅各和上帝的會面。我們先讀33.4,「以掃跑來迎接他,擁抱他,親吻他;兩人都哭了。」接著是8-11節:「以掃又問:「我先遇到的那一群是做甚麼的?」雅各說:「那是作見面禮的。」以掃說:「弟弟,我甚麼都有了;你留下你的東西吧!」雅各說:「不,你若喜歡我,請收下我的禮物。你現在這樣恩待我,我看見你的面,就像看見上帝的面。請你收下我帶來的禮物;上帝一向以仁慈待我,賜給我一切所需要的。」雅各再三請以掃接受禮物,他這才收下。」這真是一個美好的結局!

在上帝的恩典中,雅各得到改變,也和敵對的兄弟和好,他人生最大的危機被上帝所化解了。真是最美好的事,但不要忘了,關鍵在於這些都是在他和上帝面對面相遇之後的結果,也是在上帝的殿裡所成就的。當雅各與上帝相遇時,他被整個改變了,然後當他和哥哥以掃見面時,他經驗到以掃的接納與恩待,他說:「我看見你的面,就像看見上帝的面」一樣。這是信仰行動所帶來的美好結局。

三、讓教會成為人和上帝會面的地方:

各位弟兄姊妹,信仰的本質就是「和上帝面對面」,這也是信仰的危機與轉機。事實上,也只有當我們「和上帝面對面」以後,我們才得以和自己面對面、和他人面對面、和世界面對面。這正是改教家馬丁路德對「屬靈」所下的定義:「活在上帝的面前」,亦即活在上帝的眼中、上帝的審判中,以及上帝的話語中。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活在自己的面前、活在人們的面前,並活在世界的面前。

雅各的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和上帝「當頭對面」時,上帝要拿掉我們的面具,也要除去我們愛面子的心態,讓我們真實面對自己,面對別人,面對世界。在現實人生中,我們帶著生命過往的經歷,生命的重擔,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甚至是生命中的危機,我們徬徨無助,我們孤單害怕,我們期盼上帝的祝福,沒想到卻和上帝相遇,在上帝的恩典中,我們領受了祝福,卻也被上帝改變,重建。但願我們都能像雅各一樣,和上帝相遇,被上帝改變,並帶著恩典的記號,也帶著盼望的新記號,面對人生的困境與危機。

1-8 of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