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落實人人皆祭司的信仰(那被打個半死的人與三個路人) 講 員:曾正智牧師 聖 經:路加福音10章25-37節 語音檔下載 分享信息前,我做個小小的見證。在這見證中,我很深體會生命的無常與存在價值;另一個則是體驗到,如果沒有適時適當的幫助,生命是很無助的。 前年微僕因為心臟二尖瓣膜嚴重脫垂,進廠剖開胸骨,血管接上體外循環機,然後挖出心臟,打針讓心臟停止跳動,然後再做置換修補的手術。感謝上帝的憐憫和兄姐的關心代禱,目前恢復狀況相當順利。 手術之後,我先住進加護病房,但不久就聽到醫護人員的討論,聽候通知要將我推回普通病房好讓一個情況比我更危急從急診室轉來手術的病人可用。不知過了多久又聽到我不必回普通病房了。不知是那個病人不需要了還是有其他的去處。但總覺得人的生命真脆弱。我們能夠活著是上帝的恩典。 在ICU,麻醉藥效已退,口中乾渴到無法忍受,看不到照顧我的護士,又說不出話來,只好搖晃病床的欄杆。 「我是『路人甲』,你要幹什麼?」隔床的護士語氣不悅地問。「Water!」我無力地吶喊,希望她原諒我不禮貌的請求。同時我想起德雷莎修女。在她遵從主教建議上大吉嶺避靜的時候,坐上火車,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伸長右手,同樣高喊「Water! 」。讓她痛下決心,不論阻擋多大,她立誓要服務加爾各答瀕死的窮人。如今我就是那個躺在病床上的窮人。 如今,我親身經歷無力無助的景況,任何人再怎麼富有,在那當下都是窮人,都經驗到『路人甲』的重要。 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那個被打個半死的人,碰到了三個路過的人,幸虧碰到『路人丙』,才不致死在荒郊野外。許多人讀到這段聖經,總會題為「好的撒馬利亞人」。其實「好的撒馬利亞人」只是一個配角;被打個半死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我要和各位兄姐分享這段經文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 1.教法師的身份與企圖: 『教法師』,顧名思義就是教導百姓上帝律法的人,他們熟知上帝的教訓與律法,代代以此為業。這位教法師極有可能也是利未人,因為利未記10章10~11節。上帝曉諭摩西,要設立亞倫的子孫利未人,「使你們可以將聖的,俗的,潔淨的不潔淨的,分別出來。又使你們可以將耶和華藉摩西曉諭以色列人的一切律例教訓他們。」因此,這教法師也可能是利未人,是祭司的族類。 經上說,這位教法師來問耶穌「我要怎樣才能得到永生?」目的是為了試探,讓祂出糗。但耶穌沒有給他要的答案,反而問他:「經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知道寫的是什麼是理性認知的第一步;但重要的是瞭解多少與行動往往有很大的落差。 教法師面對兩難,如不回答,有失他教法師的地位;回答,則屈居下風。因此只好不情願地如經上記載來回答。耶穌稱讚他,回答得好(知)!你要得到永生,照聖經的話去做(實踐)。 2.永生之道,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盡心、盡力、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永生不是死後進天堂才叫永生。以諾與上帝同行,被祂接去與上帝同住。所以與上帝同行,行祂所愛就得到上帝所賜永遠的生命。因此永生不是身後事而是當下的實踐。 所以基督徒追求的目標就不是死後的事,而是現在就可以體驗享受與上帝同行同住的喜樂。因此,認識真理與行出真理就是永生之道一體的兩面,是不可或缺的。雅各書2:17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3.「那被打半死的人」與路人甲、乙、丙: 當教法師不甘受教時,立即想扳回一城,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居?」耶穌才用常常我們標為「好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回答教法師。其實,這經文中的撒瑪利亞人,只是路人中的一個,主角應該是「那個被打個半死的人」,因為只有他貫串全場。 「誰是我的鄰居?」主體是『我』,是我可以選擇的對象。耶穌的回答是另一個角度,祂從始至終都沒有碰觸『我』的立場;反而從需要的第三者來探討,「你是誰的鄰居?」把主體擺在被打個半死的人,而非我的選擇。祂連續用了三個路人說明他們和這個可憐人的關係。 「路人甲」,是一位祭司,也從耶路撒冷下來,並不是去聖殿服事。但他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祭司一定是利未人,如果他是要去聖殿服事,玷染人血就得回去潔淨一個禮拜才能任職。他雖然明白律法的教導,卻對需要的人視而不見。 「路人乙」,是位利未人,也是祭司的族類,也可能同是教法師。看見他,照樣從那邊過去了。照樣,可能是相同的原因,但還是沒有任何作為。 「路人丙」,是位撒瑪利亞人,來到那地方,卻有不一樣的反應。 a.他看見那受難者,就動了慈心。 b.想盡辦法為受難者清創包裹,是盡力。 c.讓受難者騎他的牲口,改變他的角色成為僕人,為受難者牽牲口,幫助他保護他,是盡性。 d.帶受難者到客店照應他,並且好人幫到底,給錢要求店主好好照顧受難者。 可見,前面的路人甲、乙雖然明知永生之道兩個要項,但他們卻視而不見,見死不救。主耶穌用兩個與教法師同高質性的人的表現,來提醒他,要身體力行遠比「知道」更重要。引用這兩個人,可能讓教法師非常難堪,但指的就是他。至於提到撒瑪利亞人,更讓教法師無地自容。因為猶太人素常就看不起這些沒有被擄,而與當地人聯婚的同胞。甚至認為他們是信仰淫亂,血統雜亂的人渣。這點,我們可以從約翰4章,描述耶穌和學生到撒瑪利亞的村莊,碰到一個中午取水的婦人的故事中看出端倪。 4.「誰是我的鄰居?」VS「你是誰的鄰居?」 最後,耶穌問這位教法師:「誰是這被打個半死的人的鄰居?」那教法師明知是撒瑪利亞人,仍然不屑提及,回答說:「憐憫他的就是。」 耶穌很有智慧地將主體從「我」變成需要的「受難者」,告訴我們「你是誰的鄰居?」這樣的轉變,也教導我們,要常存『謙卑憐憫』的心,『主動』去發現需要幫助的人,成為他的鄰居,『積極』伸出援手來幫助他。 撒瑪利亞人救助受難者,並沒問他是何種人,只看他的需要而幫助他。他正是耶穌口中,那個被打個半死的人的鄰居。祂教導我們如何把知識性、認知性的永生之道,落實在行動之中;永生之道,是你自己可以掌握,透過愛人而與上帝心意同行而得。 舊約中的祭司,都來自上帝所設立的利未支派。除了到聖殿輪值,擔任祭司的工作;平常就是以教導百姓認識上帝律法為主要工作。至於祭司的工作,就是為百姓獻祭。目的是讓有罪的人,透過獻祭與代求,讓人與上帝的關係重新和好。 宗教改革讓我們直接面對神。可以讀自己語言的聖經,進而透過生活信仰的見證,讓人與上帝連結建立新關係。因此只要我們每個基督徒透過生活見證神的愛,使人心生羨慕,進一步吸引人歸向主。我們的服事、工作就是祭司的職範。願我們都來當志工,透過我們愛心的服事,成為現代的祭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