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之道 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1-18節的這段教訓,有人會把它誤解讀為「在有關的好行為上都應保持隱密,不要讓人知曉」,意即所謂的「為善不欲人知」,然而這段教訓若是對照前後文來瞭解,則並非如此。耶穌教導人的重點在於強調當你施捨、禱告或禁食時,其動機是什麼?若只是為了獲取人的讚賞,那就已經得到了,唯有出發點是做該做的事,不尋求他人的稱許,如此就必得天父上帝的報答。 前不久在高雄因氣爆引發的災難,造成重大的死傷,馬路炸開成豪溝、房子屋頂裂個大洞、門窗破損,再加上連日豪雨,受災者真是悽慘!雖在這樣的困境中,仍然可以看到社會上溫馨的一面:自動提供免費沐浴的旅舍、有些甚至開放幾十個房間免費供受災戶暫時住宿;台積電這家企業更是默默的發動員工搭建臨時便橋,方便災區住戶進出,收容災民、建構危險區堿的圍籬,並且用上好的材料為災戶整修房屋,完全免費,又有效率。這些人都是不求回報、不張揚,默默的協助整個救災行動,還有更多無法參與現場救援的人,以金錢作為救助之用,其金額已多到高雄市政府呼籲不要再捐款了! 馬太福音五章16節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耶穌並非要我們隱密的行善,而是叫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將榮耀歸給天父上帝。在馬太福音五章10-12也說到:「為
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馬太福音十章41-42:「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可見耶穌並不否定賞賜,只是要做得合乎上帝的旨意,上帝必會報答。
善有善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天雨雪紛飛,天氣奇寒無比,當時的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將軍,正乘車要趕回在凡爾賽的司令部,忽然他瞥見路旁坐著一對看似非常痛苦的夫婦,於是吩咐司機倒回去詢問他們有何難處,回答說:「我們正要去巴黎照顧即將生產的女兒,因路途遙遠,又沒車代步,因此走到腳腫破皮、疲憊不堪!只好先坐在路邊休息,想到不知何時才能抵達,不禁悲泣起來!」艾森豪一聽,立刻請他們上車,特別繞道巴黎把他們送到目的地。似乎是舉手之勞的善行,卻出乎意料的得到厚厚的賞賜,為艾森豪免去死亡之災。原來德軍在他慣走的路線早就設下炸藥埋伏,想炸死他,一時的善行竟免去了他的浩劫。 耶穌所說的賞賜並不見得就是權勢、地位或財富等物質方面的獲得,而是滿足的喜樂,如德國的Albert Schweitzer ,雖是位哲學博士兼管風琴演奏家,且神學院極欲禮聘為教授,但他毅然的回應上帝的呼召,終身投入落後未開發的非洲,從事醫療工作,29歲才念醫學,一生過著貧窮,服務人群的生活。他1949年在美國的演講「你的第二職業」勸勉人投入獻身於助人的工作,在辦公室、或工廠,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這事業不會得到財物的報酬,但卻高貴無比,且是人心靈平靜及終身滿足的泉源。 人的善行應常以為不足,如羅馬書十二章8節所說:「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我們蒙受上帝的愛,享受祂所造的萬物,善行並沒有任何功勞可得酬謝。世人的施捨多半是帶有目的,期待得到好名聲或可轉變成為某種酬報,企業也常為了營造好形象,捐款作慈善工作,以獲取信任,進而得到商業利益。耶穌說這樣的人已經得到賞賜了,唯有不帶任何動機,單單出於愛心的行為,默默而行,天父會在暗中察看,祂必報答。上帝的賞賜或許不是今世的財物、名利,但必因人樂於與上帝同行而更順服,更與上帝親近而得生命的冠冕,在祂面前得滿足的喜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