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彼此成全,建立肢體 講 員:陳志聰牧師 聖 經 節:使徒行傳15章30~41節;傳道書4章9~12節 語音檔下載 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行出來的行為也不同。過去讀書的時候曾聽老師說,他曾在美國一間公司上班。公司裡有三個同事,一個美國人,一個日本人,一個台灣人。有一天三個人就一起去喝酒,喝到早上四、五點左右。這間公司早上九點上班,他就看見那個美國人,全身醉醺醺地來上班,好像有嚴重的宿醉。他又看見那個日本人,很有精神地來上班,全身一點酒味都沒有,好像沒有喝過酒一樣。那大家猜看看,那個台灣人發生甚麼事?他大概十點打了通電話來,說自己今天無法上班。當然,不是每個美國人、日本人、台灣人都是這樣,請大家不要誤會。這個老師說,這位美國人算是很有責任感的人,他認為只要是自己負責的工作,無論如何都要來完成。所以就算是宿醉他也要來上班。這位日本人其實本來喝得很醉,但是他用很多方法幫助自己清醒,又將自己整理的非常乾淨。因為這位日本人認為,不管下班後做甚麼事情,上班就應該要有上班的樣子。那位台灣人也不是沒有責任感的人,只是他認為自己身體的狀況不適合上班,若是硬要來上班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工作反而做不好。其實最好是不要喝酒喝的這麼晚,因為會影響到隔天要做的事。不過,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對同一件事所做出來的決定多少也有不同。因為每個人所考慮的點都不盡相同。 譬如說子女的教養。聖經教導我們要教導兒女走上帝的道路,不可走彎曲的道路。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是用的方法就不太一樣。有的人帶小孩子早上讀經禱告,有的人則是帶小孩子晚上讀經禱告。有的人每天一定會帶小孩子一起讀經禱告,可是有的人因為上班時間的關係,無法這樣做。所以可能就要求小孩子自己記得要讀經禱告。有的人會用獎品鼓勵小孩子學習讀經禱告,有的人則認為這是應該的,不需要特別獎勵。讀書也是一樣,每個父母的要求方式也是不同,但是都是為了小孩子好。有的父母沒時間,或是自己沒辦法教,所以就送小孩子去補習班。有的孩子讀書自動自發,所以父母也沒有特別在管,讓孩子自由學習。我們看,教會裡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學鋼琴。有的學繪畫、跳舞、打球、烘焙等。因為每個人的個性、興趣都不同。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聽別人,某人應該要怎要教他的小孩,或者是某某人的小孩怎樣教得這樣。好像每個人都是專家,但是有時發表言論,會不小心傷害到人,這個我們需要注意。比如說這個孩子愛讀書,都待在家裡。可能就有人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安靜,只會讀書,是不是有自閉症。那個孩子較活潑好動,就有人說那個小孩怎麼一天到晚動來動去,不安靜讀書,是不是過動兒。其實每個家庭都有他們必須去面對的挑戰及限制,其中的艱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畢竟小孩不是我們在養,也不是我們在教。雖然可能在別人看來這個家庭所做的決定似乎不是很好,但這也許是他們經過許多思考所想出的唯一方法。或許我們可以給予善意的建議,但不應在背後批評論斷。 保羅與巴拿巴為了一件事情起紛爭:是不是要帶馬可去做海外宣教?不論對個人或對教會,出去做海外宣教是件好事。但是我們來看,保羅與巴拿巴為了馬可在爭論,是因為他們各人考慮的點不同。保羅認為這個馬可之前在做海外宣教時,已經離開過一次,不跟他們同工,所以紀錄不良,不適合帶他去。保羅所考慮的點有道理,同工若是在海外宣教時不穩定,有可能造成其他同工許多困擾,也沒有見證。牧師過去也曾參加過海外宣教。那一次在出國前兩天,帶隊的同工突然有事情不能出國,結果造成許多混亂。結果每天的行程都跟之前講的不一樣,發生許多突發狀況,常常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一群人在國外不曉得該怎麼辦,實在是很困擾。所幸後來有當地的同工起來帶領,主動處理一些問題,才能順利繼續進行宣教活動。所以同工穩定很重要。 巴拿巴是馬可的表哥,他堅持要帶著馬可去做海外宣教,聖經說巴拿巴是一位很會安慰他人的人,也是一個善於分享的人。其實我們若從聖經來看,我們無法知道為什麼之前馬可要離開這個宣教團隊,因為聖經沒有說明原因。但是我們可以合理的猜巴拿巴應該清楚知道馬可的狀況。這樣看來整個宣教團隊裡,就屬巴拿巴與馬可最親。我相信馬可會參加之前的宣教團隊,一定也是巴拿巴邀請他,所以有可能巴拿巴跟馬可的感情很好。那麼,為什麼巴拿巴這次堅持一定要帶著馬可去海外宣教呢?其實牧師也不知道,聖經也沒有清楚的說明。也許巴拿巴認為馬可需要訓練,或者是他感覺馬可已經跟過去不同,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勝任。這些都有可能,搞不好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不過,我相信巴拿巴有他的理由及他所考慮的,所以他堅持帶馬可去宣教。牧師再一次說明,宣教對個人或是教會都是好事。但是每個人考慮的點以及方法不同。在生活中我們無論是讀書、上班,在家裡生活也好,或多或少都會跟別人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有時候其實兩方面的目標相同,都是好意,只是做法不同。雖然保羅與巴拿巴後來分開,但是他們同樣是為了宣教在努力打拼。 以弗所書4:7這樣說:「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意思是說上帝賞賜給每一個人的才能不一樣,當然想法、作法也不一樣。所以我們需要彼此尊重,互相看見彼此的優點。因為這些恩賜都是上帝照祂對各人的計畫賞賜給各人。接下來在以弗所書4:11-12又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在原文「成全」這字的意思是將骨頭與骨頭接合起來,有修補的意義。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完全,好像一間房子有許多裂痕。所以需用我們各人的恩賜、優點、才能,彼此互相將缺點補起來,就如同修理一間房子一樣。甚至是越補越漂亮,越補越好,越補越勇。傳道書4:9-12也說到,兩個人比一個人要來得好,因為我們若團結,力量就越大。眾人的力量比個人的更大,可抵抗外來的攻擊。一起做事也比一個人來得快、來得有趣。不過我們有時意見都不太一樣,所以我們就需要充分溝通,尋求理解彼此想法的方式。就像以前聽收音機,要一直調整頻道。頻道對上了,那收聽節目自然就很清楚了。當然,這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最近一部很有名的國片《kano》,描寫日本時代嘉義農林棒球隊打入日本甲子園總冠軍賽的故事。這個棒球隊是由日本人、漢人、原住民所組成,在當時是很罕見的組合,因為這三個民族彼此不太合。但是電影中教練看見各人不同的優點,就盼望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好好地訓練,來成為一支全台灣最強的棒球隊。這些隊員都是學生,家裡不是做工的就是種田的。但是他們對訓練中學習彼此相愛,也開始慢慢了解彼此的優點。所以在比賽的時候,他們彼此發揮自己的優點互相幫助,一關過了一關。今年我們文山教會設立一個目標「我來祝福你,你來祝福我,上帝祝福滿滿滿」。目標很簡單,我們來學習彼此祝福,來看見彼此身上的優點。所以我們若是有事情,就彼此關心代禱。我們學習以祝福及造就人的話,來為我們家裡的人、所關心的親人朋友、教會中的兄弟姊妹禱告。我相信,當我們習慣彼此祝福、互相代禱,上帝的恩典就常常臨在我們中間,成為我們一生的祝福與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