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信心與恩典 講 員:陳志聰牧師
聖 經 節:使徒行傳15章1~21節;阿摩司書9章11~12節
今天我們所讀使徒行傳15章所記載的,是著名的耶路撒冷會議的過程。這次的耶路撒冷會議主要是處理外邦人與猶太人,在教會裡對於割禮的看法不一致,導致產生教會裡的紛爭。因為有猶太人來到安提阿教會,對這些外邦人基督徒說,一定要受割禮,才會得到上帝的拯救。保羅和巴拿巴就跟這些猶太人辯論,後來安提阿教會就決定,請保羅與巴拿巴代表外邦人基督徒,來到耶路撒冷來請示彼得、雅各這些初代教會的領袖,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彼得過去曾跟隨主耶穌,他看見主耶穌醫治猶太人,也行醫治在外邦人中間。又因為上帝聖靈的啟示,使彼得清楚知道上帝要拯救猶太人,也要拯救外邦人。在這個會議中最後發言的雅各,是主耶穌的弟弟,也是初代教會的領袖,寫雅各書的人。我們看到一開始這個會議大家都你一句我一句,為了外邦人是不是要受割禮來辯論。猶太人會反應這個問題,是因為受割禮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對猶太人來說受割禮有兩種意義:上帝與祂的選民立約,以及聖潔的記號。所以猶太人在出生第八天就要受割禮,長大成人後才能去猶太會堂聚會。沒有受割禮的人就不行成為猶太會堂的會員,當然也無法跟猶太人一起敬拜上帝。所以這場辯論非常重要,這關係外邦人與猶太人是不是有辦法一起敬拜上帝,以及外邦人得救的記號在哪裡的問題。
現在社會也是常常這樣,為了各種的主張、解決各樣的問題來辯論。但是我們看見有許多辯論變成對罵,甚至是彼此相攻擊,所以就無法解決問題。有一陣子我看見立法院的情形,這些立法委員為了許多國家決策,或是社會事件,在互相對罵、攻擊。我完全看不到有人提出解決的辦法。好像開會為了發洩情緒,或是要以行動劇和使用道具來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是在教會裡面的辯論不是為了互相攻擊,是為了尋找合一的方式,一起來敬拜我們的上帝。這場辯論是為了尋找共識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所以保羅和巴拿巴來到耶路撒冷找彼得和雅各,就是為了尋找共識來解決問題。我們知道時代越來越進步,社會也越來越複雜。教會也因為這樣,有時也會在各種的景況中產生紛爭。例如選舉的時候,有人要選這個黨,有人要選那個黨,有人兩黨都不選,甘願投廢票,或是選其他較小的黨。在有些教會光是遇到選舉,大家就緊張的要命,連講話都要很小心,恐怕講錯話就造成分裂。其實遇到這種情形應當先以禱告來尋找上帝的旨意,用自己的良心來做抉擇。但是面對別人不同的意見,我們也要學習互相尊重。對禱告的方式,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習慣。有人喜歡大聲禱告,認為較有能力。有人喜歡小聲禱告,認為這較敬虔。有人喜歡方言禱告,認為這較有聖靈同在。但是遇到紛爭時,大聲的人就認為小聲沒有能力。小聲的人就認為大聲不敬虔。講方言的人就認為那兩種沒有聖靈。大聲和小聲的人就認為方言禱告是混亂,每個人為自己的立場各說各話。但是聖經有記載大聲禱告,也有記載小聲禱告和方言禱告。重點在於誠心誠意向上帝禱告,不在於用哪種方式,只要我們禱告合乎於聖經的方式,我想上帝都會垂聽。
所以當耶路撒冷教會在為了外邦人是不是需要受割禮來傷腦筋時,彼得就出來講話。使徒行傳15:11彼得這樣說:「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彼得的意思是說,要討論外邦人是不是要受割禮這件事之前,我們必須清楚知道得救是從哪裡來的。對猶太人基督徒來說,他們的得救是因為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與上帝立約,他們就成為上帝的百姓。上帝就賞賜彌賽亞,就是主耶穌基督來成為他們救主。所以他們的得救有上帝在歷史上的應許,他們就相信這個應許透過主耶穌來實現。因為這樣受割禮很重要,因為上帝和亞伯拉罕全家立約,是以割禮的方式。但是對外邦人基督徒來講,他們祖先並沒有與上帝立約。這些外邦人基督徒的祖先都是一些不認識上帝、拜偶像、甚至是多神宗教的信徒。所以對這些外邦人基督徒來說,上帝並沒有賞賜他們祖先割禮成為立約的記號。他們會得救是透過悔改、受洗禮並信主耶穌赦罪的福音。在當時的希臘社會傳統,受割禮是屬於野蠻的行為,所以大部分的外邦人是沒有受割禮的。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猶太人堅持基督徒要受割禮,但是外邦人卻認為受割禮是一件沒意義且羞恥的事。
不過,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得救都是透過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所以彼得就再一次說明無論有受割禮或沒受割禮,人的得救都是因為信主耶穌的福音。猶太人可以繼續受割禮,成為聖潔的百姓,因為這是上帝與他們祖先立約所帶來特別的恩典。外邦人不一定要受割禮(也是可以受割禮),因為上帝已經藉著聖靈,透過他們信心潔淨他們,使他們也成為聖潔的百姓。這樣一來猶太人與外邦人,在上帝的眼裡就並沒有差別,都是受揀選的百姓。彼得也強調不要繼續在得救的事上試探上帝,因為人對自己的得救沒有真正的確信,才會產生這種紛爭。其實在歷代基督徒也常常會有疑問:「我要怎樣知道自己真正得救?」所以在中世紀天主教就發明「贖罪卷」,使人可以用金錢來減輕自己的罪惡,減少在地獄被火燒的時間。人又覺得這樣不夠平安,又發明「聖物崇拜」(聖釘、裹屍布、教宗祝謝之物)。認為這樣就有上帝同行,能夠在審判的日子來到時,可以得救。後來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對此有許多批判。主耶穌在馬可福音 16:16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羅馬書10:9保羅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基督徒可以得救,完全是因為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受死,贖回我們的靈魂。又因為主耶穌基督的復活,給我們有永生的盼望。讓我們知道在天父上帝在天上,為我們預備一個永遠的家。所以我們當用信心來信靠這樣得救的恩典。甚麼是信心呢?就是無論我在好的環境,還是壞的環境,我都願意全心信靠上帝。就像但以理的三個好朋友一樣,就算你把我丟在火爐裡,我相信上帝會救我。就算上帝沒有救我,我還是全心信靠祂。這樣的信心不是倚靠人的能力,不是倚靠某種神聖之物,是完全單單倚靠上帝所講的話。這就是信心。
所以雅各也說明,其實在先知阿摩司的時代,上帝就預言將來世界各國都有敬拜祂的民族出現。除了猶太人之外,上帝也揀選外邦人成為祂的百姓。所以外邦人沒受割禮,不會違背舊約聖經的誡命。但是人的信心不可成為放縱私慾的工具,不能說我有信心就得救,就跑去做盡壞事再來悔改。所以雅各就設立一個教會通用的標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可以遵守這樣的規則,這樣他們才能一起敬拜上帝:第一,不可拜偶像與吃祭拜過偶像的祭物。因為上帝是獨一真神,不容許祂的百姓祭拜假神。第二,不可行姦淫。因為這是在自己的身體上得罪上帝,人的身體是聖靈的殿。第三,不可以吃被勒死的牲畜,也不可以吃血。因為這與衛生習慣相關,也是異教祭拜神明的儀式。利未記17:10-14上帝說血中有生命,有贖罪的功能,不可以亂吃。上帝的百姓心靈要聖潔,行為也要聖潔。詩篇24:3-5這樣說:「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他必蒙耶和華賜福,又蒙救他的上帝使他成義。」手潔心清的意思就是人的心靈與行為都要一致,都要成為聖潔。
親愛的兄弟姊妹,我們得救的確據是從天父上帝的恩典來的。使我們可以因信主耶穌的福音,得到拯救。這不是倚靠自己的才能,也不是倚靠任何外在的東西,單單以信心倚靠主耶穌為我們的罪死,為我們永生復活的恩典。我們要學習以這樣的信心,行出聖潔的行為。這樣一來,別人就從我們的行為看出,我們是跟隨主耶穌的門徒,也能將這樣的榮耀讚美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