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3 溫柔的人承接土地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3年10月19日 凌晨12:17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3年10月19日 凌晨12:22 ]

YouTube 影片

題    目:溫柔的人承接土地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聖 經 節:馬太福音5章5節;詩篇37篇1~11節

語音檔下載

    馬太福音5:5「溫柔的人有福了」這句話對現代人可能很難認同,因為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現代人不注重溫柔謙讓,反而講究個人權益;自我肯定;尊崇權力,自我實現、英雄崇拜。這種觀念自古羅馬時代迄今影響世人,人們認為唯有積極進取努力的人,才能出人頭地,功成名就,也才會享有榮耀與快樂幸福。
  一般大眾大概無法贊同這句話,因為照字面了解,可能會誤以為這豈不是意指軟弱沒骨氣,膽小而缺乏自信的人嗎?誰要成為這種人呢?何況說「溫柔的人要承接地土」,這簡直是不可思議。也許將來在天堂吧,這世上怎麼可能得到什麼呢?要得到一定是要努力爭取才可能的。
  上述的普遍觀念,可能與耶穌的溫柔一詞有所不同,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這是耶穌很肯定,很具有權柄的說法,且聖經也多處有相同的呼應,如:詩篇37:11、民數記12:3、加拉太書5:23、提摩太後書2:24-25。
「溫柔」一詞,現代人常誤為卑躬屈膝、沒志氣,其實在希臘文的溫柔是Praus,它是道德上的用語,是一種美好的德行。
一、溫柔維持適當的氣質
    亞里斯多德認為中庸之道是美德,意即不過度的極端,而在中庸之處,是一種美德,他對溫柔的定義就是介於過度的易怒與不憤怒之間。中國也有中庸之道的說法,無過或不及,不偏不頗,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但可惜常被誤用,而成為兩面討好、適可而止、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人。
    希臘文的Praus溫柔,應是「在恰當的時候生氣,而從來不在不適當的時間點發怒。」那什麼是適當的時候呢?為自己的受辱或受害而怒是不適當的,不自私的義怒則是善的。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人受到批評時,也曾怒目周圍看人(馬可福音3:5),更大發義怒潔淨聖殿(馬可福音11:15-17)。
    相對的,耶穌對那些求助的病患或困苦的人,不管在何時都是溫柔,充滿憐憫的。
二、溫柔表示自我約束
    就如動物經過人類飼養訓練而馴化,成為被駕馭聽從命令,人又怎能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呢?人性的驕傲、自私、貪心、肉慾、野心等靠自己的力量,永遠是無法掌握的,唯有謙卑溫柔地順服於上帝,成為新造的人,才有可能。
    民數記12:3描寫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他原本曾因義憤而殺人,但40年在曠野中受上帝的磨練,生命改變成為溫柔的人,不過還是會在憤怒下擊打磐石。以賽亞書53:7描寫彌賽亞: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或譯:他受欺壓,卻自卑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腓立比書2:5-11形容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來到世間卻甘心成為奴僕的樣式,順服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使祂得著榮耀,被萬世代的人尊崇。
三、溫柔代表謙卑受教的心
    沒有謙卑的心,就不會明白自己的不足與無知,也就無法學習或受教。沒有謙卑溫柔的心,也不會認識自己的軟弱,需要投靠上帝,或尋求祂的幫助,這種人得不到上帝的祝福。詩篇37篇9、11、22、29、34節有五次出現「承受地土,什麼人能承受地土呢?就是謙卑投靠上帝,耐心等候祂的人」
    耶穌說的承受地土,是現在就擁有的,不是將來要賜予的,也不是在天上的國度的,且是「承受」,意思是自然擁有,不是爭取得到的。
    有一篇文章「戒指」,傳說有位國王容易發脾氣,常拍桌子,他想改變自己的脾氣,就想到掛上金戒指,拍桌會痛來提醒自己。
    良好的情緒管控是事業成功之道,也是人生快樂幸福之道,我們需要教育孩子就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倚靠上帝,完全順服他的旨意,必蒙上帝滿滿的祝福,帶給我們平安喜樂,也帶給別人幸福,使這世界更美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