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在祢裡面,找到自己
講 員:張主憫傳道
聖 經 節:使徒行傳12章1~19節;約伯記42章7~10節
語音檔下載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高興淡江長青有這機會可以來到這裡與大家分享上帝的愛。剛才的戲劇中一個問題,我想是基督徒都需要回答的問題:「上帝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存在?」不知道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以賽亞書的經文告訴我們,我們是歸屬上帝的,也是因為祂的呼召,所以我們存在。不只如此,祂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是我們的保護者。這段經文所描寫的上帝,剛好回應剛才我們學生的生命見證。長青團契由於是長老教會的大專團契,所以學生大部分從教會來,其中大部分從小在教會長大。這是恩典,也是挑戰。教會界有一句俗語流傳:一代清,二代明,三代霧霧無明,四代你請我無閒…往往教會長大的孩子,對上帝的存在已經太過自然,失去特殊的感動,不知道怎樣珍惜。不過,也正是在大學這個階段,再追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特別透過團契生活,遇見上帝,或者是說,確實的經歷上帝的存在。這齣戲劇名叫:「原來祢一直都在!」才來大專兩年,卻看見不同的學生,都用這句話作為他們對上帝的告白。原來,上帝一直在他們的生命中,只是過去的生活未曾讓他們注意到;當他們在大學團契,脫離了家庭的保護傘,在團契中學習愛與被愛的過程中,他們的境界無形中被擴張了,回首過去的生命,忍不住驚嘆:原來你一直都在!
「我是誰?」、「何處是我的歸屬?」、「我活著有何意義?」這類問題的答案,似乎是人生中無可避免需要對的問題。「愛」是一個很容易給的答案,也適用於回答上述的問題。愛說起來容易,卻在實踐上有各式各樣的變化與困難。愛,總是免不了要有對象,也就是關係;換句話說,我們只有在關係中才能體會愛,也因此每一個人都無法單獨的活著,我們需要「自我」以外的「他者」,更開闊的說,我們都需要有歸屬的群體。
這種對關係的渴望,促使我們得著喜樂,但也往往令人傷痕累累。關係,可說是喜樂來源,也是痛苦的來源。但,這也許是我們與上帝相仿的地方。怎樣說這是我們與上帝相仿之處呢?基督信仰相信人類是照上帝的形象所創造,所以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上帝形象。但,這個上帝的形象又要怎樣來理解?畢竟,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的挫折,讓我們明白我們並不與上帝同等。這或許是上帝的奧秘。神學家C. S. Lewis認為這個上一的形象以兩種形式在我們身上彰顯。如同今天在場大家應該都同意,牧師父子長得實在有夠像,信德天生就有爸爸的形象;但同時,我們會認為信德「像」他父親,也是由於他的談吐與行事風格,這是因為信德從小跟父親一起生活、經常互動,耳濡目染下內化了父親的行事風格。
我想我們身上的上帝形象,也可以這麼說。三一上的本身就是一個關係的存在,祂是獨一的真神,同時是三位格所組成的奧秘關係。祂是獨一的真神,也有著多元的特質;這樣講可能大家已經霧煞煞,簡單說,今日約翰福音的經文,提到「合一」。父上帝與耶穌的關係,是「一」,這個「一」也表現出他們之間的愛。今日的經文,是耶穌替我們的祈禱,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上帝對我們的旨意──就是藉著祂的愛,使我們可以「合一」。也許,在這「一」裡,我們可以體驗上帝與耶穌之間的關係──愛。因此作為單獨的人,我們對於關係的渴望,更確切的說,是對對和諧關係,也就是「合一」的渴望,就出自我們身上上帝形象的影子。我們對「合一」的渴望,正映照出我們身上的上帝形象。
但「合一」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事。相信參與過團契及教會的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甘苦艱辛。有時候,合一的困難甚至單純來自我們內心的矛盾:想當一個正常人(與大家一樣),同時,又是一位有特色的人(與大家不一樣)。這種看似矛盾的渴望,讓我們視「合一」為一高不可及的理想。約翰福音的經文在此時成為我們盼望的由來。原來我們的「合一」,是上帝的祝福,合一的掙扎過程,同時是上帝愛的禮物,並有耶穌基督的恩典保守我們,整個來讀約翰福音耶穌臨別的禱告,更可看見「聖靈」會是我們「合一」的幫助。或許,朝「合一」這目標努力的過程,正是我們認識上帝、經驗上帝的重要過程。或許掙扎、或許喜樂,它整個過程都是上帝的賜福。
不管我們幾歲,只要活著,我們都在學習調適,學習扮演自己的角色。過程不一定總是順利,有些時候甚至令人感傷,但請記得,這過程將使我們愈來愈認識我們的天父上帝,愈來愈恢復我們身上上帝的形象;甚至,我們對「合一」的渴望都是上帝形象在我們身上的彰顯。而耶穌基督,早已知道我們需要幫助,他直到如今都仍為我們禱告,願上帝這份蒙福的應允,成為我們生命中盼望與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