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加利利之春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聖 經 節:馬太福音4章23~25節;以賽亞書61章1~3節
語音檔下載
前不久在國際新聞我們可看到所謂的”阿拉伯之春”的用語,這句話表達在極端保守、封閉集權的阿拉伯世界,正吹起一股自由人權的新風氣,使人期待將會帶給阿拉伯世界朝向更合乎人性且公平的社會。台灣這幾年來也正在經歷多種群眾的抗議事件,如大建案及工業區對環境的影響,苗栗大埔徵地拆屋的粗暴動作,核四興建公投案,長期的積累在昨天爆發,為了洪仲丘被虐死一事,更有二十幾萬人上凱達格蘭大道表達不滿。這麼頻繁的社會運動,在成熟的民主國家是不可能發生的。遺憾的事在台灣卻一再出現。這實在值得執政者在決策上更嚴謹規劃才是,不過這也同時喚起了公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
今天我們要談的加利利之春,與這些運動都不同,是忽然一個人出現,吸引了大批民眾的追隨。耶穌的出現也帶來新風氣,憂傷得到喜樂,黑暗中的人看見光,困苦的人得到醫治,這些都從加利利開始。因他傳達的是”天國”的好消息,不像一般人在會堂聽到的是律法如何遵行的解說。聖經上記載耶穌的教訓與猶太人的文士及拉比不同,但卻很具有權威性,因此很吸引人。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何以耶穌的工作是由加利利開始呢? 聖殿在耶路撒冷啊!南猶大的人才是聖潔不混雜的純猶太人不是嗎?
其實一切都有上帝的美意,也都在他的規劃下。耶穌的先祖是猶大族的大衛世系,祖居地為伯利恆。然而耶穌的父親約瑟卻是定居在加利利的拿撒勒,這是為何呢? 從地理位置上我們可發現加利利的四周,除了西邊靠海外,鄰國都是外邦人,且又是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衝。有兩條大道由北貫穿加利利,再南下通到埃及,而拿撒勒則是這兩條大道的會合點,然後再由此通向沿海,中部的撒瑪利亞,約旦河東岸、西岸及更東部的比利亞等地。因此,加利利是經常受到新事物的影響,不會無故排斥新文明,使之成為巴勒斯坦地區最新進最不保守的地區。
再者,加利利因氣候適宜又有水源,因而成為物產豐富,人口密集之地。據曾管轄此地區的約瑟夫,他是猶太人也是歷史家,他留下許多第一世紀的珍貴史料,他寫說,加利利有204個村鎮,每個村莊平均有一萬五千人,,也就是說加利利約有300萬人口,這在當時是相當多的人口。照約瑟夫所說,加利利人喜歡新事物,多變化與叛逆性,生性機伶,好辯且勇氣十足,注重榮譽。上帝美好的安排,讓耶穌從加利利開始他的上帝國福音,成果自是可預期的。
耶穌知道自己的身分與使命,他完全順服上帝,被聖靈引導受魔鬼試探,但靠上帝及上的的話勝過誘惑。他也召集使徒,在會堂教導群眾,向世人傳揚天國的福音,使人重新恢復成為上帝的兒女。他也同時照顧信徒日常的需求,遇到生病的人,他亦憐憫醫治,耶穌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使命。偉大的佈道家宋尚節博士,在民國初年前往美國留學,進入俄亥俄州大獲得化學博士,前途大好,當時他有三個好機會可供選擇,一是受聘留校教書,二是有人願資助他去德國深造,三是返國到北京大學教書。三者都很吸引人,可是每當他提筆想簽約時,他就聽到上帝的聲音說,”你不可以簽字,你是屬於我的,你父親和你都曾將你獻給我,現在你要去傳道。”這是他一再掙扎的抉擇,是選擇當教授或獻身傳道呢? 1927年他在返國的船上,他毅然將他的文憑丟入太平洋,從此穿著樸素的藍色長袍,在中國及東南亞到處傳福音,闡明救恩之道,感動許許多多的人。
耶穌也可以追求屬世的權力,但他唯一重視的是馬太福音第十四章記載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的神蹟。我們可看到耶穌在講道時,有很多病人,他就憐憫他們,治好他們。天色將晚,門徒建議耶穌,散開群眾,好讓他們去買吃的。但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可見耶穌不是只關心自己,他除了關心信徒屬靈的需要,也同時關心人肉體這種屬世的需要。我們也當學習耶穌的模樣,在宣揚永生之道的天國福音的同時,也關心上帝國在這個地上的施行。我們也應該盡力傳揚福音,耶穌也不是讓群眾吃飽就結束了,他接著教導群眾當尋求讓人永生的糧食,從天上來的糧食,因此他說,”我就是生命的糧”,”信我的人得永生”,”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要為永生的食物勞力”,由這幾節聖經我們看到耶穌教導人認識永生之道,以及如何獲得這永生的真理。我們宣教時也帶著很多屬世的需要,如建立醫院,關心孤兒,設立教育機構等等,我們都是甘心樂意的奉獻。當然,教會也循序漸進教導聖經及永生的道理,願我們的事工如同耶穌的加利利之春一樣,吹向台灣及世界的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