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1 愛相隨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2年10月27日 凌晨2:05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2年11月11日 下午6:19 ]
題  目:愛相隨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聖經節:馬太福音1章5節;路得記1章1~5、15~22節

語音檔下載

    首先請看在英國的幾張照片。這是一片美麗,豪華又寬廣的庭園。原本不在我們規劃的景點。我們去到了莎士比亞的故居,但因當地有慶典,以致所有旅店民宿都客滿。我們分頭四處打探,還是沒有著落,甚至找計程車司機幫忙仍是失望而歸。眼看就要超過晚上十一點,這下可怎麼辦?難道要流落街頭?這時郁屏出外尋找旅店也好陣子了,遲遲未歸,在焦急中,我試著安靜下來,默默的但很懇切的求上帝,讓郁屏儘快平安回來,同時也能帶回好消息,為我們預備住宿之處。禱告完沒很久,郁屏就出現了,並且帶回好消息說已經找到旅店。感謝讚美主,上帝真是聽人禱告的神。雖然花了近兩千台幣的計程車資,但看到這麼美的地方,心裡仍然由衷感謝,實在值得。在恐慌無助幾乎絕望之境,到看到華麗高貴的景觀,房間既寬敞又舒適,心裡充滿的歡欣與感謝,實非言語可以形容。
    這件事使我想起拿俄米與路得這一對婆媳的情景。他們落在悲慘毫無指望的情境中,因著回歸上帝的國度,而蒙上帝的恩待與眷顧,不只生活無慮,且路得更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世人應學會回歸真神上帝,必蒙他賜福,正如路得記第二章12節所說”….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她的賞賜。”
    當以色列飢荒時,以利米勒就帶著妻子與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這正是士師時代的寫照。士師記十七章6節及二十一章25節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大多數的人都如此,在困難臨到時,總自己尋求解決之道。做抉擇時總是照己意,忽略了上帝的旨意。以利米勒字義是說”我的神是王”,但他並非以上帝為王為主,而是自我做王做主。並沒有尋求上帝就擅自帶著全家往摩押地去。這是向下沉淪的開始,這一家人在摩押地落魄到一無所有,只剩三個寡婦。人若照己意而行,不尋求主上帝所喜悅的正道,其結果也必如以利米勒這家人一樣,落在魔鬼的引誘試探中,而陷入罪惡的深淵。
    拿俄米陷入困境時,他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轉而回歸伯利恆。就如路加十五章的浪子一樣,當他落入悽慘的苦境時,他醒悟過來,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承認自己的罪。當人在罪惡困苦中,我們也應回頭歸向上帝,上帝是慈愛的,必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就像浪子因承認己罪,回到父親的家,雖打算只做父親的奴僕,但父親卻接納他仍然是兒子的身分。
    路得記的故事溫馨感人,充滿愛心的畫面令人回味。我們看到路得的美德,拿俄米的愛心,不自私,勸兩位媳婦另尋自己的幸福,他不只稱呼他們為”女兒”,也真心將他們當女兒看待,而媳婦也將婆婆當作自己的母親看待,這是多美的婆媳典範。我們也看到波阿斯的仁慈,他善待異邦落魄無依的路得,甚至願意贖回以利米勒的田產,並娶路得為妻,為這個家立後代。其實這些對波阿斯都是損失,但因有愛心而樂意付出。
    路得的美德、孝順與忠誠,從第一章16,17節便可看出。他跟隨拿俄米其實是艱辛的,照情況來說也是不利的,因沒了家產,沒了男丁,看起來是沒指望了。但因愛,他仍緊緊跟隨拿俄米。他不僅愛婆婆,更認定他的國,信靠她的上帝作為自己的上帝,她的唯一指望乃在於上帝。
    拿俄米原來是”甜”的意思,但回到伯利恆後,拿俄米要人不要再稱他為拿俄米,要稱他為”瑪拉”,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出去的時候是滿滿足足的出去,但回來就是空空的回來,毫無指望。但上帝就是我們的產業,當他們回到伯利恆,正是割大麥的季節,上帝的大恩接納了他們,也加上了滿滿的祝福。而路得是摩押族,原本不配進上帝的會,但因著她的堅心投靠上帝,而蒙恩而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