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9 甘心樂意來奉獻 講員:陳志聰傳道

張貼者:2012年9月15日 凌晨12:28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2年9月15日 凌晨12:35 ]

題  目:甘心樂意來奉獻
講  員: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使徒行傳4章32~5章11節;彌迦書6章6~8節

語音檔下載

    今天我們所看的使徒行傳4:32-35中,記載著初代教會剛開始的時候,凡物公用的團契生活。大概我們很難想像這種情形,大家都把自己的家產賣掉,捐給教會,然後由教會來分配這些錢給大家。其實在初代教會的猶太人也很難想像,因為這不是猶太人的傳統,猶太人傳統是什一奉獻,並不需要將自己所有的捐出去。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們知道主耶穌是為了他們來受釘死在十字架上。他們又看到這些主耶穌的門徒,為了幫助這些社會中的弱勢族群、這些被看輕、或是沒地位的貧窮人,以自己的生命來服事這些人。又看見上帝的靈大大做工,以神蹟奇事、醫治人身體與心靈的軟弱,顯明主的愛。看見這些事情一一的發生,又聽見主耶穌的門徒所傳的福音,他們就漸漸理解因為主耶穌為人的罪釘在十字架上,這些人開始學習甚麼是愛。因為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他們就知道倚靠上帝贏過死亡權勢,並且信主耶穌有永生的盼望。這些初代教會的基督徒就開始學習門徒的行為,將自己的一切奉獻出去。為了要實踐主耶穌的愛。
    在使徒行傳第四章的後面,特別描寫有一位名叫做巴拿巴的基督徒。這位巴拿巴本名叫做約瑟,但是使徒稱呼他做巴拿巴,意思是善於安慰人的。可見這位巴拿巴是一位有愛心、有憐憫、善於陪伴人的。他還將自己的財產捐獻出來,給教會裡面需要幫助的兄弟姊妹使用。所以他所奉獻的不只是金錢,還有他的愛心。在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的地方,原住民語稱作「達魯瑪克」部落。有一位名叫尤宗賢的平地人牧師,因為上帝的呼召,他在20歲的時候就知道將來會去山地服務。之後他成為魯凱族的女婿,跟他的太太一起到原鄉牧會。當他們開始牧會的時候,發現當地經濟環境非常差,有酗酒、家暴的情形。有許多小孩因為家裡沒有錢,讀到國中後就去做工,或是變成小媽媽。尤牧師就發現,若是要改變這個部落,就要先改變這些小孩的教育。所以他就捐自己的謝禮來辦課輔班,提供這些小孩子晚餐,給他們做課後輔導。在訪問中尤牧師的太太說,牧師有錢就給這些小孩子繳學費,有得吃一定就分給這些小孩子吃,他的全部都奉獻給這些孩子,甚至奉獻到自己都快要活不下去。
    在尤牧師的心裡面一直有一個想法,認為「教會是這些孩子們最後一道防線」。因為這些小孩子的父母不知道怎樣教小孩子功課,甚至有的父母不重視這些小孩子的教育,還威脅牧師若是不借錢給他們,就不讓小孩子去上課輔班。尤牧師擔心將來這些孩子會無法面對時代的變化,甚至是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一直惡性循環下去。所以尤牧師有一個感動,他希望部落裡可以出一百個大學生,可以來養活他們的家人。然後在十年後,達魯瑪克部落減少一百個申請中低收入戶的人。因為尤牧師的努力,上帝為他們開一條路,感動許多人來關心他們。又剛好新店行道會成立新希望基金會,有一個「東光計畫」的方案要幫助東部偏遠山區的孩子,就開始有人力、財源來幫助尤牧師做事工。奉獻的意義不在於金錢,或者是出力。是在於一個人領受上帝的恩典後,甘心樂意的奉獻,為了是使人得到福音的好處。
    在使徒行傳第五章的開頭,講到一對夫婦:亞拿尼亞與撒非喇。這對夫婦有樣學樣,學巴拿巴將田地賣了,然後拿錢給教會用。不同的是,他們偷偷將一部份的錢留下來給自己用。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奉獻應該是甘心樂意來奉獻,留下一些又不會怎麼樣,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管理自己錢財的權利。聖經裡面並沒交代這對夫婦是怎樣信主成為基督徒,也沒交代他們為什麼要留一些錢給自己用。只有交代他們因為欺騙聖靈,以致於受到上帝的刑罰。就是欺騙全教會的人,說全部的錢都奉獻給教會。但是其實他們留了一些給自己用,不給其他人知道。不過聖靈知道這對夫婦的心思意念,是充滿虛假、欺騙、無法專心跟從主耶穌。所以重點不是在於他們奉獻多少錢,重點是在於他們不誠實。聖經裡面從舊約到新約,從創世紀到啟示錄,都認為不誠實是對上帝的悖逆,是魔鬼的作為。並且沒有虛謊是從真理所出來的,也就是說不誠實是違反真理的。而聖靈是引人進入真理的,不是引人進入罪惡。若是有人要奉獻給教會,或是要做教會的事工,卻不是出於誠實或甘心樂意,就必須要小心。因為這個人有可能開始離開真理,開始過不合上帝心意的生活。所以當我們對人說:「我會為你禱告」的時候,是不是有真的為這個人禱告?當我們說:「我會持續關心你」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有去關心那個人?當我們在眾人的面前說:「我要來為某某人奉獻、為某某事工奉獻」的時候,是不是有真的那麼做? 在希伯來書13:15-16中記著:「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上帝所喜悅的。」希伯來書將行善與捐錢都看做是「獻給上帝的祭物」,都是一種的奉獻。是一種上帝的百姓,耶穌基督的肢體,聖靈的團契才有的權利。就好像當我們成為一個國家的公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公民,都有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也有繳納稅金的義務。
    今天我們可以有錢奉獻,有體力做事工是因為上帝的恩典。我們應該要將這些恩典,分享給那些有需要的人。在我們教會週間禮拜一到五,有國小與國中的課輔班。課輔班的學生,大部分是從學校輔導室轉介到我們文山教會的。有隔代教養的,有單親家庭或低收入戶的,有過動兒與發展較緩慢的。這些學生會來到教會,不只是因為他們中間有許多是弱勢家庭。更加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有許多上帝的恩典,所以我們有能力可以將上帝的恩典分給他們。上帝賞賜給我們這麼大的禮拜堂,若是不好好地利用來幫助人,來傳福音不就太可惜了?我有許多神學院的同學,到山區或海邊牧會,常常要為了經費或者是場地、同工不夠多做事工來煩惱。當我仔細思考上帝為什麼將我帶到文山教會來的時候,我突然領悟到是因為要我學習運用資源來幫助人,使人得到福音的好處。我們教會有足夠的經費,有許多各方面優秀的人才,這都是上帝所賞賜給文山區的恩典。若沒有利用我們所有的金錢、資源、能力來為主做工,這不是太可惜了嗎?感謝主賞賜給我們有這一群學生,讓我們有機會來實踐主耶穌愛的命令。
    課輔班目前大約20人左右,因為部分的學生有特殊的狀況,需要多一點人來協助。我們課輔班主要的內容,除了輔導學生的功課以外,還有講聖經故事、供應小學生點心,以及國中生的晚餐。有時會還會舉辦一些活動、營會來讓他們接受品格教育,以及認識主耶穌。很高興在學生開學的時候,有我們教會的會友和政大的學生來參與這個事工。但是課輔班還需要更多的會友來投入,因為政大的學生在期中、期末考的時候無法來幫忙,他們也需要顧及自己的課業,所以有時無法來幫忙。這些課輔班的學生也需要有人來陪伴他們,一起經歷人生中的風風雨雨。需要有人來鼓勵他們勇敢來面對前面的路程。所以他們不只是需要功課上的輔導,也需要心靈上的支持。
    另外,課輔班老師的鐘點費、學生的點心與晚餐費用、舉辦活動及營會的費用,以及買禮物與提供獎勵的費用。這些支出是需要大家的支持與幫助。之前有許多老師自掏腰包來買卡片、禮物、獎學金來獎勵學生。若是我們有足夠的經費來支持這個社區事工,來鼓勵這些學生。他們就會從這裡面體驗到主耶穌基督的愛,並且學會分享這樣的愛。親愛的兄弟姊妹,請我們一起來學習,以心靈與誠實的行動,實踐敬拜上帝,疼惜鄰居的誡命。以甘心樂意的奉獻成為馨香之祭,奉獻給上帝,也奉獻給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