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新眼光看清萬項事 台灣人在生活中,當在凸顯別人的能力比自己差的情形,有很多用語是用別人的身體上的缺憾來比喻。例如:「你是瞎眼」、「你是跛腳」、「你是耳聾」等是最常聽到的用語。這些用語中,顯出人自己常常感覺對自己的自信與不輸人的心態。有誰願意被人嫌棄,有誰會歡喜能力比別人差。特別對事物現象的觀察,「眼見為憑」很清楚傳達出,人對自己眼睛所看的信任,但是倒底有誰真正願意去面對,在生活中有多少事是被遮掩無法真正看清真相的。所以通過自己眼睛所看的,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與想法去看與感受。特別對自己所能看到的事,不容易受到改變,相信自己所看到是最正確的。因此在今天的台灣社會,不斷可以從不同層面看到「狂熱」的情形產生,人人對自己眼睛看到所產生的反應,顯示出不需要冷靜想想或聽聽別人的意見,但是人真正能從自己眼睛看透人生真理嗎? (1)事實上,每當一個新的宗教性,變化無常的花招與流行出現在台灣社會時,都會吸引許多跟隨者。然而這些現象正好是顯示出人的心靈飢渴的最直接證據。不過這種事件有一更重要的是需要進一步去注意是宗教信仰究竟如何幫助心靈飢渴的人,進入真正的靈性生命成長,而不是只在於追求短暫的眼前滿足的事而已。但是人常常自信自己所看到的事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喜歡被人認為自己眼睛是瞎眼。 (2)在一千九百多年前,耶穌在伯賽大的地方醫治一位瞎眼的人。在於主耶穌第一次的觸摸,個人的眼睛睜開看得見東西。當這個人被問到「你能看見任何東西嗎?」的時候,他回答「我看見人們,但是他們好像一棵棵的樹,走來走去」。這個階段他的眼力是模糊的,混亂的。於是耶穌將他的手,第二次放在這個人的眼睛上。根據聖經記載:「視覺完全恢復了,每一樣的東西都看見得清清楚楚。」 (3)這個故事傳達出,人饑渴所尋找的不只是平常生活上的東西需求滿足,例如,食物、衣服,還有超越這些世俗東西的靈性需求需要滿足。人會自覺的朝向這個事實來尋找這些靈性需求的滿足。不過這些通過人眼睛所展現出來的靈性需求滿足的尋找,是否能看做為宗教的復興呢? I首先我們需要主耶穌的第二次觸摸,將由自己眼睛所產生尋找靈性需求滿足的人轉化成主耶穌的門徒。耶穌在開始宣教之初,確實吸引許多群眾跟隨。有些人是為了身體病痛得醫治前來跟隨,有些人是為了得到飽足來跟隨的,有些則是完全出自好奇而來跟隨耶穌的。但是很有趣的事是,耶穌並沒有將基督教會建立在-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之後,眾人眼睛看到耶穌行神蹟,情緒最高點的時候,反倒他是以發展核心門徒訓練,來傳承他的工作做為宣教的開始。相同在今日,耶穌基督必須靠著願意獻身的門徒,而不是靠好奇或自我追尋的群眾來完成傳福音的工作。 (一)現代世上沒有任何一種以人能力獲得靈性能力與平安的方法,能夠取代耶穌基督最初的命令:「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可8:31-9:1)。清心的人是指意志與動機純潔的人。他們所關心的,不在於是否所看到的事是能讓自己滿意與否,所關心的事是一心只想要瞭解上帝旨意。 (二)基督徒能從耶穌基督身上所顯示出來的作為,能明白上帝旨意的大方向。如果基督徒要將宗教性復興轉化成真正的復興,第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我的眼睛是要看誰?」、「我們是否要像耶穌一樣?」,「我們的意志是否真要向耶穌降服呢?」 II在今天亂世的時代,我們確實是需要耶穌的第二次觸摸,將我們從僕人地位提升成為朋友。就像耶穌快接近結束世上宣教工作的時刻,耶穌對祂的門徒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們的主人所做的事是什麼。但是現在我要稱你們為朋友,這些事是我從天父那裡所聽到的,我讓你們知道。」對於基督徒而言,「親近耶穌」或者甚至是說「跟隨耶穌」其實都是不足夠的。基督徒必須學習,跟隨耶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基督徒必須從研讀讀聖經與在教會生活中受教導來真正認識誰是耶穌基督,直到我們進入到瞭解,並與耶穌基督成為至好朋友的友誼的境界為止。 (一)因此基督徒必須要在生活中培養起對於歷史上耶穌的瞭解與適當的看法。如果適當的教導,是聖經讓這件事成為可能。那也就是從基督教會史上,每一個偉大的宗教性覺醒,都是伴隨著讀聖經的興起而帶動的事實來得到證明。 (二)當基督徒讓自己的意志住在基督裡有足夠長的時間,耶穌基督的生命將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如同一個永恆的生命與我們同在每一個時刻。耶穌基督就在我們身邊,祂永遠臨在我們生活的每一時刻。 (三)當我們成為耶穌基督的朋友,我們不僅能瞭解基督的意義是什麼,同時也可以因此轉化成為我們所想要成為的樣式。我們的想法被喚醒,我們的習慣被轉換,我們的眼睛被開啟。一些傳統教會的弱點,是因沒有在習慣的教化上用心。一個生活在不確定環境的人,要一直到他所感覺與期待的安全生活真正實現才算是安全。確實是如此的,一個人是否是受到好的習慣感染或是一個真正眼睛被開啟覺醒的基督徒,是要一直到這個人的習慣已經進入到與耶穌基督的習慣和諧一致才算。一個真實的基督徒是具有耶穌基督廉價恩典同在的德性特質,能時刻展示出慈善的言行舉止吸引著別人。 (四)所以基督徒需要改變意志,喚醒思維,以及願意受教化的習慣。從這個觀點來看,宗教教育是全教會訓練全人有完整生活的工作。試以當代教育角度來想像,二十世紀的家庭與教會是什麼情形,是能否能與在早期基督教中,教會歷史所記載的人物的靈性一樣,每一天在聖殿與自己家庭與生活中,沒有停止的教導與宣講耶穌是基督。 III基督徒需要耶穌基督第二次觸摸,來將基督從朋友提升到作見證的第三階段。路加以記錄復活的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你們是這些事的見證,做為福音書的結尾。 (一)「見證」這個字,在使用上有兩個明顯不同的意義。如果一個人明天將前往審理案件的法庭,這個人能在旁聽席上獲得一個位子,變成這件審理案件的見證人。但是靠近法官的與陪審團的位子,是保留給要做證的人。這個位子稱為證人座位。但是這些坐上這個位子的人,不完全是這審理案件的見證人,因為有些人是被告,有些是人是原告。「見證」這個字被復活的基督使用,意指一個為復活主作見證的人。而這句話正是主耶穌對今日的我們所說時所用相同的話。 (二)今天的世界需要為耶穌基督做見證的見證人。雖然審理基督是過去歷史上事件,但卻也是處於在今天我們靈性與世界之間。旁聽席的座位坐滿人,律師席上坐滿律師,但是真正需要是更多的見證人,願意坐上這個位子來為他們的主人作證。如果從生意角度來看,個人作證的事是值得由沈靜旁聽席的人出資資助流傳的專業宣傳。 (三)今天台灣主要宗教性復興的最佳希望,是要通過信眾,而不是神職人員來實現。早期基督徒僅是一個非專業耶穌的朋友的團體,傳述著與展示著他們所認識的耶穌基督。他們所感染的信心,像野火一樣傳播開來,穿越地中海世界,然後傳遍全世界。在短時間內基督徒如何能有全能的宗教復興,如果信徒們能開始以一貫的堅定用語,用來在日常生活中事務中討論的事實行為,談論有關自身的宗教經驗,就有其實現的可能性。耶穌的第二次觸摸將會從你我身上的轉變看始,傳播至全台灣、,將台灣宗教性的復興轉化成不只是自身眼睛所看到需求滿足的追求,更能是轉化成為耶穌基督好朋友靈性生命的追求者,如此台灣也才有未來發展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