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盡力去愛 以弗所書一開始讓我們看見人的現況:「死在過犯罪惡中」,知道有神,卻活得像是從來不知道有神一樣。有一句話這樣描述「人在罪中出生、在罪中生活、無法自救、人的一切自救的方法,只是傷害自己。」原來,用自己的方法來救自己,竟然讓我們面臨「死亡」的狀態。我們無法以生病的狀態來醫治自己,試圖找到健康。在罪惡中「我們自己是沒有出路」。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全然沒有盼望一樣,然而,這一句話,卻彰顯一個更大的力量,全然的進入我們的軟弱中! 一、耶穌的陪伴展現愛的大能 「然而…上帝有豐盛的憐憫;他對我們的愛浩大無窮」這是一個逆轉。在人的無能為力中,我們才真正看清楚恩典,真正經歷了恩典,帶我們離開罪惡的捆綁。 上帝有豐盛的「憐憫(母親顧念子宮中的孩子)」。憐憫是上帝的良善擁抱我們的罪疚與痛苦,不僅如此,神的愛更包含了強烈的行動 - 耶穌受釘、復活,讓我們的罪惡、折磨、痛苦、重擔,在十字架上被卸了下來,能夠重新站起來,行走;凝望十字架,讓我重新有不一樣的眼光看待自己走過的路,過去不再是重擔,而是生命的養分。當我凝望十字架時,我知道,從此,人生的旅程,不再是一個人,而是有復活的力量同行。 耶穌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陪伴我們穿越黑暗的國度。他沒有說:這是解決方法,祂是說:我在這裡。我會與你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這是愛,是醫治。每一次扶起的雙手,都是愛,受釘的傷痕也進入了我們生命的傷痕,帶來醫治(痛苦的理解)。「當耶穌說:我在這裡。請讓這句話進入你的心,你會經驗生命的轉變。再也沒有任何我們得孤獨的面對自己和自己平庸的時刻,祂的陪伴,讓我們的生命有新的方向,有復活力量同在的地方,我們手中的一切都會被轉變」(古倫神父)。 二、上帝的愛是恩典,非靠行為 這份愛,不是我們要來的,或者努力的獎賞、工作的報酬,這是上帝主動的作為。法利賽人關心的是這一個人「做」了什麼?而耶穌關心的是這一個人「是」誰? 在我們的經驗很難跳開這樣的思維:由我所做的來決定我的價值、我的位置。甚至是行好來獲得上帝的賞賜。但奇妙的是,早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上帝就差派耶穌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在「沒什麼好」、「活在罪惡中」的時候,我們就被上帝愛了!!這讓我們在救恩上,無法以我們的行為誇口,而這正釋放了我們,讓我們無須以「做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釋放了別人在我眼中狹隘的評斷。 因此,在上帝的眼中,我們不用當一個「偉大的鬥士(奮力的搏鬥、抓取)」,而是「當一個人(放棄、交付、給予)」只有人成為人,我們才能真正領受恩典。我們的本分是在一個「人」的前提下,單單的接受祂的愛(抓取的人生,沒有空間接受;只有打開的生命,才能體會豐富)。 有一段話這麼說:「上帝愛的雙眼決定你的價值,使你成為無可取代的人,這不是人為的價值,而是你真正的價值。福音書上說,你之所以寶貴,是因為上帝將祂的愛給你。你的價值在上帝的愛中,是無人能奪走的。(辛克牧師)」 上帝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去愛,甚至讓這份愛成為耶穌,透過行動、宣揚、寬恕、毫不吝嗇的獻出生命,展現無價的恩典。 三、被愛的生命必然的呈現-盡力去愛 耶穌也邀請我們以祂的方式活著。神無價的愛不會使我們成為被動的人「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這愛使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使我們敢為別人獻出生命。被愛的生命 不可能沈默。被愛的人必然能夠去愛。去愛不是條件,而是被愛的人生命必然的展現。「世界的一切善工,不能叫我們與神和好,但與神和好,卻能引領我們去行一切的善工。」若我們有被愛的經驗,那麼,我們也必然能去愛人!!而去愛,也正彰顯耶穌與我同行的記號。 去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一個在愛裡不斷經歷破碎的過程,也在愛的行動中,更深的看見上主在每個人生命中的容貌。 幾年前聽到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一個在服事青少年很長一段時間的長輩。有一次在萬華地區辦事情,出來看見街角轉角處有一群青少年聚集,以她的經驗判斷,這些就是她服務的個案群。就在她看向這群青少年時,有一個青少年向她走來,把他嘴巴裡的東西吐向這位長輩。這個衝突一觸及發,也許青少年也在等候著對方的怒氣,正好可以發洩他的情緒(過去總是被欺壓、歧視的經驗),也展現他的權力。但,這個長輩看著他,問他: 你是不是有什麼話要跟我說…。故事到此,你聽到了什麼?? 那是逆轉的經驗,是愛的語言。 一個能夠去愛的生命,正在述說著一個美好的價值。表面的行為只是一個記號,為要邀請人去認識內心深處的傷,去醫治,去和好。 在台灣服務13年的大專宣教師林牧師,今年即將被調回首爾服事。在他談及即將離開的花蓮原住民大專中心,他充滿了不捨。林牧師分享到,其實在面對學生也遇到很的難題,甚至聚會前,開車去接學生,學生讓他們在外面等了將近半個小時。但,林牧師在面對學生時,仍給予學生一個擁抱。他說,學生好不容易想來教會,他要將上帝的恩典分享給他們,而不是責備。 這位宣教師在學生的面前也成了一句愛的話: 不是責備,而是擁抱。耶穌在面對人的困境、黑暗時,祂先將手伸出去,在接納中,經驗生命的修復,也恢復生命的尊嚴。 一個從日本回來的朋友,分享一對夫妻如何接待外出的學生。她說,這對夫婦在假日就將冰箱的食物放滿,歡迎所有的留學生去用餐,可以純粹來吃飯,吃完離開也沒關係,他們只是想去分享上帝的恩典。這種經驗影響這個朋友回來,開放自己的家,接待外出求學的學生。 這對夫妻的分享成為一句愛的話: 就去分享,一切都是上帝的賞賜!! 在學生工作的經驗中,也在邀請我們成為一句愛的話。不是一種勉強,卻是因為感受到上帝的愛,因此我們的生命無法不發聲,無法不去愛。在愛的流動中,我們共同經歷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恩典 – 神所能做的就是盡力去愛,而這份愛成為耶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