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被接納的喜悅
講 員: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以賽亞11章1~10節;羅馬書15章4~13節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教會年的待降節期。在基督教傳統裡,這個節期除了等待聖誕節的到來以外,還有靈修、自我反省、思考基督降生的意義在。所以今天就以待降節期的靈修經文來作分享。 先知的信息 今天的舊約經文以賽亞書11:1-10裡講到猶太人對彌賽亞降臨的盼望,彌賽亞的意思受膏者,要來施行拯救的君王。先知以賽亞是主前700多年前南國猶大的一位先知,在戰亂要開始時被上帝呼召成為先知。當時,北國以色列已經滅亡了,南國猶大面對著來自亞述帝國的威脅,甚至敵人的軍隊已經來到聖城外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以賽亞並沒有用英勇的話語鼓勵人民作戰,也沒有以慷慨激昂的言詞來壯膽。敵人都已經來到家門口了,應該要有像「英雄本色」、「魔戒」那種大戰之前演講的橋段才對呀,然後來個「絕地大反攻」來打敗敵人,怎麼以賽亞這個先知都沒有這樣做呢?不然像先知撒母耳一樣,打戰前帶領人民獻祭,在上帝的面前禱告也好,怎麼以賽亞都沒有去做這些事呢?我相信當時一定有很多人覺得這個先知沒有用,對整個國家人民都沒有幫助。因為以賽亞在第11章之前所講的信息幾乎都是要人民、君王悔改,不然就是唱衰整個國家,說國家會滅亡、上帝要刑罰全國的信息。不然就是宣講把刀子打成犁頭這種不符合現實的和平信息。人家都要打到家門口了,我們還把作戰用刀子打成犁頭幹嘛?難道要種田給敵人看嗎? 得罪上帝的百姓 這是因為上帝很清楚地啟示以賽亞,說猶大全國上下都得罪了上帝,因此上帝要使用亞述帝國來攻擊猶大國。我們很難明白上帝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來教訓祂的百姓,但是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當時百姓的心情。想想看,如果今天對岸要攻打台灣,教會中突然有人發預言說這是因為台灣人得罪上帝,所以上帝要用對岸來攻擊台灣,使台灣人悔改。大概我們都很難接受這種言論。不過上帝雖然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責罰祂的百姓,但是上帝不會就這樣一直發怒下去。在以賽亞12:1中說:「到那日,你必說:耶和華啊,我要稱謝你!因為你雖然向我發怒,你的怒氣卻已轉消;你又安慰了我。」上帝的公義與慈愛是永遠的,但是上帝不會永遠對人發怒。這是因為上帝希望人可以悔改,接受上帝的慈愛與公義,並且去行上帝所喜悅的事,使人可以脫離罪的綑綁,得到真正的自由與恩典。因此,上帝讓先知以賽亞看見拯救的盼望。預言被擄的百姓要重新回到上帝為他們預備的地方。不只如此,上帝會親自差派一位君王來拯救他的百姓。這一位君王,就是我們聖誕節所慶祝的主角: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的拯救 耶穌基督不只要拯救以色列,還要拯救全世界,幫助我們可以有機會認識上帝,親近上帝,行上帝所喜悅的事。基督教的發展是從中東地區的耶路撒冷開始,然後傳福音到當時的羅馬帝國全地,再慢慢地傳到歐洲地區。大概從16世紀歐洲開始對海外的宣教,就傳到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等地。後來因為發現新大陸與澳洲,有將基督教傳到美洲與澳洲、紐西蘭等地區。到今日,聖誕節成為世界性的節日。雖然因為教派的不同,所以慶祝的方式,甚至是慶祝聖誕節的日期也會有所不同。大部分基督教會是在12月25日慶祝。東正教會是在1月7日慶祝。也有人認為耶穌出生的日期應該比1月還後面。雖然大家都對聖誕節的日期的認知不同,但是世界各個教會都知道要以聖誕節來慶祝救主耶穌基督的降生,因為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是拯救全人類的好消息。就如同以賽亞書11:10中講的「…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榮耀。」因此,不只猶太人領受了福音,我們與世界眾教會的基督徒也領受了這福音,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是因為上帝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兒女。 上帝接納我們 從聖經來看,上帝所創造的人類不斷地惹上帝生氣,行上帝所認為惡的事。欺騙、相鬥、傷害他人、爭權奪利、破壞環境、拜假神明等等,這些都是上帝不要人類去做的事,因為人類是上帝按著祂自己的形像所創造的,每個人都有上帝的形像在裡面。人類一旦做了這些惡事,就會互相傷害,傷害到彼此身上的上帝形像。因為人本身所帶有的罪性,使得人無法拯救自己。人類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便利,發明了電器。但是使用這些電器如電燈、電鍋、電腦等等,需要消耗很多的電能,所以人類發明的核能發電。但是核能發電所帶來的汙染,人類卻沒辦法解決,只能將之埋起來。人類也常常為了許多的資源、利益以非常不好的方式來爭戰。所以上帝派耶穌基督來幫助我們,教我們要彼此相愛。以賽亞書說,耶穌基督有上帝的靈與祂同在,又有行公義、信實與正確判斷的能力。給貧窮、謙卑的人有受公平審判的機會,給惡人得到應有的報應。雖然上帝是公義的,不容允任何人行邪惡的事,但是上帝接受人的軟弱,使人可以透過耶穌基督的救恩,有得救的機會。但是得救之後,我們應該要做甚麼呢? 從聖經得到被接納與接納他人的力量 所以,保羅在羅馬書15:4教導我們,要從聖經中得到忍耐與安慰的力量,有了忍耐與安慰的力量,就會在我們的內在產生盼望。為什麼基督徒要讀聖經呢?在我們中間有基甸會的成員,他們常常到學校門口或是有舉辦活動的地方發聖經。我常常在想,如果是為了使人來教會,應該要發一些令人感興趣的贈品呀!發了聖經真的會有人去看嗎?上次我受邀請去參加基甸會的活動,有一個20幾歲姓賴的年輕人上台做見證。他是生長在不信主的家庭,也沒過團契生活,也不知道聖經中在說些甚麼。父母親感情不怎麼好,家庭教育是比較傳統壓抑式的教育。他常常感覺不到支持與鼓勵,甚至因此得到了憂鬱症。有一次他到學校去有人就發給他一本聖經,他一看是中英對照版,就心想說:我正想要把英文學好,這麼巧就有人發給我一本書可以看。他之後就拿回去看,沒想到就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感動。他覺得自己有時候好像聖經裡面那些需要醫治的人,認為耶穌這個人又有趣又有愛心。然後他就產生了對基督教的興趣,開始加入教會。他分享著聖經改變他的觀念,使他從對事物的悲觀轉為樂觀。他有感受到上帝的帶領,在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幫助他。因著那本聖經,他的病好了。因著那本聖經,他帶領他的家人信主了。因著那本聖經,他的父親跟他媽媽道歉,他媽媽認為這是神蹟,也信主了。因著那本聖經,他走上了宣教的道路,也遇見了上帝為他預備的妻子。 一個基督徒因為讀了聖經,使他有能力去面對世界的挑戰,在痛苦的環境中也能忍受,甚至得到安慰。又得到聖靈的幫助,使自己在面對任何的環境,依然有著對上帝、甚至是對生命的盼望。為什麼聖經有這樣的力量呢?因為聖經是上帝的話。透過認識聖經,我們可以知道上帝愛我們。因此,無論我們怎樣的不好,或者是不完美。常覺得自己不聰明、不漂亮或是經常做錯事,上帝都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兒女。並且賞賜聖靈來幫助我們,使我們可以一同來敬拜上帝,認識上帝的話語。後來這位弟兄在網路上創辦了街頭福音運動,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與鼓勵。因著這群人的見證,使許多人認識到耶穌基督使人得救的福音。這位弟兄從一個不接納自己,甚至不被身邊的人接納的環境中,因著上帝的話,他得到改變。他被上帝接納,他也開始去接納別人、幫助別人。 社會中多元族群的問題 既然我們得到了聖經中上帝所賞賜寶貴的話語,我們也應該學習聖經的話語,要「彼此接納」。在保羅時代的羅馬教會,早在保羅過去之前就已經建立教會。歷史上我們無法得知是誰傳福音過去,但是從聖經研究與歷史研究中可以知道,羅馬教會是一個有許多不同族群在一起聚會的教會。難免都會有一些磨擦或是誤解。我還記得在台神參加小組課程時,有一個老師就堅持全程都以台語授課。他堅持了一堂課之後就不再堅持了。為什麼呢?因為班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人、香港人、有原住民(不只一族),這些人加起來超過了四分之一。因此只能用共同的語言來學習,無法用單一族群的母語授課。在跟這些不同族群的人上課,也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有些外國同學認為有話就要直說,做對做錯要講清楚,比較不會顧其他人的面子。有些台灣華人的同學面對是非對錯,說話比較含蓄,比較不直來直往,講話使用的技巧比較多。有些原住民同學認為事情不需要講的那麼嚴重,大家歡歡喜喜就好,就一笑置之。因此這些不同族群的人常會因為生活習慣、文化不同就起了爭執。 羅馬教會也遇見類似的問題:猶太人與其他族群的爭執。長期以來,猶太人都認為自己的上帝的百姓,其他的族群理所當然要聽老大哥的話,也因此造成族群間的緊張關係。保羅見到這樣的問題,就以猶太人最熟的以賽亞書來勉勵羅馬教會。他認為人不分族群,在上帝的眼中都是有罪的人。的確,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打戰、互相殘殺。號稱最有人文氣息的歐洲,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他們開始的。中國更不用說,中國的歷史幾乎都在打戰。連世界公認最愛好和平的不丹、尼泊爾也有過侵略他國的戰爭。似乎,沒有一個民族是上帝眼中的義人。但是上帝卻接納這些民族,透過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成為祂的兒女。所以基督徒就應該要學習這樣的愛,來彼此相愛。 學習接納彼此的功課 這就好像兒女學習父母的樣式,父母親做了甚麼,兒女看見了就學習起來。最近一個研究報告顯示,父母親如果是愛讀書的知識份子,子女很高的機率也會成為愛讀書的人。我們基督徒是上帝的兒女,也應當學習天父的樣式,接納比此在各方面的不同。聖經教導我們,過團契生活時要將焦點放在「一心一口」地榮耀父上帝。也就是說基督徒的心裡要合一,行為也要合一,才能榮耀父上帝。在這個強調多元不同的社會中,要怎樣做到合一呢?懇求聖靈給我們彼此忍耐與安慰的心。忍耐,所講的是堅持到底的忍耐,是學習基督不求自己喜悅的態度。有時人是因為過度強調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到其他人的利益。因此,保羅在這裡所講忍耐,是忍住自己想要為自己求得好處,以他人的利益為優先。安慰,是指在適當的時候,因著聖經的教導主動地關懷別人,並且給與最大的幫助。這是因為上帝的話語也給與我們時時刻刻的安慰。我們既然領受這樣的恩典,也應該對人付出這樣的恩典,才符合上帝兒女的身份,也因此我們才可以信心來享受上帝所給我們的盼望。在上帝百姓的團契中,一起以歡喜的心情來享受彼此相愛的宴席。從中得到充滿喜樂與平安的福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