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基督徒的捐助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5章25~29節申命記15章7~8節 語音檔下載 羅15:25- 29,這段經文,保羅簡要的交待目前進行的事,看似不怎広重要,其實不然。我們看到15章14- 21節,保羅述說他過去所做的,就是將福音傳於外邦各地;22-24節則是保羅盼望即將進行的旅程,就是先到羅馬後,轉往西班牙;25-28節則是保羅認為目前優先要做的事"將馬其頓和亞該亞教會的捐項,送到耶路撒冷供給聖徒"保羅認為這事是極為重要的,以致他必須親自送達,即使這事必須多花超過3000公里的航程,保羅寫羅書時是在哥林多,他送這筆錢就不能往西行到羅馬,而是往東回耶路撒冷,然後再到羅馬,可見保羅視這項捐助款的重要性。 幫助貧窮是猶太人傳統的美德: 猶太法典說"不可見死不救,要珍愛他人的生命",上帝的律例就有這方面的命令,申命記15:5"要使他們中間沒有窮人,上帝就必大大的賜福";另外如:申命記16:7-11,利末記19:9-10,23:22- 23;29-21等。 猶太的拉比(智者)就用所羅門王在位時,一位貧窮寡婦的善行,來教導善待窮人:有位窮寡婦靠給漁夫補破網維生,有一陣子天氣不良,寡婦好久沒有破網可補,沒有收入。她到村裡有錢人家請求拹助,有錢人家剛把麵粉繳稅去,就叫她到倉庫去掃地上的殘餘,她掃了一陣,將殘餘麵粉帶回家,做了三個饅頭,正當她做完謝禱,要享用饅頭時,門傳來一陣急敲,有一個旅途中遭搶的人非常飢餓請寡婦協助,寡婦給了他一個饅頭。寡婦正要享用第二個饅頭,門又傳來急敲,另一個因家遭大夥而喪失一切的人餓著肚子請求幫忙,寡婦給了第二個饅頭。寡婦打理一下,進行謝禱,準備享用最後的饅頭,突然間一陣風,將屋頂及僅存的饅頭吹走了。寡婦很傷心的告到所羅門王這一陣惡風,所羅門王聽完後,請寡婦暫時安頓。沒多久,有一群阿拉伯珠寶商人來見所羅門王,他們在商船要靠岸時,突然一陣惡風要將船打翻,船撞了一個破洞,一直進水,幸好天上飛來一顆饅頭,卡住洞上而免於沈船。因此帶一袋黃金,要感謝饅頭的主人,寡婦因此而獲得黃金。 猶太人的古訓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人要遵循此準則要幫助人,帮助人的真正意義是提供須要給喪鄉的人。一般人的本性,常是自私為自己累積財富,但保羅說要儘量幫忙喪鄉的人,保羅在馬其頓及亞該亞做的事正是這些。耶穌曾說"施比受更有福",因此信徒要對有需要的人進行協助,基督徒的捐獻是一家人的,不分彼此。 保羅以自己的行為教導基督徒,它的意義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1)成熟的基督徒不會只為自己著想,而是願意提供幫助給需要的人,保羅舉馬其頓及亞該亞的捐款幫助耶路撒冷的窮人來勸勉信徒應有這種善果,特別在歌林多後書8-9章說得更清楚,馬其頓人即使不富有仍然樂意儘力捐助(林後8:1/4)。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是富足的,榮耀,尊貴,權柄,卻為世人成為貧窮,他的付出使我們富足(林後8:9) ,因他給我們救恩,平安,盼望與永生。 (2)"分享"26 節的"捐項",希腊文是"koinonia",意是共有,分享,交通,團契之意,也就是馬其頓和亞該亞的信徒,與耶路撒冷的聖徒,是共同體,是同國,同一位上帝,同一位主,同是上帝的家,是共同參與,不分彼此,也不分地區,民族等等,主內一家,大家互相拹助的。 (3)是甘心樂意,也是義務。27節保羅甚至說,這是"外邦人所欠的債",不只是心甘情願,也是理所當然,應盡的本份,為何這広說呢?因外邦人在屬靈的好處上有份,是因猶太人的緣故,理應在他們需要時供給他們。 帝俄作家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作者)是帝俄時的貴族,將土地分給農民,出版亦不收版稅,讓一般人買得起,他的名著"復活"中說上帝住在2個地方,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富有同情心人的心理,這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透過保羅的做法,給我們訓示,對自己財富,才能願意拹助喪鄉的人,讓基督徒美的福音傳的更廣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