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4 優質教會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1年8月20日 凌晨1:15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4 更新 ]
題  目:優質教會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聖經節:羅馬書15章14節;詩篇112篇1~10節
語音檔下載
    記得八八風災造成南部慘重的災害,高雄小林村在瞬間被土石所淹没,電視畫面令人看了簡直是慘不忍睹。兩三天後,有一對父子來教會說要找牧師,我請他們進來,以為是要參加教會的暑期活動,因兒子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爸爸表示,他是帶兒子來捐款的,因他想對災民的困境表達一點幫助(父子各捐三千元)。問他是信徒嗎?他說不是,但他知道長老教會肯定會有救災的行動,而且他也信任我們教會,這話使我覺得很安慰,這件事也讓我們感受到教會的良好形像及良善的作為的重要性。其實這也是使人願意到教會,進而使他們有機會認識並接受基督的救恩。
    保羅對羅馬教會的信徒,多數是未見過面,但知道他們美好的信心已傳遍天下。這件事他在書信的開始就稱讚他們(羅一:8)。到了信末,保羅雖是在交代一些個人的事及請安,然而他也再次大膽的稱讚他們是有(1)良善的品德。(2)充足的知識。(3)能彼此勸勉。
一、滿有良善:
    保羅說羅馬的教會信徒是「滿大良善」的,這用語在傳統希臘文極少看到,可是在新約書信中卻是常見的。它是深具意義的,意指道德或倫理的良善,通常很自然的令人想到仁慈、體貼或對窮人的賙濟等等。
    這是很重要的,因保羅在第三章曾提到人是毫無良善可言,都在罪惡之下(三:9),「 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三:12)。 「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裏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 18 他們眼中不怕神。」(三:13-18)這樣惡毒的人,如何成為「滿有良善」的呢?答案是他們成為基督徒了,因聖靈的能力改變了他們的生命,如加拉太五章22-23節說:「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良善」是基督徒必須具備的品德,如此才能光照世人,使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父上帝(馬太五:14-16)。彼得也勸勉基督徒要有好行為:「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 神。」(彼前二:12)
二、知識充足: 
    彼得後書一章5-6節說到:「 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也就是說有信心應加上知識,才能真知道上帝的旨意而遵行,如同羅十二章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基督徒是否真正用心去尋求上帝的旨意而遵行呢?美國蓋洛普民調曾述說美國人宗教活動是豐富的,但倫理道德則相對的不足,它將之稱為「倫理的缺口」,美國的宗教信仰,相當普遍的有某種程度的迷信,在倫理行為上,上教堂與不上教會的人好像並沒多大的差別。另外蓋洛普也提到信仰與知識的落差,自稱為基督徒的竟然一大半不知道馬太福音五~七章的「山上寶訓」是誰說的。就如個人在蘇格蘭愛丁堡的經驗一樣,竟有人說到John Knox(約翰諾克斯)的銅像時,問說「那一位約翰?」竟然說「就是聖經說的那位施洗約翰啊!」
三、彼此勸勉:
    「能彼此勸勉」的「能」希臘文意思是「有能力的」或「有效能的」,而「勸勉」原意是「提醒」或「勸告」人,為了改正某種錯誤。這字在新約聖經其他地方只出現一次,就是在使徒行傳20章31節:「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如果我們沒有充足的知識;不明白救恩真道;不知道上帝的旨意,那將要如何發現別人的錯誤而加以導正呢?
    優質的教會,信徒應具有良善的品格與行為,以吸引人來到上帝面前,當人進到教會,則要認真學習,以明白信仰真理及上帝的旨意,進而去遵行,如此必具備彼此勸勉的能力。
    期待我們每一個人皆成為優質的信徒-充滿良善,擁有充足的知識,可以勸勉人,進而讓我們的教會成為優質的教會來榮耀上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