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彼此接納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講稿整理:施彥伯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5章5~7節、路得記2章8~13節 在一列火車上,旅客找不到手帕,心想必定是打瞌睡時被鄰座的乙偷走了,乙很無辜地辯解說,絕對沒有拿甲的手帕,但甲就是不信,兩人由爭吵到幾乎動武。過了一會兒,旅客甲在自己的口袋找到了手帕,於是很不好意思地向乙道歉。乙接受了,並冷冷的回答說,沒關係,因為我剛才把你當成一位紳士,而你把我當小偷,看來我們都錯了。 人與人之間常如此,先有刻板印象,而後產生疑忌、排斥,甚至仇視,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很難親密的和睦相處。信恩在美國兩年的求學生活中,發現在同學間,亞裔的學生還是跟亞裔的作朋友,即使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白人的好朋友還是白人,黑人的親密朋友還是黑人,拉丁美洲裔的仍是自成一個圈子。 其實初代教會的信徒也有類似的狀況,哥林多教會就是最明顯的實例,保羅書信也常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關顧,要追求和睦。羅馬書14-15章所強調的就是這個主題,羅馬書15:5「彼此同心,效法基督」,15:7「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教會初期的社會充滿了各種嫌隙,如:國家、城邦、種族、文化習俗、宗教……等常有尖銳的對立,而福音的擴展,信徒快速增加,信徒間存在種族、語言、尊卑、職業、貧富、自由公民與奴隸……這些差別,保羅很清楚,因此勸勉他們要彼此接納,特別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 羅馬書15:5和7都說到要效法基督耶穌的榜樣,因耶穌如何作我們彼此接納的模範呢? 1、外族人:約翰福音4章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她曾有五位丈夫,現在的丈夫又不是她的,傳統虔誠猶太人是無法想像拉比和這樣的人來往,耶穌卻特地會遇她,醫治她。馬可福音7:24-30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耶穌也憐憫她。耶穌已跨越傳統猶太的疆界,行醫治的工作。 2、罪人:呼召稅吏利未(後來改名馬太)來作門徒,當利未願意放下一切來跟隨耶穌,耶穌受邀到他家吃飯(路加福音5:27-32),利未還找了很多朋友一起吃飯,這些朋友也可能都是稅吏。稅吏在當時是不准參與猶太所有的社會活動的,也不能進入會堂禮拜。類似的情形還有路加福音19:1-10所記的撒該。 3、被人所排斥者:路加福音5:12-13,耶穌伸手摸長大麻瘋者,醫治他,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馬可福音5:1-13,耶穌專程搭船渡海到對岸醫治被鬼附的人,耶穌憐憫被人棄絕的人。 4、不潔淨者:路加福音8:43-48,血漏婦人摸耶穌,得著醫治;路加福音8:49-56,耶穌甚至拉管會堂的睚魯已死女兒的手,使她復活,這也違反猶太傳統。 基督接納我們,耶穌基督接納你我,即使我們是罪人,祂仍樂意接納,十字架上與主同釘的賊,就是明證,他對耶穌呼求: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告訴他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在上帝面前世人沒有一個是義人,以賽亞書64:6「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詩篇14:1-3「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事;沒有一個人行善。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神的沒有。 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23「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的榮耀」詩篇143:2「求你不要審問僕人;因為在你面前,凡活著的人沒有一個是義的」傳道書7:20「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但是上帝的愛在我們仍是罪人,仍是仇敵時,藉著耶穌為我們而死,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舊約中外邦女子路得、外邦妓女喇合,都是上帝願意寬容接納的證明。根據內政部的統計,目前的高離婚率中又以結婚3年內的機率最高,這是因為現代人不願意彼此接納。 我們從基督的榜樣,看到上帝的大愛、恩典、寬容接納,也看到被接納者生命的蒙恩與改變,像是路得投靠耶和華,利未放下所有跟從耶穌,撒該歸還並賠償所詐不義之財等等,因著上帝的接納,他們的人生大大改變。由此我們應學基督的樣式,在家庭和社會中有更大的愛心與包容來彼此接納,同時也應自我反省,求主改變我們,使我們自己成為更適合被接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