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完全地互相饒恕
講 員:田榮貴牧師、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聖經節:馬太福音18章21~35節 按照最簡單,也是一般信徒都能自己做的方式釋經,就是觀察整段經文的文脈,從經文的文脈既可看出中心意義所在。依照馬太福音十八章的內容分析如下: 第一段1-6節:耶穌要求我們應當回轉像小孩子的樣式,才得以進天國。到底「小孩子的樣式」是什麼意思?不用想得太多、太複雜,只要細心觀察小孩子的生活既可領悟到其中的要點。小孩子的人際關係最單純,「單純」指的是她、他們很容易「饒恕」別人,這是我們大人們所不及之處。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在一起玩耍得起勁,但突然因為一點點事起了爭吵,終於翻臉,甚至出手打架。她們會這麼說:「我不跟你好了!」嘴上雖然這樣說,但不久,她們又和好如初,嬉戲一起。這是我們大人們所無法學習的功課。我們大人們之間稍有嫌隙、摩擦、意見不合,很可能從此結下了宿仇,是因為我們大人們互不饒恕。我們在意的是人情、面子、身份、地位而懷恨在心。「小孩子的樣式」是像小孩子那樣容易互相饒恕,這是耶穌引用小孩子的原意。 第二段7-11節:論到絆倒人有禍了。絆倒人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絆倒人指的是:教會一些牧師(傳道人)、長老、執事或幹部,常常在議會事工上出現這種現象。當有人得罪我們,而對方有懺悔之意請求原諒,可是我們卻不原諒他,不給他機會,這就是使人跌倒之意。如有人得罪我,事後對方有悔意,來向我表明歉意,伸出手要與我和好,可是我並不接受他的歉意,不肯伸出手與他言和,這就是「絆倒人」,是不饒恕人,是不赦免人之意。在教會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意見或個性上的齟齬,但是基督徒可貴的是,大家事後能和好,相互包容和饒恕,這是教會成長中最美好的見證。 第三段12-18節:有「迷路之羊」的比喻,這邊提到教會應該是罪人悔改的天堂,每一位只要肯願意來到主面前的人,悔改認罪,天父愛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要成為上帝的兒女。 第四段21-35節「饒恕的教訓」,如果以幾句話來形容教會,我認為:教會不是經濟團體,但也是經濟團體,他是在實行「凡物公用」的經濟理念(參徒二:44);教會不是政治團體,但也是政治團體;教會不是追求權力、名望的團體,但也是在執行另一種權力;教會是在執行服務人、赦免人的權力,這種權力就是「上帝國的權力」。教會是以信仰結合的團體,如何表現信仰的內涵呢?所謂教會成長的過程中,不單單是一起禮拜、讀經、禱告或聯誼而已,這些不過是宗教行為(儀式),談不上是信仰生活成長的過程。我認為最能夠表現教會信仰成長共同體的行為,就是力行耶穌的教訓,而耶穌基督教訓的核心是「彼此相愛(饒恕)」,教會成長的潤滑劑就是彼此相愛(饒恕),教會就是要實踐耶穌的教訓「饒恕的命令」:你們饒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的過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錯,你們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們的過錯。(參太六:14-15)教會成長的見證在於每一個成員都能實行耶穌饒恕人的教訓,因為「饒恕」是上帝國的倫理。我們的社會之倫理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倫理。而上帝國的倫理又稱為「恩典倫理」,因為上帝的恩典首先臨到有罪的人,因而蒙受饒恕的基督徒就得力行這種「恩典倫理」,去饒恕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任何地方有人實行主耶穌基督饒恕的教訓,那地方就是基督臨在的地方,不管是在教會內或教會外,只要有人互相饒恕,那地方就是上帝的國。我們看21節至27節,彼得說:「他饒恕得罪他的弟兄到七次」,但是在耶穌的恩典倫理的標準裡是不及格的,是「七十個七次」(譯:在希臘文中的七字是完整的、是完全的),所以耶穌的意思是要完完全全地寬容得罪你的弟兄。饒恕人或說寬容人有那麼困難嗎?(參十八:28-34)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己,「人要改變自己」是最困難的。(參太六:12)我們每一位基督徒最熟悉的主禱文的第七、八句:「赦免阮的辜負,親像阮亦有赦免辜負阮的人(台語讀法)」。「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現代中文譯本修訂本)。親愛的弟兄姐妹:從自己先要實踐耶穌的命令,要有決心,信心跟從主的腳步,因為你不饒恕人就是定自己的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