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8 母親不只像月亮一樣 講員:陳志聰傳道

張貼者:2011年5月14日 凌晨12:02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6 更新 ]
題 目:母親不只像月亮一樣
講 員:陳志聰傳道、講稿整理: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撒母耳記上1章19~28節;馬可福音7章24~30節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首歌描寫母親說:「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聖潔多慈祥,發出愛的光芒。為了兒女著想,不怕烏雲阻擋,賜給我溫情,鼓勵我向上。」這像歌詞一樣,母親對兒女來說,有光明、溫暖的一面。我們也知道母親除了有光明、溫暖外,還有著許多的面貌。有人說母親就好像「牛」一樣,為了兒女「拖死拖命」(拼命工作,指牛犁田的動作),日也拖夜也拖。有人說母親好像「避風的港灣」,當兒女遇到困難時,使兒女們能有一個休息的地方。也有人說母親好像「鬧鐘」一樣,每天準時叫小孩起床。從聖經來看,兒女是父母的產業,父母應當要認真教導。在許多民族的文化裡,教導兒女的責任,大部分是落在母親的身上。當然父親也有責任,但是通常兒女會和母親比較親密,也比較容易受到母親的影響。記載在舊約聖經箴言31:1說:「利慕伊勒王的言語,是他母親教訓他的真言。」「真言」這個字,可以翻譯為:從上帝來的話語,或是重擔。這說明利慕伊勒王認為,母親的教訓是有帶有從上帝而來的責任。我們看到,當一個王將自己母親的話語記載下來,並且將這些話與流傳後世,這表示王的母親對王而言,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哈拿的掙扎與委屈
    今天,我們要透過聖經的兩段經文,來看聖經中的母親,對於子女的愛,以及上帝所賦予給母親的責任。我們先來看撒上1章所記載的整段經文。有一個以法蓮人叫做以利加拿。他有兩個妻子,一個是哈拿,一個是毗尼拿。聖經上說毗尼拿有兒女,哈拿沒有兒女。「兒女」一詞是陽性複數,也就是說毗尼拿不只有一個小孩,可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而且都是男的。毗尼拿就抓著這樣的機會,嘲笑哈拿。雖然以利加拿對哈拿很好,甚至將獻祭後最好的祭物給哈拿,依然沒辦法消除哈拿心中的悲傷。直到哈拿向上帝哭訴,上帝就賞賜給她一個兒子,名作撒母耳,並且說這是我從耶和華那裡求來的。後來哈拿就將所得的兒子撒母耳,獻給上帝作拿細耳人,也就是敬虔人,歸上帝作聖潔的人的意思。當然,我們都知道,將兒女獻給上帝作聖潔的人,這不只是自己對上帝的感恩,也是希望兒女可以從服事上帝中,得到上帝的看顧與福氣。不過,哈拿為什麼甘願將撒母耳獻給上帝呢?這可是她好不容易向上帝求來的兒子,應該要好好地照顧他,教養他長大才是呀!哪有人會將孩子養到斷奶後,就將孩子送去祭司那裡服事上帝呀?這一點都不合理吧!就算是從猶太法典<塔木德>(或譯他勒目)的教導:「孩子應當從斷奶時就受教育」來看也是不合理,因為這斷奶後的教育是在家庭,而不是送到外面去。
顧慮與交託
    不過對哈拿來說,是一種最合理的選擇。怎麼說呢?當哈拿被毗尼拿欺負時,以利加拿無法保護她,使她常常悲傷。而毗尼拿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兒子,並且一定比撒母耳的年紀還要大一些。這樣一來,並沒有改善哈拿的處境,還可能使撒母耳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時,受到毗尼拿與她兒子們的欺負。因此,哈拿不是以一種非常歡喜的心情,將撒母耳送到祭司以利那裡。而是用一種非常痛苦,甚至是內心交戰的複雜心情將撒母耳送走。在台灣,有一些母親也是像哈拿有一樣的心情,甘願自己受盡苦楚,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女遇見跟自己相同的苦難。所以想盡辦法,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脫離不好的環境,能在一個健康,沒有掛慮的環境中長大。所以,哈拿一方面用感恩的心,將上帝所賞賜給她的兒子,奉獻給上帝,希望兒子能成為忠心服事上帝的祭司。另外一方面,則是以信心獻上撒母耳,期待上帝可以照顧這個孩子一生,不會受到任何的迫害。因此,哈拿向上帝禱告說:「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我的角因耶和華高舉。我的口向仇敵張開;我因耶和華的救恩歡欣。」這裡哈拿所展現的,是一種對上帝無比的信心。在她的禱告中充滿著受壓制的人,被上帝舉高,成為尊貴的人的一種宣告。就算這樣的事情還沒發生,她依然活在艱難的環境,卻因為她有信心的眼光,心中已經就有無比的快樂。我們若是往後看到2章18-21節的地方,就會發現上帝聽到哈拿的禱告,使她得到應有的福份。撒母耳也照著哈拿的期待,成為一個忠心服事上帝的祭司,甚至還成為上帝的先知,在以色列人中間宣揚上帝的話語,還膏抹過以色列國王,並且幫助、提醒整個民族走向主所喜悅的道路。
陪伴學習,領受恩典
    在新約彼得前書 5:7論到:「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哈拿知道她的軟弱,她也知道大環境暫時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因著信靠上帝,她勇敢地將她所掛慮的一切都交託給上帝,使上帝成為她生命的主宰。因著她的眼淚、她的委屈,上帝就憐憫她,應允她的禱告。因著她對撒母耳的細心、愛心,使上帝大大帝祝福她,使她不再受委屈,反而得到更多。因此,作母親的人,不只是要幫助兒女脫離不好的環境,使他們能健康地長大。就如同哈拿一樣,使撒母耳從小在會幕裡面學習服事上帝。我們也要使兒女們從小就親近上帝,學習為主作工,鼓勵他們參與教會的活動與服事。從服事中學習基督徒的倫理,上帝的律法,領受耶穌基督的愛,並且學習將愛來分享給他人。我過去曾經參訪過一間教會,牧會的是一位 70多歲的老牧師。這位牧師非常地堅持以真理來教養兒女,認為基督徒就應該要有基督徒的樣子。因此他幫助教會內的父母用心來教導孩子們服事上帝。在每個禮拜天的下午,當父母親與孩子們吃完愛餐後,牧師會招集主日學老師、學生、家長來做主日學差遣禮拜。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禮拜結束後,還要這些人再來做主日學差遣禮拜呢?這是因為這位牧師認為「聽道」與「行道」必需要有具體的行動。所以上午的兒童主日學是「聽道」,以詩歌、故事、遊戲來認識上帝的話,下午的差遣禮拜重點就在於「行道」。那麼,差遣禮拜是要差遣去哪裡呢?他們的家長會帶著小孩子去公園,使小孩子從小操練傳福音給其他不認識主的孩子聽,以詩歌、玩遊戲、說故事的方式來傳。一方面建立起小孩子的信仰,是以耶穌基督救世的福音為中心。一方面也訓練小孩子的表達能力、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責任感。所以,建立信仰與能力是為人父母所能給予孩子們最好的財產。
痛在兒身,疼在母心
    不過,雖然做母親的人都不願自己的小孩遭受苦難,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快快樂樂地長大。但是並非小孩子就一定會照著自己的意思健康地長大。有時候這些小孩子也會經歷到壓迫、欺負、病痛等等。在新約的馬可福音7章24-30節中,就有一個母親為了自己的女兒被鬼附在著急。當這位母親聽見別人說耶穌可以醫病、趕鬼時,她就跑去找耶穌,俯伏在耶穌的腳前,求耶穌救她的女兒。聖經說:「這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亞的非尼基族。」也就是說這位母親是猶太人所說的「外邦人」、「沒有律法的人」、「不潔淨的人」。這位母親也不是信上帝的外邦人,如果是信上帝的外邦人,一般都會加上「敬虔的人」或「敬畏上帝的人」這些字眼。事實上,對這些外邦人來說,猶太人並不是很好相處的民族。例如猶太人不去公共澡堂跟人聊天,也不到希臘神殿去獻祭,不愛繳稅金給國家,不太參與國家的公共事務。如果有人要在耶路撒冷城內,幫助羅馬帝國興建自來水道,就會被猶太人認為是敵人、不敬畏上帝的人。所以,對這些外邦人而言,能盡量不去跟猶太人打交道是最好,更別說要求猶太人幫忙。
    不過,這位母親卻超越這樣的偏見,為了要救她所心愛的女兒。在當時,非尼基是屬於多神信仰的民族。希臘化的非尼基人更是如此,他們接受迦南地區的多神信仰,同時也接受來自希臘的多神信仰。所以為了救她的女兒,她一定會先去找她所認識的神明。但是這些神明都沒辦法救她女兒,所以這位母親迫不得已才來找耶穌幫忙。她不顧慮可能被耶穌拒絕的風險,因為她認為這是最後一條路,所以她一定要求到耶穌來幫忙,使耶穌無法拒絕她的請求。
母親的信心
    因此,當她去找耶穌幫忙時,她先以最低的姿態來求耶穌來趕走女兒身上的鬼,她俯伏在耶穌的腳前。因為這樣的動作,對任何民族來說都是最高的禮節。不過,耶穌卻沒有照著這位母親的請求回應她,反而是以一種類似講「俗語」的方式來回答。耶穌說:「要先讓兒女們吃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是不對的。」在聖經中「兒女們」通常是在講上帝的百姓,也就是猶太人。「狗」是在講外邦人,或是不敬畏上帝的人。因此耶穌回答她的意思應該是:「要救也要先救猶太人,先救外邦人是不好的。」或許我們會覺得奇怪,耶穌為什麼講話要這麼傷人呢?不幫忙就算了,還要使用俗語說人家是狗。有些神學家就在這個「狗」字上辯論,有人認為這是輕視外邦人的字眼,有人認為這字是在講「小狗狗」(寵物狗),所以並沒有不敬。無論是哪一種講法,耶穌說這些外邦人是狗是一個事實。我們從福音書、使徒行傳中可以看見,福音是要先從猶太人開始,之後才是傳給外邦人,這是上帝的計畫。保羅在羅馬書1、2章也說過,上帝的計畫是有先後順序的,但是上帝派耶穌來是為了拯救一切的人。只是先從猶太人,再來是希利尼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耶穌所要傳達的,是他現在正在執行上帝的計畫。相信這位母親也清楚明白耶穌所講的是甚麼。不過,這位母親卻回答耶穌說:「主啊,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她的意思是:「主啊,你所講的是正確的,但是外邦人也想要猶太人所剩下來的一些些恩典。」就如電影《教父》裡所講到的,這位母親給耶穌一個「無法拒絕的要求」。反正她就是要耶穌去幫忙,耶穌不去她就不會離開。所以,當耶穌聽見這位母親的回答,感到很奇妙,因為連猶太人都很少有這樣的信心與迫切。因此耶穌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這是因為耶穌看見這位母親的信心,就算是一個沒有信上帝的母親,用這樣的信心迫切求耶穌幫助,耶穌也會用憐憫來回應這位母親。
    親愛的兄弟姊妹,今天我們在聖經中所學習的,是兩位母親的信心。為了要救自己的孩子,為了要使家庭和樂,可以有安定的生活。無論是聖經裡面的母親,或是在我們當中的母親,都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為這樣的信心,使這些母親雖然付上代價,卻仍然相信那尚未來到的恩典,使得自己與家人都承受上帝的福份。請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母親的信心,謹守對上帝的信靠,相信耶穌基督在我們中間所成就那奇妙的恩典,並且將這樣的恩典傳給我們周圍的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