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因聖經而得盼望 講 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5章4節;申命記5章28~33節 語音檔下載 德國名神學家莫特曼(Juergen Moltmann)寫了一本名作叫“希望神學”。他的要點就是終末論不應是神學的附錄,而應是每件事的起點,因確信上帝在末世時將做的事,必會決定我們現時的思想與行為。末世論雖是很值得關注的思想,但就基督教來說,最重要的中心乃是耶穌基督--祂的十字架,救贖、復活。正如保羅在林前二:2“只知道耶穌基督與他釘十字架。”這是正確的,不過莫特曼強調,盼望是現時能否好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有盼望的人,對未來充滿樂觀,如此才能好好的生活下去。 拉丁文的希望是“spes”,法語衍生為“espoir”,而西班牙文則為“esperanza”。但英文字首加“de”則為“despair”,也就是“灰心”,沒有希望的意思。John Milton(漢彌頓)在他的名著“失樂園”一書,為要表達撒旦由天上墜落的最大深度,他描述撒旦對在地獄中的眾靈說“我們最後的盼望,就是完完全全的絕望”。這就是地獄可怕之處。 狄更生的“雙城記”序言裡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好像走往天堂,也好似走向地獄。”這雖是在描寫當時的社會情形,豈不也是現代社會的寫照。文明的進展讓人類的前途充滿無限希望,但道德的墜落、天災、人禍,卻又讓人大失所望。英國二次大戰時的英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臨終的最後一句話就是“There is no hope” 。在這令人沮喪失望的世界,基督徒如何活出有盼望的人生呢?羅馬書15章4節告訴我們,聖經帶給我們盼望。 一、聖經的教訓: 聖經讓人知道聖經是來自上帝的啟示(提後三:16,彼得後書一:21),聖經不只出自上帝,也使人藉聖經認識上帝是創造主,是生命之主,同时也使人明白,上帝應許人在耶穌基督裡,即可蒙救贖、得永生,這是上帝恩典。希臘文的應許有二字,其一是“huposchesis”這是有條件的應允,如果你完成那些條件,我就答應給與什麼,若不符合,則應許不成立。另一字是“epaggelia”,意思是不附條件的,是出於善意,恩典的答應,只要接受就可得的。保羅的用語就是這字,上帝的應許樂意賜給世人(羅三:22~24)。這使人有得救的盼望,而不是要修不知幾世才能符合上帝的義,事實上人要靠行為達到上帝的義是不可能的。但上帝的救恩,卻在人無可指望時,因信得蒙上帝白白的稱義。 聖經也使人知道上帝掌管一切、掌管過去、現在及將來直到永遠(啟一:8)且祂掌管一切,包括生命直到陰間與死亡(啟一:17) “因祂活著” 二、聖經的忍耐:希伯來3:14 剛強、堅忍是基督徒應有的標誌,也就是對上帝充滿信心與盼望,即使有挫折難阻,仍然不放棄。上帝對世人的愛就是(參希伯來一:12,彼得後書3:9) 基督徒也應有希望而忍耐,如雅各的勸勉(雅五:7,8,)。耶穌也說“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24:13,馬可13:13)。 三、聖經的安慰: 保羅說聖經的安慰(or鼓勵)是使人有盼望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保羅用的希臘文跟耶穌用來述說聖靈在信徒間工作的用字相同(約16:7;14:26;15:26),約壹二:1,也用同樣的字。 聖經有許多安慰人、鼓勵人,使人重拾信心,充滿希望與活力的話語,如:詩119:49:50 約16:33,以賽亞26:3,羅15:13 羅15:4的最後一句是“have the hope”,意思是得著這盼望,這盼望不只是樂觀主義,也不是建基於這世界可能的事。而且“have”(得著)是現在式,也就是現在就可得的。當然我們的希望,並非完全的樂天,或無視困難,不去面對他們,而是因上帝的應許是可靠的,因聖經的話而得安慰與幫助,這成為我們的盼望。 霍爾頓白翠(Betrey Holton)的丈夫去世了,為她留下了九個孤兒,其中有一個就是慕迪。鄰居們勸她送幾個孩子給別人。 但是送給誰呢?送掉那一個呢?想起這些問題,真是叫這母親心痛。一晚,當孩子們熟睡之後,白翠大哭一場。她拭乾了眼淚,打開那本丈夫送給她的聖經。奇怪,她的目光正落在一節很寶貴的聖經上:『你撇下孤兒,我必保全他們的命;你的寡婦可以倚靠我。』(耶利米書四十九章十一節)。白翠從這一節聖經大得安慰,就在這節聖經的旁邊,寫了幾句這樣的禱告:「哦,神!我知道這些孩子們是你所賜的。如果我盡母親之職,我知道你一定會作他們的父親。」白翠實在盡了她作母親的職責。她死後墓碑上刻著馬可福音十四章八節的話:『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她從聖經上的話得到了安慰,也從聖經上的話得到了力量,盡了作母親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