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7 不求自己的喜悅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1年3月5日 凌晨12:30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8 更新 ]
題 目:不求自己的喜悅
講 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聖經節:羅馬書15章1~3節;詩篇69篇1~12節

語音檔下載

    羅馬書15章1節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擔代」一詞原文的意思是「擔當」、「背負」、「支持」,意即當看到別人的軟弱與不足時,不是藐視輕看或批評論斷,也不是接納而已,而是要更進一步擔當他們的虧欠,背負他們的軟弱,扶持建立他們,如以賽亞書53章4節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 神擊打苦待了。」彼得前書2章24節:「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耶穌基督的生涯就是這種典範-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忍屈受辱,甚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要擔當世人的罪。
一、不求自己的喜悅:
    在這「只要我喜歡的世代」,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追求自己的益處,因此社會亂象叢生。聖經勸勉我們要重視別人:「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隨時考慮到別人的需要、利益,這樣的生活正是耶穌的榜樣,他說:「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約5:30) 「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約6:38)他並不是隨心所欲的我行我素,乃是按照差他來的上帝之旨意而行。
二、使人得益處:
    約翰福音書2章1~17節記載耶穌所行的兩件事,一件是在迦拿的婚禮上:「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 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約2:1-11)。另一件則是耶穌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見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耶穌就拿繩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約2:13-16) 。耶穌並不是一味地只會討人歡心,他也會發怒將不聖潔的事逐出聖殿;基督徒的生活亦不在追逐自我滿足,相反的是希望別人能夠有所喜悅,以利益別人為依歸,但絶不是阿臾奉承去討好人,而是造就人、建立人。
三、獻己身(基督的榜樣):
    馬太福音19章16-22節描述有個富有的財主來見耶穌:「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
我該做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有古卷: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 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 他說:『甚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甚麼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少年財主雖知道耶穌所說的是真理,但是卻無法或不願去做,只好憂憂愁愁地離去!反觀耶穌在世時雖屢屢遭人議論、辱駡-呼召利未作為門徒與他同席吃飯,遭文士和法利賽人議論;罪人與稅吏親近耶穌要聽道也被指責為何與罪人為伍、安息日治病更被控告干犯安息日、治病趕鬼又被污名為靠鬼王趕鬼……,雖有這種種責難,耶穌依然不計一切只為利益人、造就人,腓立比書2章6-11節記載:「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 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 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 神。 」耶穌為救贖世人犠牲自己的身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拯救世人的使命,得以昇為至高的榮耀。
    期待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習耶穌的樣式,也成為能夠擔代別人軟弱的人,不求自己的喜悅,要彼此接納,求眾人的益處,相互擔代,求上帝的喜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