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3 以信心重新獻上自己 講員:陳志聰傳道

張貼者:2011年1月28日 晚上11:29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8 更新 ]
題 目:以信心重新獻上自己
講 員:陳志聰傳道、講稿整理: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歷代志下29章31-36節;希伯來書10章26~29、37~39節
語音檔下載

    在上禮拜的尋根之旅中,牧師特別指出過去的教會前輩,他們有許多美好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因為這些人對信仰的堅持、對上帝的信靠,造就了今天的文山教會。初代教會也跟這些前輩們一樣,以信心付出行動,建立起基督教會,傳揚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我邀請大家一起來回想,自己當初如何確定這個信仰是真實的,是自己要走一輩子的道路。我們可以想一下當初受洗禮,或是受堅信禮時,牧師問我們的三個問題:「1.你有信上帝作你的父,耶穌基督作你的救主,聖靈作你的保惠師嗎?2.你是不是有誠心悔改,並信靠耶穌的救贖功勞?3.你當倚靠上帝的恩典,盡力來服事祂,一生行祂的道,盡信徒的本份。你願意如此行嗎?」當我們口裡說出「我願意」時,後來是不是有真的照我們自己所說去行呢?「信心」是成為一個基督徒的第一個門檻,希伯來書 11:1 論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也就是要相信那些自己未曾看見的事情,並且「忠於所信」。「忠於所信」是新約裡對於信心的觀念。希臘原文中的信心,有時可以解釋作信實、忠心。因此,初代教會對於信心的概念不是一時興起的信心,而是一直堅定不移的相信下去。就好比我們存錢的時候,在比較哪家銀行利息有多少之前,一定會先比較哪一間比較「安全」。當我們確定要將錢存在那家銀行時,就產生對那家銀行的信心。信心是基於認為某一件事是安全、沒有問題的,然後會產生有信心行動。
    對於會投資的人而言,信心的行動就是把錢放在他認為會賺錢的地方;對於夫妻來講,信心的行為就是在誓約的時刻,說出「我願意」那三個字;對於小孩子來說,信心的行為就是跑去給父母親,或是阿公阿嬤抱,因為小孩子知道這些人不會離開他。所以,當一個基督徒決定受洗禮,或是堅信禮時,所作出的第一個信心行動,就是宣告「我相信」。並且加入這個教會這個「信心的團契」,開始過著有信心的生活。既然說是開始「有信心」的生活,那就有「沒有信心」的生活。那「沒有信心」的生活,就是還沒成為基督徒的生活。宗教改革家加爾文認為,罪的源頭來自於亞當,罪的根本來自於人對上帝的「不相信」。因此,洗禮或是堅信禮時的第二個問題的重點,就是「悔改」與「信靠」。
在今天的舊約經文裡歷代志下第29章中,有談到希西家王帶領百姓到上帝的面前來悔改。他不單只是帶領百姓悔改,也為了祖先的罪來悔改。在舊約中,以色列人之所以惹上帝的生氣,是因為他們的不信。不相信上帝是領他們出埃及的神,所以他們拜金牛,後來甚至還拜摩西所留下來的物品。因為他們不相信上帝會幫助他們打贏迦南地的各民族,因此那一代的以色列人無法進入迦南地。甚至從所羅門王之後,還有許多的王拜假神,甚至還設立拜假神祭壇。因此,猶大王希西家因著他對上帝的信心,開始國內宗教的改革,就從全國性的悔改開始。在新約時代也是如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告教會裡的兄弟姊妹:如果我們領受了真理的知識,仍故意犯罪,就不再有贖罪的祭物(來十26)。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教會,就應當勇敢的信靠上帝。他寫這段經文,是希望教會能夠真正的向上帝悔改,重生後可以行出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單單只想要享受自我感覺良好的恩典。若是如此,就不是真正的信靠。只是想要圖利自己而已。
因信而悔改,因悔改而信
    「悔改」是為了承認自己過去不信的罪,也將自己過去所作上帝所不喜悅的事,擺列在上帝的面前來悔改。已故的宋尚節博士,在他去美國念協和神學院的時期,曾有過深刻悔改的經驗。有一次他在禱告的時候,突然間感到強烈的屬靈爭戰,就一直為自己作認罪禱告。突然,他彷彿看見自己的罪一幕幕地在眼前上演,就算是閉眼也看得到。因此,他趕快去翻聖經,可能是想要穩定自己的情緒。誰知道,當他一翻開聖經後,看見路加福音23章關於耶穌背十字架、被釘十字架的記載,他又彷彿進入那個情境。他回想說,就好像與耶穌一同走背十字架的道路,一同受刑一般。當他看到耶穌被釘死時所留的寶血,宋尚節跪在十字架下面,懇求主洗淨他一切的不義。到了午夜12點,他一切的罪都得到釋放。這樣的經驗,影響到他的一生,使他決定要向世界上廣大的華人族群宣教。也因為這樣的經驗,他所傳的信息大多與悔改有關。因為悔改,他產生有信心的行為,勇敢地傳福音。悔改之後的重生,會使人變得不一樣。所以,當一個人在接受這個信仰,並且悔改後,第一件要作的事就是完全的信靠耶穌基督的恩典。因此,基督徒是因為信上帝才能有悔改的行為,也因為有悔改的行為,才能真實的相信,才能真正的重生。
我們信,並非是彰顯自己的行為
    因此,在希伯來書裡,以非常多的篇幅在談論,基督徒因為歸信耶穌,罪得赦免。不過,並不是從此以後就不需要悔改。因為人的信不足,常常會在許多事上跌倒。50年前在美國有一位出名的牧師,名叫羅拔士(Oral Roberts)。他小時候過得非常的貧窮。在青少年時他得了肺結核,躺了五個多月。後來他向上帝禱告,只要他得醫好,就獻身給上帝。後來果然靠禱告治好,他就開始傳福音的生涯,18歲就封牧當牧師(應該非受正統的神學訓練,美國有些教會封牧是不用讀神學院的,只要在教會內上一些簡單神學課程即可)。之後,因為看聖經得到啟示,以及聖靈充滿,又聽見上帝的呼召,他就開始神蹟醫治佈道,傳講我們現在所說的「成功神學」(又稱豐盛福音)。他開始在電視上佈道,透過電視轉播,使許多人都看見神蹟醫治,感動許多人,也使許多人歸信耶穌。他也得到許多支持他的捐款,蓋了大學跟醫院。並開始教導神蹟醫治佈道的方法。可是,漸漸地,他開始運用各種手段與方式來吸引人捐款給他。他甚至要求觀眾將手放在電視上,他要開始為他們的病禱告,使他們得到醫治。然後,每個人都要捐20元美金給他。後來他又在電視上說,他會為捐100元美金的人禱告,預言這些人會在一年內得到上帝的禮物。他甚至還說過,如果他在三個月之內沒有募到800萬美金,上帝就會召他回天家。後來他募到900多萬美金。不過,後來這位牧師的醫療機構倒了,他所辦的大學也出現了財務危機。開始有人覺得被騙,因為後來的捐款不如預期,可是羅拔士卻沒有被召回天家。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時,帶著信心與主同行。有雲柱和火柱成為上帝與他們同在的見證。可是因為他們的無知與驕傲,使得罪上帝的那一代人,無法進入應許之地。羅拔士本來有著上帝的呼召,帶領他去幫助許多人。可惜驕傲與貪財的心,使他漸漸與上帝隔離,失去了他的使命,也失去了支持他的人的心。基督徒的信心,並非是要彰顯自己多有能力,或是多麼敬虔。基督徒的信心,是要先了解自己的軟弱與缺乏,並且將之排列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後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踏出改變的一步。不過,要踏出這一步並不簡單。因為,不是只要踏出去,還要跳下去。
信心的跳躍
    多年前有部電影,是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盧卡斯共同合作的片子,片名是「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主要在描述印地安那瓊斯(男主角),與納粹黨在爭奪傳說中的聖杯(耶穌最後晚餐用的杯子)。當然,這些是虛構的故事,連聖杯的存在現在也遭到歷史學家懷疑(傳說的版本太多,多為不可信)。不過,電影中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信心的跳躍」。男主角來到了一個深谷的前面,前面沒有橋,也沒有路。只知道他必須靠著信心越過這個深谷,過到對面去拿聖杯。距離大概是我們這裡走到保儀路口的距離。當然,後來男主角就跳過去,發現他站在一個透明水晶所作的橋上。「信心的跳躍」是丹麥神學家齊克果一個很重要的神學論點。當他發現丹麥的信義會有著好的神學、有著好的禮拜習慣,卻好像缺少一種熱情、一種委身的態度。他開始對教會提出批判,認為教會須要有一種對上帝真正的信靠。那要如何對上帝有真正的信靠呢?
齊克果將人的存在分成三個層次:感性的、理性的、宗教性的。這三種不同的層次,要面對抉擇時有不同的想法。感性的人較主觀有創造力,熱心於生活中的體驗,但是對世界較無負擔,認為凡事都有其可能性。理性的人是現實主義者,認為凡事都有其規則與現實的限制。所以當理性的人面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時,常常不是想通,就是認為不可能就放棄。然而,宗教性的人則不同。他不像感性的人一樣,認為自己凡事都可以去做。也不像理性的人一樣,處處受到限制。宗教性的人,認為在上帝裡凡事都有可能,因為在人所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因此,宗教性的人在面對許多挫折與困難時,仍然可以緊握著盼望。
    信心的跳躍,不是人自己主觀的認定。認為上帝一定會做出符合自己期待的事,然後就像羅拔士一樣發預言,或是誇口自己的能力是從上帝而來的,大家一定要跟從他。信心的跳躍,是一種「知道」並且去「行道」的行為。「知道」不只是知識上的理解,更是一種關注。齊克果認為,這就像看情書一樣,你會將所有的關注力放在情書上,單單與這封情書在一起,你會很注意情書裡面的一字一句。若是被其他外在的事物所牽引走(有人來叨擾,你就離開不看),那你一定不是很重視這封情書。基督徒讀上帝的話語也是如此,要單單的與主會面。有時候會感到歡喜,這是因為上帝的話語帶給你喜悅(被情人讚美或鼓勵)。有時會感到不安,這是因為上帝的話語反映出你的軟弱(被情人指出自己做不好的地方)。「行道」,就是聽情人的話(情書裡的要求),然後就去做出符合對方期待的行為。只要是在熱戀中的情侶,幾乎甚麼都能辦得到。從台北開車到南庄須要多久呢?我的好朋友曾因為接到女朋友住院的電話,從在台北接到電話到南庄的醫院,只花了四十分鐘。因為是愛驅使他,使得他做出超過他過去所能作的行為,這可能包含吃了幾張罰單。這比請他從家裡出發來幫忙主日學活動,足足少了二十分鐘。
跳對地方,以信心重新獻上自己
    親愛的兄弟姊妹,我們相信,是因為過去有許多人為耶穌基督作美好的見證。我們相信,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我們相信,是因為聖靈同在,使我們知道所信的是真實,使我們內心產生信心的跳躍。不過,信心的跳躍也要跳對地方。不要像羅拔士一樣,挖洞給自己跳。而是像希伯來書十32-36節中所說的,即使遇見痛苦,遇見難以承受的困難,以致於內心產生痛苦的掙扎。仍然要懷著信心,來完成上帝的旨意。完成上帝的旨意前,必須要先了解,單獨與上帝的話語面對面,用心來關注上帝的話。因為「信道」是從「聽道」而來(羅十17)。是從聖經的角度來驗證神學,而非單以神學的角度來驗證聖經。這也是長老教會的傳統非常重視每日讀經的原因。藉由認識上帝的話語來領受聖靈同在,使我們產生無比的信心。這樣,我們就知道要將自己的信心擺在甚麼位置上,也懂得上帝的心意,可以跳對地方。這樣一來,我們就成了經上所說的:不是退縮以致沉淪的人,而是有信心以致得生命的人(來十39)。因為義人必因為信心,得著上帝的喜悅,有著豐盛的生命。讓我們在過年前,一起以信心,在上帝的面前重新獻上自己。承接前人傳福音的使命,成為上帝面前的馨香活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