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禮拜證道

2011/02/20 建造者V.S房屋 講員:歐蜜‧偉浪牧師

張貼者:2012年9月7日 晚上8:36未知的使用者

題 目:建造者V.S房屋
講 員:歐蜜‧偉浪牧師、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聖經節:希伯來書3章3節;尼希米記2章18節
    今天非常感謝有這個機會來文山教會牧會,一早從桃園山區出來,陰雨綿綿,從總會來,聽到詩班唱詩那麼好聼,不輸給原住民,原住民聲音豪邁,我們則是優雅柔美,讓我內心歸榮耀給上帝。
    感謝貴教會從88水災之後的付出,88水災的災難80%都在原住民身上,今天的經文是尼希米2章18節:「我給他講,我的上帝的手怎樣幫助我,及王對我講 什麼話。他講:「咱起來起建造!」因此他們奮勇做好的工。縱然碰到困難,城牆終究完成。重建城牆是為了一個好的上帝的城市。一開始四週城邦反對,壓力從四 方湧至,尼希米一點都不懼怕,對百姓說:”耶路撒冷荒廢了,你們起來吧,努力建造”,這件事讓我想起88水災對原住民傷害,除了天災更令我難過的是人禍, 中央政府在3天內草率通「原住民重建條例」,裡面都是強制性遷移政策,因此過了2年,一直無法重建,造成原民四處流離失所,重建經費迄今只用了10%不 到。天災我們無能為力,人禍總該杜絕吧 ! 面對這二年來,原鄉的教會與族人努力重建,對抗人禍,如同尼希米不畏懼四週城邦反對,一手握著武器,一手建造城牆,終於完成上帝的城邦。
    現在台灣經濟有些好轉,但原鄉農業卻被中國農產品打敗,人民生活不好。總會在2010的主題是”落實多元族群,創造共榮國度”,我身上配的是達吾族的配 飾,我是泰雅族人,今年2011的主題是”促進多元共榮,落實上帝公義”。促進多元共榮,落實上帝公義,讓教會成為原住民的希望,也讓教會成為台灣國家未 來的希望,未來在各地方,山上、外島、海邊創造共榮國度。
    長老教會在原鄉有80年歷史,近年來原鄉教會經濟受了很大壓力,有些牧者所得是分期的,甚至一半打零工,一半牧會,維持教會存在。我相信教會是不分族群, 每個族群都是教會肢體的一部份,感謝今年2011年總會的主題”促進多元共榮,落實上帝公義”,許多平地教會認養原鄉教會,如台南新興教會協助魯凱族在台 南設立魯凱族教會,東門教會也是。
    今天不論是原鄉重建,台灣國家重建,我們要緊緊記著,建造者固然榮耀,但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的動力來源,靈魂與精神的支柱,每位建造者都是上帝的器皿,上帝給我們各種能力參與重建,我們所有的恩典都來自上帝,讓我們一起來感謝 !!

2011/05/01 家庭做伙來、宣教旺旺來 講員:陳志聰傳道

張貼者:2012年9月7日 晚上8:35未知的使用者

題 目:家庭做伙來、宣教旺旺來
講 員:陳志聰傳道、講稿整理: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撒母耳記上2章12~17節;提摩太後書1章3~7節

宣教的爭辯:重質?重量?
    我們常在談論「宣教」這個主題,強調傳福音是非常重要的事,只要是基督徒都需要傳揚耶穌基督救世的福音,因為這是耶穌基督給每一個基督徒的重要使命。在這 幾年來,有基督徒開始在思考「宣教」要怎樣看出效果。就發展出從「數量」(會友數、受洗人數),或從「品質」(教育系統的成果、會友品格、對聖經的了解有 多少)兩種觀點。當然,從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教會宣教的「品質」與「數量」是不衝突的,而是相輔相承的。教會對聖經、神學的了解若是較多,比較能帶出宣 教的使命,在世上作見證。當然數量上也可以看見增長。教會一但開始增長,就會開始因為增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去思考聖經、神學與生活的關係,想要更多認識 上帝,與主親近。會友人數多的教會,也比較有能力舉辦大型的宣教活動。也因為人多的關係,對於信仰的裝備上比較會大家揪團一起參加,品質上也跟著提高。
    所以,我們知道宣教是「品質」與「數量」都需要考量到。這並不是先後順序的問題,也不是哪個比較重要的問題。而是「甚麼是宣教的原則?」與「從哪裡開 始?」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品質」與「數量」兼顧的「宣教原則」,也需要知道這樣的原則要「從哪裡開始」執行才會產生效果。
好竹出壞筍?
    今天的舊約經文中,撒上2:12-17講到上帝的祭司以利有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大概類似於今日牧師、傳道的小孩。聖經說這兩個兒子都不認識上帝 (是指沒有真正的認識,或看輕上帝),所以在聖殿裡外做了許多上帝看了不喜悅的事。也許大家常在禮拜中、禱告會、團契時間有聽過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是以律 法為中心,甚至是比我們現在的教育還要嚴格。猶太教育很強調「背誦律法」,他們有一句俗語說:「背101遍比背100遍更好」,就是在說背誦律法的重要。 因為箴言10:17說:「謹守訓誨的,乃在生命的道上;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不過,我們卻看見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行了許多看輕上帝的事情。他們任 意取走獻給上帝的重要祭物,按照利未記7:25所記載:「無論何人吃了獻給耶和華當火祭牲畜的脂油,那人必從民中剪除。」這是嚴重觸犯律法的行為。他們又 在會幕前行姦淫之事。當年老的以利聽見他的兒子們所犯的惡行,就去勸他們不要犯罪了。可是他們不聽父親的勸告。所以後來上帝對以利說:「因此,耶和華以色 列的神說:『我曾說,你和你父家必永遠行在我面前;現在我卻說,決不容你們這樣行。因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 2:30」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問題是出現在「子女的管教」。
「教導」不是「教倒」
    有一個德國的的心理醫師名為麥可˙溫特霍夫。他開了一家專門為兒童、青少年治療的心理醫學診所,幫助家長們解決孩子們的問題。這位醫師將這些問題整理歸 納,出了一本名叫「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的教育書籍。他點出了目前的教育困境,以及許多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他認為給予過度的同理心與自由,反而會 使孩子成為過度自我中心的人。例如說因為父母親過度保護孩子,將小孩的問題包括不寫作業、不聽話都歸咎於教育體系,或是老師不會教。導致孩子認為不管如 何,反正有父母處理,都是別人有錯的心態產生。還有,有些父母將小孩當作大人看待,給他們許多自由可以決定事情。使這些孩子從小產生錯覺,認為自己做甚麼 都可以,無論自己做對做錯都是自己的自由,卻忽略考慮他人的權益,不會替別人著想。這位醫師認為讓孩子自己決定不等於他會獨立自主、開明的教育不等於要放 棄父母的權威性、要孩子聽話不等於孩子不會去思考、以及不要當孩子的朋友,而是要用心當他們的父母來教導他們。他認為要照著孩子的心理發展來教育他們,使 孩子成為孩子,讓他們有正常的童年,不要讓孩子成為小大人。要使他們成為負責任、會思考、會顧慮到別人的人。
宣教的起點:家庭
    為什麼我們要在青年主日談家庭教育呢?因為現在的青年可能會成為明日的父母,現在的父母影響未來的青年。家庭是教會裡最小的團契單位,一個基督化的家庭就 是要成為一個屬靈的團契。「宣教」的觀念就必須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做起。家庭教育會影響到整個教會的宣教方向、宣教動力(熱忱)與宣教品質。我們從一個比較 負面的例子,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的不好的作為。我們無法從聖經中看出以利如何教養他的兒子們,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小孩子的性格養成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 關係。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祭司以利可能沒有放很多心力在他的兒子們身上,或是教育方法錯誤,導致悲劇的產生。兩個兒子在同一天被非利士人殺死,整個家族 受到上帝的責罰。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兩個兒子的惡行傳到了百姓那裡,可能還影響到整個祭司家族的名聲。他們不只影響到整個敬拜的品質,還影響到其他人的信 仰,做出不好的模範。甚至還影響到整個家族、整個民族的未來。因此,當教會要做宣教規劃時,一定要將家庭納入考慮,甚至要鼓勵大家從家庭做起,教養孩子們 有好的信仰、好的品格。
    我曾聽見有人說過:「當父母的,第一個傳福音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小孩。」基督徒家庭的信仰傳承,除了向外傳福音給未信者聽以外,還需要對內傳福音,也就是 自己的小孩。在韓國教會有所謂的「爸爸學校」與「媽媽學校」,教導家長如何以基督信仰來教導小孩,教導小孩認識甚麼是福音,甚麼是基督徒。過去我們長老教 會總會曾推動過「建立家庭祭壇」的活動,鼓勵大家在自己的家裡舉行「家庭式的禮拜」,透過簡單的詩歌、讀經、分享、彼此代禱,享受在家庭裡的屬靈團契。在 最近,有許多教會開始在推行QT運動,希望教會可以建立起好的靈修習慣。這個QT運動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家庭QT,就是全家一起來以詩歌、讀經、分享、代 禱來經歷上帝奇妙的作為,有的家庭會稱這樣與上帝親密的時間叫做「甜蜜時刻」。通常,有舉行「家庭祭壇」或「家庭QT」的家庭成員,在教會整體的宣教活動 上有許多幫助。在個人的道德行為上,也會比較容易遵行聖經的教導去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在於與主的話語親近的時間變多,以及在家裡彼此分享、代 禱的品質漸漸地提升。
宣教原則一:要以身作則,成為上帝話語的見證
    在今天提後1:3-7的經文裡,保羅因著提摩太有滿心的喜樂,也為此來感謝上帝。保羅為什麼要為了一個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年歲又比自己輕的人有滿心的喜 樂呢?在第3節保羅說:「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上帝…」他說明了自己的信仰,是從祖先所傳承下來。聖經上關於保羅的家庭描寫的不 多,我們很難得知保羅實際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怎樣。但是我們可以從保羅確信自己的信仰是從祖先所傳下來的這點來看,保羅認為他與他的祖先一樣,以清潔的良心 事奉上帝。這裡所講到的祖先,並不是猶太人所說的亞伯拉罕、雅各那一輩猶太人的祖先。而是與保羅自己有血緣關係、親密關係的祖先,可能是祖父母一輩的。在 保羅從小聽見、看見這些人的信仰表現,受這些人的影響,以致於他現在可以有清潔的良心來事奉上帝。所以宣教的第一個原則,是「要以身作則,成為上帝話語的 見證」。我們不但要閱讀上帝的話語,還要使上帝的話語充滿在我們的身上,使我們成為上帝話語的見證。我們看到提摩太也是如此。保羅稱讚提摩太說:「想到你 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當保羅傳福音路司得,也就是提摩太的故鄉時,提摩太的母親與外祖母也 在那時信主。直到保羅再次到路司得時,已經過了大約四年的時間。徒16:1-2記載說:「保羅來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裡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 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卻是希利尼人(希臘化猶太人,也可能是指希臘人,兩者都歸類為外邦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稱讚他。」我們看見提摩太並不 是生長在一個猶太教的家庭,也不是基督教的家庭。卻因為他的母親與外祖母的信仰,使提摩太成為一個人人稱讚的基督徒,保羅宣教旅程的好同工。當我們成為上 帝話語的見證,自然就會有人看見、聽見、效法我們的信仰與行為。並且成為我們宣教的幫助。
宣教原則二:無論何時都要禱告
    保羅又說:「…祈禱的時候,不住的想念你,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的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提後1:3-4)當保羅因為主做見證被關時,有許多人 離棄他(提後4:16)。但我們從提後1:4來看,提摩太似乎在保羅被關的這段時間,一直關心著保羅,甚至為他難過到流淚。這樣的行為感動了保羅,溫暖保 羅的心,使保羅想見到提摩太,就好像想見到久久未見的家人一樣,常常為提摩太禱告。因此,宣教的第二個原則就是「無論何時都要禱告」。保羅在提前2:1教 導提摩太,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禱、感謝。這裡所講的是為「每一個人」禱告。我們都知道,傳福音時要為對方禱告,求主打開他的心,幫助他認識耶穌。我們 也知道傳福音時要為自己禱告,求聖靈充滿自己,求上帝的話語幫助自己,有合宜的話語和行為去為主做工,將福音傳給人。但是我們常常忘記即使當我們在做宣教 工作時,也要為同工禱告,為自己的家人禱告。因為同工是在戰場與我們一起為主爭戰的,當同工受傷時、跌倒時都需要我們的幫助與禱告。我們也要先為同工禱 告,求主幫助他能夠抵擋一切的迫害。不會使任何的破口在我們的宣教團隊中產生。除了同工,也要為我們的家人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們的家人,免受一切的災害, 能夠以信心與行動來支持我們的宣教事工。過去我常聽見許多人,因為家庭因素無法參與教會的宣教事工。許些人領受了上帝的呼召,卻因為家庭因素無法回應上帝 的呼召。這些事情的發生都令人感到可惜。因此,我們要學習迫切為家人禱告。求上帝的恩典與呼召,不只實現在我們身上,也實現在我們的家人身上。使我們的家 人可以理解我們所做的事工,並且給我們支持與幫助。
宣教原則三:以火熱的心,發揮自己的恩賜
    接著,保羅在提後1:6中說:「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上帝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再挑旺起來。」這裡所說的,是每個基督徒身上都有上帝所賜夠用的恩 賜,包括宣教的恩賜。當我們受洗後,這樣的恩賜便一直隨著我們。但是有時候在教會久了,難免會對一些事工感到厭煩,覺得很累不想再做下去。或許提摩太也有 類似的問題,因此保羅提醒他要「重新點火」,再次找回自己對宣教的熱情。所以我們要學習以火熱的心,將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發揮在我們的宣教事工裡。因 此,宣教的第三的原則,是「以火熱的心,發揮自己的恩賜。」同樣的故事,沒有熱情的人說這故事會令人感覺無聊。很有熱情的人說,卻令人感到有趣。不過,火 熱的服事不是心中一把火的到處亂燒,打著「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名號把自己燒壞,也燒傷了別人。我們是要「焚而不毀」,不要「焚了就毀」。保羅勉勵提摩 太,也勉勵我們火熱的服事,也要有「剛強、仁愛、謹守的心」。就是說當宣教事工遇見困難時,要有剛強、持續不斷的堅持。在與人相處時要以仁愛彼此款待,要 為對方設想。在遇見試探、引誘時要學會自我控制,謹守自己的心,小心不要離開主的道路。以「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來火熱的服事,才能達到宣教的效果。
    親愛的兄弟姊妹,當我們領受耶穌基督的愛時,我們也要以行動去回應這樣的愛,並且將這愛傳出去。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從家庭開始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愛。要以身 作則,成為上帝話語的見證、學習無論何時都要禱告、並且以火熱的心,發揮自己的恩賜。盼望我們的家庭可以做伙來努力,使文山教會的宣教可以旺旺來。

2011/12/25 聖誕好消息 講員:陳志聰傳道

張貼者:2011年12月31日 凌晨12:43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3 更新 ]

題 目:聖誕好消息
講 員: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以賽亞書7章14節;路加福音2章25~40節
 
 
    聖誕節是一個全世界都在慶祝的節日,無論是不是基督徒,無論這一天有沒有放假,都會想要慶祝。送禮物、參加聖誕節活動、戴聖誕帽、裝飾聖誕樹,已經成為全民運動。所以大家對於聖誕節都有著一種期待,期待在聖誕節這天能有好事發生,可以收到禮物,或是參加聖誕活動、跟朋友出去玩等等。在聖誕節還沒出現之前,猶大國的先知以賽亞,也有著一個期待,期待他的國家可以得到拯救,脫離敵國的威脅。這不只他一個人的期待,也是整個國家的期待。這樣的期待一直到兩千年前得到應驗:上帝親自差派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生在世界上,因為祂的名字被稱做「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要與我們同在」的意思。耶穌基督來不只是要拯救以色列人,而是要拯救所有的人。
    當耶穌基督降生在世間,祂的父母約瑟與馬利亞就按照猶太人的規定,為耶穌來獻祭。記載在舊約利未記12章中,當男孩子出生第八天要為他行割禮,當母親滿四十天的潔淨日子時,要為母親獻燔祭與贖罪祭。另外,還要為自己頭生的孩子獻祭,紀念出埃及時上帝拯救所有猶太人長子脫離死亡的事蹟,也求上帝賞賜平安給這個孩子。通常獻燔祭需要獻上一歲大的羊羔,若是這個家庭沒有足夠的能力獻上羊羔時,可以用一對斑鳩,或用兩隻雛鴿獻祭。從路加福音的記載來看,耶穌他家當時的經濟可能不太好,無法負擔母親與小孩的獻祭費用,所以採用舊約律法中窮人家的獻祭方式。
    雖然約瑟與馬利亞曾經領受天使的信息,知道他們的小孩耶穌是屬上帝的,帶著上帝的祝福降臨在這世界。不過他們一樣要面對現實環境中的挑戰。若是按猶太人結婚的傳統,馬利亞可能只有十多歲,約瑟最多也二十出頭。他們在這麼年輕就要扛起家庭重擔,還要養育一個小孩,實在是辛苦。可能他們還會有點懷疑這小孩子真的會帶來上帝的救恩嗎?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經濟環境越來越差,一向最富有的歐美國家,也開始有年輕人失業、面對國家經濟危機等問題。當一個家庭面對各種的經濟壓力,要負擔各樣的費用,薪水只夠兩個人花用的時候,突然間有了小孩,想到未來所要負擔的各樣費用,好消息也可能成為了壞消息。
    不過,當約瑟和馬利亞帶著耶穌要去聖殿獻祭時,卻遇見了兩個為他們帶來好消息的人。一個是西面,另一個是女先知亞拿。在路加福音裏稱讚西面說:「這人又公義又虔誠,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一個人在社會上有好的行為,才會被人稱為公義。也就是說西面這個人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有好行為、好品格的人。在舊約傳統裡,一個人要遵守律法,按時禱告、獻祭才能為稱為虔誠的人。通常這樣的人,有任何事需要有人公正的判斷時,都會來找他處理。也可能因為他有好的信仰與行為,請他在會堂中擔任一些職務,類似我們現在的長老、執事。聖經上又說西面:「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原來西面跟先知以賽亞一樣,希望上帝可以派一個救主來拯救自己的國家,安慰這個國家。所以,當西面得到聖靈的啟示,知道自己在死之前可以看見這位上帝所差來的救主,因著聖靈的感動就到聖殿來看。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西面是抱著一種非常歡喜的心情來到聖殿,但是約瑟與馬利亞可能舊憂喜參半。西面一看到他們,就將小嬰孩耶穌抱了過來。一般人是不會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給陌生人抱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西面應該是當時的名人。當西面一抱著耶穌,就開口讚美上帝,說耶穌是上帝的救恩,啟示外邦人的光。耶穌的父母當然會驚呀,因為西面所講的,就是天使所說的好消息。他們一定心裡想著:「這個人怎會知道這件事?」
    另一方面,在聖殿服事上帝的女先知亞拿,聖經中特別強調她是亞設支派法內力的女兒。在聖經中有特別強調這個人的家族,表示這個女先知是屬於一個有名的家族。亞拿結婚七年就成了寡婦,她沒有改嫁,也沒有因為討生活去做上帝不喜悅的事情:與人睡覺換得溫飽。聖經中對她的描寫是日夜事奉上帝,禁食禱告,不離開聖殿。但是當亞拿知道了耶穌降生的事情,她就四處跟那些盼望著得救的人說。我們可以想像,當約瑟與馬利亞可能正在為未來憂愁時,遇見了這兩位報好消息的人,心裡不知道有多麼高興。西面與亞拿所帶給他們的,是上帝給與約瑟與馬利亞的保證。因為西面與亞拿都是公認的好人,是敬虔的人,他們所講的話也印證了天使所說的話。因此他們知道,這個孩子代表著上帝的救恩已經來到。上帝不會使他們生活困苦,上帝會幫助他們渡過人生中每一個難關。
    對我們而言甚麼是得救呢?我們在社會中每天遇見許多的挑戰,有許多的壓力壓著我們死死的。對大多數人來講經濟是一種壓力,因為在台灣生活甚麼東西都會花到錢。每一個人還要扛著八十萬的國家負債,如果有小孩的家庭還有教育費、補習費要操煩、孩子生病還有醫藥費。如果孩子長大找不到工作,還要繼續養他直到找到工作,這些都需要錢。也許還有家庭問題要處理,家庭成員間彼此不合,一有意見不合就打架。也許工作問題要處理,擔心會不會放一年的無薪假,成為有工作但是沒有薪水可以生活的人。甚至連有錢人生活都有著很多壓力。
    前一陣子好消息頻道寄了一張聖誕節的DVD給我們家。節目中訪問了一個歌星孫耀威,他說過去因為快速成名,帶給他許多的壓力,曾經一年出七張專輯,後來又接了很多戲,搞到自己每天都要靠喝酒才有辦法睡覺。當時他有名又有錢,但是過的不快樂,做了很多他不願意去做的事。雖然他小時候有跟同學去過教會,但是從來就沒有很認真在這個信仰上。直到有一天他喝酒喝到早上起來沒辦法去排戲時,就自己禱告說:「上帝如果祢的真的就救救我吧!」結果突然感覺到有光照著他,他的精神就好起來。之後他並沒有馬上去教會,繼續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直到有一次他接到朋友電話,他的朋友正在上一個現場的機智問答節目,剛好問到聖經題目,就打給孫耀威。他一接到心裡就想:「我哪裡知道這個東西呀?」結果他一看床頭,在他十二歲時同學送他的聖經就在櫃子上。他隨手一翻就翻到了題目所問的聖經章節,解決了他朋友的問題。對他朋友而言,孫耀威真正是個好消息。之後,孫耀威開始主動去接觸教會,認識了馬正遠牧師,也接受洗禮。洗禮之後,改變了他所有的壞習慣,讓他的生活越變越好。他之後非常認真地讀聖經,在香港開了一個有兩百人參加的查經班,又在台灣開了一個約三十人的小組。以前他遇到朋友就想找去喝酒,現在他遇到朋友就傳福音。對他來說,耶穌基督是改變他人生的好消息。
    耶穌基督的降生,代表著上帝主動來尋找我們、拯救我們。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壓力,甚至是痛苦,這些東西都沒有人知道。但是上帝知道,祂要來拯救我們。約翰福音3:16中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才會差派耶穌基督來拯救我們。救我們脫離負面的思考,還有想要傷害自己與別人的衝動。又使基督徒領受聖靈,使我們學習聆聽聖靈的聲音,讓聖靈親自帶領我們渡過人生的大風大浪。又賞賜我們寶貴的聖經,使我們了解甚麼是上帝善良純全美好的旨意。
    好消息是從一個小嬰孩開始,卻不斷發生在我們生活中間。
    如果你還不認識耶穌基督,可以找教會裡的牧師、傳道,或是問帶你來的朋友來了解這個信仰,領受可以改變你生命的好消息。如果你在教會很久,但是還沒有受洗或是堅信禮。若是心裡有疑問的,可以找牧師、傳道或長老談談,請他們跟你一起禱告,來尋找上帝對你的旨意,來改變自己的生命。親愛的兄弟姊妹,讓我們一起在聖誕節,以平安喜樂的心來領受,耶穌基督為我們帶來改變生命的好消息。

2011/12/18 無與倫比的愛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1年12月31日 凌晨12:33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3 更新 ]

題 目:無與倫比的愛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聖經節:約翰一書4章7~10節;以賽亞書43章1~4節
 

    聖經以弗所書第三章18、19節說”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且”這愛是超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也就是說上帝的慈愛是何等的浩大,遠超乎我們所能想像的。
上帝的愛是不變的愛
    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節,上帝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從創世紀以來,歷世歷代直到如今,上帝的愛仍向世人顯明長久不變。人的愛則不同,人的愛有時是有條件的,因為你愛我所以我愛你;因為骨肉之親所以愛你;因為可愛漂亮所以愛你,….等。世人的愛常是易變的,有時因時間,環境等特殊情況而改變。長久而永遠不變的實在少有。然而上帝的愛並非如此,他的慈愛永不改變。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背叛與不信,上帝仍愛他們,領他們進入迦南地;士師時代,以色列人三番五次的偏離上帝去行惡,上帝仍一再的興起士師拯救他們。正如以賽亞書54章8節所說”我的怒氣漲溢,頃刻之間向你掩面,卻要以永遠的慈愛憐恤你,這是耶和華你的救贖主說的”。以賽亞書54章10節也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永不離開你”。
上帝的愛是行動的愛
    約翰一書3章18節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加州洛杉磯人Larry Walters經常在週末坐在院子草坪的休閒椅上,享用花生醬三明治,喝可樂,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我在此已經住了30年,附近的鄰居並不是很熟識,真想飛在空中跟他們打個招呼”。於是他買了幾十個氣象氣球,灌入氦氣,將之固定在座椅上,並準備了一枝BB槍,以防萬一升太高可射破氣球,好維持在約30公尺的高度。在友人的協助下,他和椅子升空了,沒想到高到3000多公尺,雖曾射破氣球,但造成不平衡,所以不敢再打,結果飄到機場附近上空。有一架飛機的駕駛報告塔台,說發現在機場南方上空約三千公尺,有張椅子掛在氣球下,上面坐了一個人。於是所有班機停飛,派直昇機將他救下來。當然大批的記者,警察,民眾湧入現場。他被問到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害怕嗎?”他回答說”這是什麼問題,如果是你,你不怕嗎”?第二個問題是”你會再試一次嗎”?他大聲的說”NO”! 第三個問題是”你為什麼想升空”? 他回答”Well, you can’t just sit there”(你不能只是坐在那裡)。這句話成了第二天報紙頭版的標題。只坐在椅子上想升空,是不可能成事的,你必須採取行動。上帝的愛也是採取行動的,他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進入應許之地,他應許的約永不忘記,他必然成全,當世人活在罪惡黑暗,無可指望時,上帝差他的獨生子降世拯救世人。
上帝的愛是捨命的愛
    馬可福音10章45節說到”耶穌降世,為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也就是耶穌基督為拯救世人,情願捨命,如同祭物一般,好贖回罪人。主的這種捨命,使我們知道祂的愛。

2011/12/11 第一舉薦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1年12月16日 晚上11:43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3 更新 ]

題 目:第一舉薦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聖經節:羅馬書16章1~2節;士師記4章1~9節
 

    宋國有一個農夫正在耕田,無意中挖到一塊寶玉,他就捧著這塊玉要獻給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卻不收。農夫說:「大爺,這是寶物啊!您就收下吧!」子罕回說:「對你來說是寶物,對我而言,不收才是寶。」宋國的長老們就評論說:「並不是子罕看不起寶物,而是他心中對寶物的認定不同於一般人。」
    拿白銀與美食給幼兒挑選,小孩必會捨白銀而取食物;以和氏壁和白銀讓沒見過世面的鄉下人選擇,必定會棄和氏壁而取白銀;以和氏壁和至理真道讓尊貴的賢者選擇,賢者必捨美玉而就真道。
    11月20日我們剛選出新任的長執,想必大家一定經過深思熟慮,慎重選出我們認為是愛主、熱心服事且值得信賴的人;下個月14日的選舉我們也當謹慎的投票,好好的思考什麼人才是真正理想的總統或立委,那個政黨值得信賴,希望這次的選舉能讓台灣這個國家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保羅在羅馬書16章的開頭就向羅馬的信徒舉薦非比,在第16章裡提到很多的人名,何以非比是第一個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帶信者非比:
    除了本處經文之外,我們無法得知有關非比的任何事,僅能藉著經文推測可能的情況:羅馬書16章3~16節我們看到很多人名,這些人都是在羅馬書的,保羅向他們請安致意;21~24節所提的人是在哥林多,他們和保羅一起向羅馬的信徒問安。非比則不列在他們當中,而是單獨列在16章的最前面,這使聖經學者推測她極可能就是受保羅之託帶信的人。古代沒有現在的郵局也沒有電話、Email、網路等方面的通信工具,一切只能靠寫信然後託專人送達。
    從經文中我們知道非比這名字是外邦人;她是一個女人;是堅革哩教會的「差用」;她信主後幫助許多人,也幫助了保羅。在當時,一個女人出外長途旅行是極少有且不安全,可能她應該有隨從的人才是,以此推測非比可能是富有的生意人,如同在使徒行傳16章所記,在腓立比的呂底亞,賣紫色布的女生意人。
    由上述的這些推測,我們看到在當時社會,一位卑微的女人,認識耶穌基督之後,卻能熱心服事,幫助人,受託付教會裡的職務,更被保羅信任,傳達這封這麼重要的羅馬書。當我們看到這些時,我們也應好好思考,我們信主後是否熱誠愛主,服事主?是否忠於上帝所託付福音的使命?是否樂於助人?
    中文聖經(和合本及現代中譯本)都譯非比是「執事」,台語則譯為「差用」,英文的翻譯也是不一致,希臘文這字是"diakonon"可以是「執事」或「差用」,照此經文看來,並沒有清楚的說是何種職位。按初代教會社會背景(特別是外邦人),女性似乎不宜從事教導性或具權柄的管轄性的職務(提前二:11-12、林前14:34)。然而在上帝的國度並非如此,早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就稱米利暗為女先知(出15:20);士師記四章上帝也興起女士師底波拉;耶穌降生事跡也說到有女先知亞拿(路加二:36);耶穌的傳道生涯也有一群婦女協助(路加8:2-3),初代教會的擴展,婦女的參與服事,實在功不可沒。
    現代社會更為進步,女性已經可以擔任最高的職位,不只文明民主發展成熟的國家如此,就連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及亞洲的印度和泰國都曾選出女總理,台灣也有可能出現女總統。在教會中雖然有的教派仍然不封立女長老或女牧師,但長老教會在很早之前就封立了女牧師,在教會的職位或服事上,更沒有性別的差異,女性當然可以積極的參與主日學、詩班、團契輔導、社區服務……等各種不同的事工,期待大家都能學習非比的服事,一起來傳揚上帝國的福音。

2011/12/04 被接納的喜悅 講員:陳志聰傳道

張貼者:2011年12月9日 晚上11:08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4 更新 ]

題 目:被接納的喜悅
講 員: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以賽亞11章1~10節;羅馬書15章4~13節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教會年的待降節期。在基督教傳統裡,這個節期除了等待聖誕節的到來以外,還有靈修、自我反省、思考基督降生的意義在。所以今天就以待降節期的靈修經文來作分享。
先知的信息
    今天的舊約經文以賽亞書11:1-10裡講到猶太人對彌賽亞降臨的盼望,彌賽亞的意思受膏者,要來施行拯救的君王。先知以賽亞是主前700多年前南國猶大的一位先知,在戰亂要開始時被上帝呼召成為先知。當時,北國以色列已經滅亡了,南國猶大面對著來自亞述帝國的威脅,甚至敵人的軍隊已經來到聖城外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以賽亞並沒有用英勇的話語鼓勵人民作戰,也沒有以慷慨激昂的言詞來壯膽。敵人都已經來到家門口了,應該要有像「英雄本色」、「魔戒」那種大戰之前演講的橋段才對呀,然後來個「絕地大反攻」來打敗敵人,怎麼以賽亞這個先知都沒有這樣做呢?不然像先知撒母耳一樣,打戰前帶領人民獻祭,在上帝的面前禱告也好,怎麼以賽亞都沒有去做這些事呢?我相信當時一定有很多人覺得這個先知沒有用,對整個國家人民都沒有幫助。因為以賽亞在第11章之前所講的信息幾乎都是要人民、君王悔改,不然就是唱衰整個國家,說國家會滅亡、上帝要刑罰全國的信息。不然就是宣講把刀子打成犁頭這種不符合現實的和平信息。人家都要打到家門口了,我們還把作戰用刀子打成犁頭幹嘛?難道要種田給敵人看嗎?
得罪上帝的百姓
    這是因為上帝很清楚地啟示以賽亞,說猶大全國上下都得罪了上帝,因此上帝要使用亞述帝國來攻擊猶大國。我們很難明白上帝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來教訓祂的百姓,但是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當時百姓的心情。想想看,如果今天對岸要攻打台灣,教會中突然有人發預言說這是因為台灣人得罪上帝,所以上帝要用對岸來攻擊台灣,使台灣人悔改。大概我們都很難接受這種言論。不過上帝雖然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責罰祂的百姓,但是上帝不會就這樣一直發怒下去。在以賽亞12:1中說:「到那日,你必說:耶和華啊,我要稱謝你!因為你雖然向我發怒,你的怒氣卻已轉消;你又安慰了我。」上帝的公義與慈愛是永遠的,但是上帝不會永遠對人發怒。這是因為上帝希望人可以悔改,接受上帝的慈愛與公義,並且去行上帝所喜悅的事,使人可以脫離罪的綑綁,得到真正的自由與恩典。因此,上帝讓先知以賽亞看見拯救的盼望。預言被擄的百姓要重新回到上帝為他們預備的地方。不只如此,上帝會親自差派一位君王來拯救他的百姓。這一位君王,就是我們聖誕節所慶祝的主角: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的拯救
    耶穌基督不只要拯救以色列,還要拯救全世界,幫助我們可以有機會認識上帝,親近上帝,行上帝所喜悅的事。基督教的發展是從中東地區的耶路撒冷開始,然後傳福音到當時的羅馬帝國全地,再慢慢地傳到歐洲地區。大概從16世紀歐洲開始對海外的宣教,就傳到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等地。後來因為發現新大陸與澳洲,有將基督教傳到美洲與澳洲、紐西蘭等地區。到今日,聖誕節成為世界性的節日。雖然因為教派的不同,所以慶祝的方式,甚至是慶祝聖誕節的日期也會有所不同。大部分基督教會是在12月25日慶祝。東正教會是在1月7日慶祝。也有人認為耶穌出生的日期應該比1月還後面。雖然大家都對聖誕節的日期的認知不同,但是世界各個教會都知道要以聖誕節來慶祝救主耶穌基督的降生,因為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是拯救全人類的好消息。就如同以賽亞書11:10中講的「…外邦人必尋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榮耀。」因此,不只猶太人領受了福音,我們與世界眾教會的基督徒也領受了這福音,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是因為上帝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兒女。
上帝接納我們
    從聖經來看,上帝所創造的人類不斷地惹上帝生氣,行上帝所認為惡的事。欺騙、相鬥、傷害他人、爭權奪利、破壞環境、拜假神明等等,這些都是上帝不要人類去做的事,因為人類是上帝按著祂自己的形像所創造的,每個人都有上帝的形像在裡面。人類一旦做了這些惡事,就會互相傷害,傷害到彼此身上的上帝形像。因為人本身所帶有的罪性,使得人無法拯救自己。人類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便利,發明了電器。但是使用這些電器如電燈、電鍋、電腦等等,需要消耗很多的電能,所以人類發明的核能發電。但是核能發電所帶來的汙染,人類卻沒辦法解決,只能將之埋起來。人類也常常為了許多的資源、利益以非常不好的方式來爭戰。所以上帝派耶穌基督來幫助我們,教我們要彼此相愛。以賽亞書說,耶穌基督有上帝的靈與祂同在,又有行公義、信實與正確判斷的能力。給貧窮、謙卑的人有受公平審判的機會,給惡人得到應有的報應。雖然上帝是公義的,不容允任何人行邪惡的事,但是上帝接受人的軟弱,使人可以透過耶穌基督的救恩,有得救的機會。但是得救之後,我們應該要做甚麼呢?
從聖經得到被接納與接納他人的力量
    所以,保羅在羅馬書15:4教導我們,要從聖經中得到忍耐與安慰的力量,有了忍耐與安慰的力量,就會在我們的內在產生盼望。為什麼基督徒要讀聖經呢?在我們中間有基甸會的成員,他們常常到學校門口或是有舉辦活動的地方發聖經。我常常在想,如果是為了使人來教會,應該要發一些令人感興趣的贈品呀!發了聖經真的會有人去看嗎?上次我受邀請去參加基甸會的活動,有一個20幾歲姓賴的年輕人上台做見證。他是生長在不信主的家庭,也沒過團契生活,也不知道聖經中在說些甚麼。父母親感情不怎麼好,家庭教育是比較傳統壓抑式的教育。他常常感覺不到支持與鼓勵,甚至因此得到了憂鬱症。有一次他到學校去有人就發給他一本聖經,他一看是中英對照版,就心想說:我正想要把英文學好,這麼巧就有人發給我一本書可以看。他之後就拿回去看,沒想到就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感動。他覺得自己有時候好像聖經裡面那些需要醫治的人,認為耶穌這個人又有趣又有愛心。然後他就產生了對基督教的興趣,開始加入教會。他分享著聖經改變他的觀念,使他從對事物的悲觀轉為樂觀。他有感受到上帝的帶領,在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幫助他。因著那本聖經,他的病好了。因著那本聖經,他帶領他的家人信主了。因著那本聖經,他的父親跟他媽媽道歉,他媽媽認為這是神蹟,也信主了。因著那本聖經,他走上了宣教的道路,也遇見了上帝為他預備的妻子。
    一個基督徒因為讀了聖經,使他有能力去面對世界的挑戰,在痛苦的環境中也能忍受,甚至得到安慰。又得到聖靈的幫助,使自己在面對任何的環境,依然有著對上帝、甚至是對生命的盼望。為什麼聖經有這樣的力量呢?因為聖經是上帝的話。透過認識聖經,我們可以知道上帝愛我們。因此,無論我們怎樣的不好,或者是不完美。常覺得自己不聰明、不漂亮或是經常做錯事,上帝都接納我們成為祂的兒女。並且賞賜聖靈來幫助我們,使我們可以一同來敬拜上帝,認識上帝的話語。後來這位弟兄在網路上創辦了街頭福音運動,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與鼓勵。因著這群人的見證,使許多人認識到耶穌基督使人得救的福音。這位弟兄從一個不接納自己,甚至不被身邊的人接納的環境中,因著上帝的話,他得到改變。他被上帝接納,他也開始去接納別人、幫助別人。
社會中多元族群的問題
    既然我們得到了聖經中上帝所賞賜寶貴的話語,我們也應該學習聖經的話語,要「彼此接納」。在保羅時代的羅馬教會,早在保羅過去之前就已經建立教會。歷史上我們無法得知是誰傳福音過去,但是從聖經研究與歷史研究中可以知道,羅馬教會是一個有許多不同族群在一起聚會的教會。難免都會有一些磨擦或是誤解。我還記得在台神參加小組課程時,有一個老師就堅持全程都以台語授課。他堅持了一堂課之後就不再堅持了。為什麼呢?因為班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人、香港人、有原住民(不只一族),這些人加起來超過了四分之一。因此只能用共同的語言來學習,無法用單一族群的母語授課。在跟這些不同族群的人上課,也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有些外國同學認為有話就要直說,做對做錯要講清楚,比較不會顧其他人的面子。有些台灣華人的同學面對是非對錯,說話比較含蓄,比較不直來直往,講話使用的技巧比較多。有些原住民同學認為事情不需要講的那麼嚴重,大家歡歡喜喜就好,就一笑置之。因此這些不同族群的人常會因為生活習慣、文化不同就起了爭執。
    羅馬教會也遇見類似的問題:猶太人與其他族群的爭執。長期以來,猶太人都認為自己的上帝的百姓,其他的族群理所當然要聽老大哥的話,也因此造成族群間的緊張關係。保羅見到這樣的問題,就以猶太人最熟的以賽亞書來勉勵羅馬教會。他認為人不分族群,在上帝的眼中都是有罪的人。的確,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打戰、互相殘殺。號稱最有人文氣息的歐洲,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他們開始的。中國更不用說,中國的歷史幾乎都在打戰。連世界公認最愛好和平的不丹、尼泊爾也有過侵略他國的戰爭。似乎,沒有一個民族是上帝眼中的義人。但是上帝卻接納這些民族,透過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成為祂的兒女。所以基督徒就應該要學習這樣的愛,來彼此相愛。
學習接納彼此的功課
    這就好像兒女學習父母的樣式,父母親做了甚麼,兒女看見了就學習起來。最近一個研究報告顯示,父母親如果是愛讀書的知識份子,子女很高的機率也會成為愛讀書的人。我們基督徒是上帝的兒女,也應當學習天父的樣式,接納比此在各方面的不同。聖經教導我們,過團契生活時要將焦點放在「一心一口」地榮耀父上帝。也就是說基督徒的心裡要合一,行為也要合一,才能榮耀父上帝。在這個強調多元不同的社會中,要怎樣做到合一呢?懇求聖靈給我們彼此忍耐與安慰的心。忍耐,所講的是堅持到底的忍耐,是學習基督不求自己喜悅的態度。有時人是因為過度強調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到其他人的利益。因此,保羅在這裡所講忍耐,是忍住自己想要為自己求得好處,以他人的利益為優先。安慰,是指在適當的時候,因著聖經的教導主動地關懷別人,並且給與最大的幫助。這是因為上帝的話語也給與我們時時刻刻的安慰。我們既然領受這樣的恩典,也應該對人付出這樣的恩典,才符合上帝兒女的身份,也因此我們才可以信心來享受上帝所給我們的盼望。在上帝百姓的團契中,一起以歡喜的心情來享受彼此相愛的宴席。從中得到充滿喜樂與平安的福氣。

2011/11/27西羅亞詩班見證 講員:吳溪南弟兄

張貼者:2011年12月8日 下午6:37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4 更新 ]

題 目:西羅亞詩班見證
講 員:吳溪南弟兄 
聖經節:詩篇146篇1節
 
 
    「雖然沒有被賜予看到世界的自由,但是我們透過歌聲走出黑暗,找到另一扇靈魂之窗」。
    台北雙連長老教會支持成立的西羅亞盲人合唱團,成立迄今16年,20位成員多數以按摩為業,每年主動到監獄、醫院演唱近60場,他們眼盲心不盲,前些時候前往雲林監獄與雲林第二監獄為收容人獻唱時,勉勵收容人以寬廣的心規劃美好的未來,做國家社會有用之人。
溫暖歌聲感動收容人
    西羅亞合唱團在牧師林上村的引薦下,首度前往雲林第二監獄與雲林監獄為收容人獻唱演奏。雲二監獄典獄長洪宗煌聽完全場表演有感而發表示,團員表演由志工帶領上台就位,不過眼盲的伴奏盧惠慈從指間敲出清澈琴音與胡儷燕高亢的獨唱,一開場就震撼全場,從樂音中感受到他們堅毅的生命力,讓現場與收看即時轉播的千餘位收容人都感動不已。
    雙連長老教會長老郭俊雄說,教會裡一群從事按摩工作的視障夥伴,在教會鼓勵下成立合唱團,更克服行動上的困難走出教會,到各監獄、醫院、戒毒所或各級學校演唱,透過歌聲勇敢走出黑暗,唱出生命之光。
業餘歌手樂於付出
    合唱團員們晚間從事按摩工作,犧牲部分白天睡眠時間練習,教會更進行曲譜點字翻譯,供團員觸摸讀譜,團員與教會都付出相當多的努力,才造就分享的歌唱能力,團員們目前都能背唱100首以上曲目。
    擔任男高音的西羅亞合唱團團長吳溪南及團員們說,雖然那份「看到世界」的自由沒有被賜予,但合唱團成員從練習與演出分享中找到另一扇靈魂之窗。
    吳溪南弟兄勉勵收容人不要因為一時的人身不自由就喪志,應該要有比團員們更積極樂觀的態度,規劃、開創璀璨的未來。

2011/11/20 清掃我們的家 講員:陳志聰傳道

張貼者:2011年11月25日 晚上10:21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4 更新 ]

題 目:清掃我們的家
講 員:陳志聰傳道 講稿整理: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利未記14章43~57節;哥林多前書6章17~20節
 
語音檔下載   
 
    我還記得在我二十歲的那年暑假,有一天心血來潮地想要改裝自己的房間。但是看見房間裡面有幾處壁癌,就想說既然要改裝,不如就先來處理滲水及壁癌的問題,之後再來刷油漆。自己就上網查了一些資料,了解壁癌是如何產生,以及要怎樣處理壁癌問題。當然,我無法像專業的師傅一樣可以抓漏,做牆壁內外的施工。所以就從簡單的清除壁癌,以及塗補土與防水膠開始,然後再上乳膠漆。大概斷斷續續地處理了兩個禮拜,就將房間改裝成藍白色的地中海風格的房間。不過,改裝後兩年卻又開始發現壁癌。原因是牆壁內與外牆的裂縫沒有處理,導致壁癌再次產生,好像今天舊約聖經裡所講的類似發霉的狀況。
    在今天的舊約經文利未記14章裡,1-32節處理的重點是當人得了大麻瘋病後,該如何處理。有趣的是,在33-57節中,卻是處理房屋發霉(房屋的大麻瘋病)的問題。當我看見這段經文時心想:原來上帝也懂得修理房子。當上帝教摩西、亞倫要如何處理發霉的房子時,上帝提出了幾個重點。第一,房子是否有發霉,要請祭司做決定,屋主不可自己處理。第二,當祭司認定房子發霉需要拆毀時,除了拆掉發霉的地方,將這些建材倒在城外不潔之處外,在房子發霉時所有進去過、睡過、吃過飯的人,都要潔淨自己,洗所穿過的衣服。第三,當祭司處理完,認定這個房子是潔淨後,要為這個房子贖罪,儀式與為得潔淨的人贖罪類似。或許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房子需要贖罪呢?難道房子也得罪上帝嗎?
    在利未記11:44中上帝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這說明因為上帝是聖潔的,祂所揀選的百姓也要過聖潔的生活,這也包括生活環境的聖潔。聖潔的意思,是特別揀選出來的,沒有沾染到汙穢的。若是因為房子發霉,導致人生病,使人沾染上不聖潔的汙穢,就會使這個人成為不聖潔的人。這樣看來,似乎這個房子的罪很大,因為它使上帝的百姓不聖潔。但是若從希伯來原文來看,房子是「被大麻瘋病擊打」的,這樣說來房子應該也是受害者才是。那麼,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就是「大麻瘋病是怎樣來擊打房子呢?」是建材不好嗎?還是生活環境太潮濕了呢?以色列人習慣以木頭和石頭來建造房屋,有些房屋甚至從二千年前到現在還不會壞。上帝所賞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區,是屬於較乾燥的氣候,並不像台灣潮溼。那麼,大麻瘋病是怎樣來擊打房子、使房子發霉呢?答案在於人對待房子的方式。
    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認為,人會因為「懶惰」與「無知」來得罪上帝。「懶惰」是指對上帝的事情懶惰,「無知」則是指對上帝的知識無知。若是將這兩項拿來應用在這段經文裡,懶惰應該就是指人沒有經常打掃房子,無知則是指人沒有正確打掃清潔的知識。人若沒有常常整理自己的居住環境,沒有好好地注意、清掃房子,就會使大麻瘋病來擊打房子,結果使自己生病。因此,上帝透過處理房屋發霉的條例教導人,人除了自己要乾乾淨淨之外,自己所居住的環境也要乾淨。這樣才不會使大麻瘋擊打房子,使人因此沾染到不潔淨的東西來得罪上帝。這樣看來,似乎罪不在於房子,而是在於人的作為。那麼,為什麼要幫房子贖罪呢?這是因為當房子潔淨了,就應該要重新獻給上帝,使房子成為聖潔又可居住的環境。就如同人潔淨了,就重新成為上帝的百姓一樣,歸上帝作聖。不只是居住環境而已,上帝的百姓連穿著打扮、所使用的器具都需要聖潔。不要因為覺得新奇,就買一些有性器官圖像、毒品、性暗示、暴力、髒話標語的衣服或器具。以免使自己不自覺的得罪上帝,使自己的心靈受到影響,使其他人跌倒。
    禮拜堂的清潔也是如此,我常看見有人隨意將東西亂放,或是將所垃圾、用過的衛生紙、吃剩下的紙盒及紙杯亂丟在桌上。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習慣。我常跟松年團契聚會時,如果有吃點心或午餐,他們一定會將垃圾處理好,維持桌面的清潔。這是因為他們想到整間禮拜堂,無論是會議室會是團契聚會的地方,都是屬於上帝的,也知道之後還會有人需要使用。
    人的居住環境要成為聖潔,所穿的所用的要成為聖潔,人本身也應當要成為聖潔。聖潔除了外在身體的清潔外,內在的心靈也需要清潔,這才是「全然的聖潔」。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14:17說到:「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而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也寫道:「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林前6:17)這事說明當基督徒領受聖靈時,就與主聯合成為一體。內在的靈不再是自己的,而是屬於上帝的。這個聖靈不只是在我們每個基督徒裡面,也運行在我們的中間。因此,當上帝的靈,也就是聖經中所講的「真理的聖靈」居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我們的身體自然就成為「上帝的家」。我們會有親近上帝與了解真理的能力。若是人將自己的身體當成「行姦淫」的器具,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來行,就會得罪上帝。
    聖經中對「行姦淫」的解釋有兩種。第一種是我們所知道那種「放縱肉體情慾」,上帝所不喜悅的性行為。第二種則是在講「拜偶像」的事。第一種我們很容易理解是屬於行姦淫的部份,因為聖經中有許多明顯的教導。第二種「拜偶像」的行為也屬於行姦淫可能就有人覺得奇怪了。事實上,在上帝的觀念裡面,拜偶像就是與這些假神結合一體。無論是以哪種形式在拜假神都屬於行姦淫。此外,放縱肉體情慾的性行為是不認識上帝的人所會有的行為。若是基督徒隨著世上流行的「性解放」來行,就與那些不認識上帝的人一樣。那麼,就會回到上帝認為有罪的狀態,失去義人的身份。
    這樣來看人就與房子一樣,外面與裡面都需要常常地打掃。外在的清潔很簡單,只要我們按時洗澡,常常整理自己的裝扮就可以完成。因為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地方。但是人的內心是屬於看不見的地方,那我們要如何知道要怎樣打掃我們的內心呢?成為基督徒之後,最大的挑戰是要面對從世界來的與從魔鬼來的試探。這些試探都會引誘我們去行上帝所不喜悅的事情。在路加福音4:1-15節中,耶穌親自為我們成為很好的模範。當耶穌受洗後,就被引導道曠野去接受魔鬼的試探。耶穌是要人知道,即使當一個人重生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並且領受聖靈,依然還是有可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試探。在新聞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撿到珠寶、巨額的鈔票,會拿去還。但是有些人則不會,就自己私自獨吞起來。基督徒與其他人一樣,同樣都可能會面對要不要收賄絡、性的試探、毒品、考試是否要作弊、一些不好的交易行為、權力的引誘等等。這些試探都會使我們身體裡面上帝的殿受到汙染。因此,耶穌親自教我們三句話,使我們面對這些試探時,知道要如何來掃除它們。
    第一句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一切的話。(路4:4)這是說基督徒活著,所倚靠的不只是金錢、食物、科技的用品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我們都需要靠著這些東西生活,但是這些東西不能夠主宰、甚至控制我們的生命。因為我們生命的主宰乃是上帝。所以,當我們缺乏食物、金錢、科技用品時,我們不會因為被這些東西綑綁而去做壞事。上帝會使用祂的話語使我們得勝,甚至供給我們所缺乏的。我們也需要主動常常去親近上帝的話語,使我們有抵擋試探的力量。因此個人的靈修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句話: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路4:8)是在宣告我們的生命除了上帝,沒有別的主宰。在台灣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好的事而煩惱,這時可能有朋友會問我們要不要去算命、要不要去作風水、拜財神爺等等,或要我們去看雜誌上星座、塔羅牌的建議。這些行為都屬於拜假神,是上帝不要我們去做的。當我們有單單事奉上帝的意識在頭腦裡時,我們就會學會去拒絕這些引誘。這句話還有要將時間分別為聖,與大家一起敬拜上帝的意思在。因此,信仰團體主日的敬拜與團契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句話: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路4:12)這句話是要提醒我們,基督徒不可以濫用上帝的名做不合上帝心意的事。也不可以隨自己一些不好的慾望跟上帝求甚麼好處。更不可以因為自己罪得赦免,就凡事想說犯罪一兩次也沒關係,反正上帝都會原諒。因為這些都是試探上帝的行為,是上帝所不喜悅的事。也不可以動不動就拿上帝來開玩笑,這也是基督徒所不能有的行為。
    親愛的兄姊,我們不但要將我們的生活環境清掃乾淨,以這樣來獻給上帝成為聖潔。我們也需要將我們的心靈清掃乾淨,奉獻給上帝成為聖潔。我們要學習將上帝所賞賜給我們這三句寶貴的話語,記在我們的頭腦裡,刻在我們的心裡,行在我們生活裡。常常禱告求上帝的話語和聖靈成為我們的幫助,使我們在軟弱的時刻,仍然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心,全然仰望上帝。因為我們都是耶穌基督,已十字架上的寶血,重價買贖來的。我們也應當以自己的生命來榮耀上帝。

2011/11/13 成作相與有份的郎 講員:何愛真同學

張貼者:2011年11月18日 晚上9:30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4 更新 ]

題 目:成作相與有份的郎
講 員:何愛真同學 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聖經節:馬太福音22章1~14節
 

    相信在座的兄姐都曾收過帖子、受人邀請參與親人、朋友的生日或結婚筵席的經驗,比較年長的長輩說不定也曾經自己做過主人,嫁女兒、娶媳婦時我們會邀請至親、好友,一起來參加婚宴的筵席。當我們做主人時,就必須斟酌思考,究竟要邀請多少客人?所欲邀請的對象有那些?若是所邀請的客人,三催四請仍然不願意來參加,你會如何處理?會有何種感受?今天我要用「天國的筵席」這段經文與眾兄姐共同來學習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成作相與有份的郎」。
    馬太福音廿二章1~14節這段經文是大家都熟悉的,馬太福音書所記載的這段經文是耶穌與宗教領袖(祭司頭及百姓的長老)對話的一部份,當耶穌在說這個比喻之前,已向這些宗教領袖講過兩個比喻。耶穌繼續用比喻對這些祭司及百姓的長老說:「有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於是,王再一次差遣奴僕,對所欲邀請的客人說:『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受邀請的人有什麼樣的反應?聖經如此記載:「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馬太22:5-6)王所邀請的客人,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王在大怒之下就調派軍兵,剿滅這些殺人凶手,燒燬他們的城。於是再一次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席上就坐滿了客。
    或許大家早就聽過這個比喻,也知道婚姻的筵席就如同是在上帝國歡喜快樂的生活著。在比喻裡那個王就是上帝,滿有慈悲、憐憫又有豐盛慈愛的天父;王的兒子就是指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奴僕是指先知及現在受呼召,傳揚福音的傳教者。今天的焦點是受到國王邀請的客人,在邀請的過程當中,我們看見什麼樣的人?透過這些人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提醒與學習?
    第一種人就是馬太福音22章第3節所說的「不肯來」的人。若是照經文所述,這場婚宴的主人是一個王,正為他的兒子(亦是一個國家的王子)擺設婚姻的筵席,按照常理,受邀請參加喜宴的人,在王的心目中,應該有一個非常重要、特別的身分或者是地位,能夠被王邀請的客人一定覺得十分有面子,然而,我們看到這些客人竟然「不肯來」,這個決定等於是讓國王與王子「顏面無光」。漠視國王的邀請,藐視王的命令,他們不是「不能來」,而是「不願意來」。
    當我聖經讀到這時,有一種很深的感受,因為,我曾經也是那個「不肯、不願意」的那個人,當上帝呼召我走向獻身之路時,有一段時間我選擇逃閃上帝,我驚惶、害怕,也不願意順服,因為我知道,若走上獻身的路,以後便無法賺得足夠的金錢、也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好好享受我的人生;假若獻身,以後每一個禮拜六、日,就必須參與教會許許多多的服事,服事上帝、服事教會的兄姐,哇!如此一來,我的人生豈不就完蛋了……!那時,我的心常常有「享受肉體」以及「順服上帝」這兩種聲音在交戰,但是,最後我感謝上帝的恩典,幫助我一步一步學習,帶領我經歷順服的功課,讓我透過服事、工作、生活,漸漸除去內心對「受呼召」的驚惶,祂也引導我進入台灣神學院受裝備及造就,若不是上帝的恩典,今天我也不能站在這與眾兄姐一起敬拜。
    第二種人是「無關緊要」的人,或許我們會想,當一個王邀請人來赴婚宴,為何會有如此「無關緊要」的客人?他們竟然不理會王的好意、王的邀請。這種人用什麼樣的藉口推辭呢?第5節如此記載:「一個到自己田裏去;一個做買賣去。」這兩種人,一種是已經有自己的產業,所以要把財產小心地顧好;另外一種人則是尚未得到資產,所以得花多一點時間努力打拼,他們真正可惜的是沒有時間來關心自己靈魂的需要。這種現象在教會也常常看到,有時出現在青少年、有時出現在中年人或者是年長的長輩,若是用青少年來做比喻,就是:教會的輔導或者是傳道、牧師邀請我們的年輕人、學生來參加團契的聚會,我們的學生可能會如此說:「啊!我禮拜六、禮拜日都要補習,沒有時間也沒有辦法來聚會啦!等到我考上好的學校時,我一定回來參加團契的聚會…。」或許作父母的也會幫忙自己的孩子講話:「唉呦~傳道啊(牧師啊)現在我的孩子真的不方便啦,現在補習比較重要…。」真是如此嗎?
    十月的第五個禮拜是我服事的教會的福音主日,通常只要是遇到第五個禮拜,教會宣道組的同工就會邀請一些福音歌手、基督徒的演員或者是在生命中經歷過神的基督徒,在主日禮拜中分享他們的生命見證。上個月教會的福音主日,站在台上做生命見證的人是你們絕對料想不到的,是兩位19歲尚在就讀大學的女同學,他們自小就開始參加教會主日學、青少年團契以及學生團契的聚會,他們分享:當他們唸高中準備考大學時,必須補習,所以常常沒有辦法參加團契聚會,這是他們之前的生命光景。當牧師看到這個狀況時,便開始積極著手關心高中、大學生的事工,牧師不只是用心計畫,並設計整個裝備的訓練課程,而且開始進行門徒訓練,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做第二期「屬靈家長」的訓練課程,在寒暑假我們帶領孩子們參加特會(天國文化、台灣跑兒),自己的教會也舉辦生活營,今年暑假更帶領這些年輕人參加「訪韓聖會」,期盼這些學生的信仰與生命能夠更新、改變。經過將近兩年多的時間,他們的生命經歷到上帝,透過這些教導,服事的態度也得到極大的改變,當他們在主日的講台見證的時候,許多兄姐受到激勵,也有許多人流出感動的眼淚。原本對信仰「無關緊要」的人,因為與主相遇,他們的生命得到大改變。
    第三種人是:「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這是王特別的恩典,若是照馬太福音作者的觀念,上帝的拯救、救恩是特別為了猶太人,所以,第一次受邀請的人,是比喻猶太人,當他們不肯來以後,王就差他的奴僕到大街上,凡所遇見的,不論善惡,都邀請他們來赴婚姻的筵席,這些奴僕遇到人,不管是好的、是壞的,通通招呼過來。因為上帝實在不願有人沈淪,祂要我們能夠反悔、得救,所以不論好人、壞人都有機會認識耶穌,讓生命得著拯救,上帝就是如此疼愛世人,祂也不是挑選人來宴請,乃是凡所遇見的。我們就是在路上被奴僕(教會的牧者)所遇見的,也是上帝所要拯救的人選,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尊貴、或者是在社會有好的名聲,上帝不看重這些,只因為我們是那個讓上帝的奴僕所遇見的人。
    上帝救恩的筵席早就為我們預備好了,上帝要對你說:「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各位親愛的兄姐,上帝已經將最頂級、豐富的宴席準備就緒,我們也已經收到主耶穌親手所寫的「VIP邀請卡」,在我們一生當中,有許多的人、事、物,失去一次機會就沒有第二次了,所以,大家是不是都已經準備好了?把最漂亮的衣服拿出來穿上,趕快來赴上帝的筵席,盼望大家都能共同有份於上帝的恩典。

2011/11/06 賜平安的上帝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1年11月11日 晚上11:01未知的使用者   [ 未知的使用者 已於 2012年9月7日 晚上8:24 更新 ]

題 目:賜平安的上帝
講 員:陳勝三牧師 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5章33節;詩篇103篇1~5節
 
語音檔下載
 
    今年五月在黃石公園時,有一段有趣的經驗,我們竟然與一對加拿大夫婦道別五次。事情是這樣的,當我們遊完”大堤頓公園”,飽灠美麗雪景後,進入真正的黃石公園,路旁有一個大堤頓牌樓,由於雪積得很深,只露出部份標示,因此停下來照相留念,剛好有一對加拿大夫婦也在照相,因此互相幫忙,之後互相道別離開,我們接著到”老實噴泉”,觀賞噴泉的大自然奇景,之後散場時又遇見這對加拿大夫婦,當天晚上我們看到一間漂亮旅舍,於是更改住宿地方,在這附近找了一間小旅舍住,當天晚上下雪,早上起床一片雪白的大地,打理完,要繼績行程,在停車場又碰見那對夫婦,這真是太巧合了,竟然相遇這麼多次,出了停車場想要先加油再走,加油時竟然又碰到相同的夫婦,真是有緣,出了加油站,在路上碰到野年有,一群野牛約莫數十隻,有大有小,很可愛也奇特,就停下來照相留,又遇見同一對夫婦。
    像這樣的人生經驗並不多見,但要好的朋友依依不捨,倒是很正常,英國大文豪沙士比亞的劇作”羅蜜歐與茱麗葉”中說”再見是甜蜜又難忘懷悲哀”,“我要一直說晚安,晚安…直到天亮”。
    我們看到羅馬書的結尾似乎也有這種現象,通常保羅在他的書信,都以祝禱作結束,但在羅馬書卻出現了好幾次,十一章的結束是榮耀頌,就像一般的祝禱語一樣,可是12-16章,保羅似乎有幾次結語,15:13,15:33-16,20:16-27,這些常提到”平安的上帝”,其實保羅書信的開頭請安都說到”願恩惠平安從上帝來” ”我們的父,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平安”,都以祝禱作結束。
    世界人類歷史文明充滿大大小小的爭戰,殺戮,世界各國都一樣,早期希臘城邦之間之爭戰,終使早期文明興盛的希臘隱洛,中世紀的大小戰役蹂躪整個歐洲,1648年結束的”三十年戰爭”,德語人口大約七佰萬人喪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約有二千萬人死亡,二十一年後的二次大戰更是悽慘,約有六千萬人死亡,財產損失更是無從估算,這幾十年來雖有世界性大戰,但各地的,不管是政治,經濟,人種,宗教等等的大小爭執仍是不間斷的發生,幾時才有真正的平安和平 ? 似乎永無寧日。
    何以致此?”罪”,“罪”使人與神疏離,罪使人偏行巳路,罪使人放縱私慾, 惡人必不得平安。
   (以賽亞48:22,57;21) 偏離神,向罪靠攏必不得平安,如創世紀第四章的該隱(13章8:13)殺了自己的兄弟,成為唯一的子孫,仍然得不到真平安。
    以賽亞26:3聖經說”賜平安的上帝”,羅16:33,腓4:9,帖前5:23,帖前5:23,帖後3:16,希伯來13:20也就是說”平安是由上帝而來”,可惜人常以擁有作為平安的依靠,如(路加12:16:21)無知的財主以財富加增就得平安,耶穌比喻卻說他是無知的人,真平安來自人與神和好,如以弗所書二:14-18所說人與神真正的和睦,而要達到這種關係則是靠耶穌基督的寶血成就的,當人與真神和好,人的內心才有平安,與上帝和好,投靠上帝,他就成為我們的拯救、保障,我們即可安然無懼,詩27:1、3, 46:1:3”可安然躺下睡覺”“安然居住” (詩4:8)當人與神建立和好關係,人與人之間也就有和睦相處,恩慈相待接納關係,人常忽略了與神之間平安,只以自己的方法追求平安, 其實耶穌才能賜真正的平安,(約翰14:27),人在基督理才有真平安。(約翰16:33)

1-10 of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