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合於受召的恩 講 員:陳志聰傳道、講稿整理:李若語姊妹 聖經節:詩篇89篇30~37節;以弗所書2章8~10節 語音檔下載 我曾經聽過一位牧師說到基督教信仰傳承的困境,他說:「一代聖,二代興,三代霧霧未明,四代你叫我沒閒,五代偶像歸厝間。」聽到時感覺很有趣,但也覺得悲哀。因為這不只是信仰傳承的困境,同時也是信仰教育的困境。當我們從農業時代進入到工業時代,又從工業時代進入商業時代。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忙碌,導致無法有空閒的時間去思考上帝的話語。若是沒有去思考上帝的話語,又怎能期望我們可以有好的信仰,去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呢?有時候真的是只有將一切交託給上帝,其他的都沒辦法去管,也不想去多做思考。所以心裡存著盼望的心,希望小孩可以在教會裡,有好的學習,能夠真的認識上帝。 詩篇89篇的作者以探,他是一位利未人,也是大衛王朝時期管理歌唱與樂器的人,是一位在聖殿裡服事的音樂家。以現代的角度來看,他是一位聖歌隊的隊加指揮的角色。當他看見了大衛王朝末期,那種受到強敵的壓迫,王國的分裂。心裡感覺到深深的痛悔與悲哀。一方面他渴望上帝可以實現祂與大衛的約定,就是撒母耳記下七章8-16節所講,上帝要應許大衛的後裔會永遠堅固做王。不過,上帝有一個條件,在撒母耳記下七章14節時特別強調:「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沒想到這樣的事竟然發生,所以以探在詩篇89篇裡以憂傷的心講到:「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不照我的典章行,背棄我的律例,不遵守我的誡命,我就要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用鞭責罰他們的罪孽。」然後在39節裡又論到:「你厭惡了與僕人所立的約,將他的冠冕踐踏於地。」在以探的眼裡,這些悲慘的結果,是因為大衛的子孫不遵守上帝的話去行,導致惹上帝生氣。 一般來講,父母親將小孩送到教會裡受洗禮,接受信仰教育。是盼望他們的小孩可以有好的信仰,能夠謙卑地與主同行。盼望上帝的恩典可以豐豐富富地賞賜給他們的孩子。卻忽略到小孩也是生活在這個社會裡,孩子與同學或朋友相處的時間,遠比在教會接受信仰教育來的多。電視媒體、電玩遊戲充斥在孩子們的周圍,內容所傳達的不好影響也很多。這使得有些教會裡的青少年,在教會時是乖寶寶一個,出去卻成為了小流氓。當然,這並不是每個教會內的青少年都是如此。但是當父母因為小孩子做壞事,到學校或是警察局去領他們的小孩時,往往會有一種想法:「奇怪,我們的小孩怎麼會變成這樣?他不是已經受洗禮接受上帝的恩典嗎?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行為產生?」當上帝與大衛立約時,同時也告訴大衛,要以上帝的律法,教導他的後代子孫,使他們行出上帝的旨意。這樣來看,大衛所應該做的,是將對上帝的信仰好好地教育他的下一代。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家庭祭壇的開始。但是我們都知道,事實上大衛並沒有正確用信仰來教育他的子孫,因此造成了日後王國分裂,甚至被外族侵略的原因。所以「一代聖,二代興,三代霧霧未明,四代你叫我沒閒,五代偶像歸厝間。」這種情形就充滿在之後南北兩國的歷史中。然後在一些歐洲、美國的基督教家庭裡,甚至是一些台灣基督教家庭也有類似的情形。 或許有人會想:「難道上帝就眼睜睜地看著這些事情發生嗎?上帝不是會幫助祂的百姓嗎?」事實上,上帝不會背棄祂所立的約,也不會改變祂口裡所出的話語。因為上帝是信實的,因此祂會用祂的方式管教祂的百姓,使祂的百姓重新回到祂的面前。在舊約時代,有許多的先知被興起,為了要使上帝百姓心回轉向上帝所為他們預備的道路。在新約時代,上帝親自賜下他的獨生子。為了要使人知道,上帝要主動地來尋找人,使人與上帝重新和好,並且獲得新的生命,以及新的盼望。在以弗所書 2:8裡保羅論到:「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這裡的意思是人之所以可以得救,是因為上帝白白所賞賜給人的恩典,就是人可以憑藉著信心來信靠上帝領受這恩典,也是上帝所賞賜的。而不是說人只要以信心來與上帝交換得救的恩典。就如同一個小孩子不小心跌倒了,就哭紅了眼望著父母,希望父母親可以抱他起來。然後父母親就將他抱了起來,安慰他。小孩子對父母親的盼望,不是父母親抱他起來的原因。而是因為父母親的「愛」抱他起來。這種「愛」是不需要用信心交換的,這是一種上帝單方面主動付出的「愛」。 可能有人會開始覺得說:「上帝好像有前後矛盾喔。不是說恩典是沒有條件的嗎?那人為什麼還要遵行祂的旨意,才能得到這個恩典?」這需要解釋一下。有些基督徒對上帝兩大的誤解,第一種誤解,就是認為用許多的好行為可以得到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愛。(例如奉獻越多,得到的福氣越多。服事接越多,上帝的愛越多。若是沒有許多的服事與奉獻,會導致上帝不愛自己)第二種誤解,就是認為自己得到上帝的恩典後,就不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因為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給人的。(例如受洗之後,就將自己一切都交給上帝處理,如債務、失業、子女教育、信仰的問題、家庭關係等,自己就完全沒有責任,只要禱告請上帝來收尾就好了)因此,保羅做了些解釋,希望基督徒可以真正活在基督裡,活出新的生命。那要怎麼做呢? 第一,要知道基督徒得救不是倚靠自己的好行為,這完全是出於上帝白白的恩典。但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恩典,使我們成為上帝手中美好的作品。這個美好的作品,被造的目的是為了行上帝所看為好的事。就好像人類所創造的工具,是為了要使人過著美好的生活。(車子、飛機、飛行旅館、綠色能源城市)上帝揀選我們成為祂守中美好的作品,是因為祂預備我們去做各樣美好的事。 第二,要明白上帝所揀選呼召的人,所行的事就應該符合這樣得救的恩典。「合於所召的恩」的意思,是把上帝的恩典,與人的行為擺在天秤的兩端。兩者應該要平衡。當上帝的恩典比人的行為重時,這表示人辜負於上帝的恩典,所以人沒有資格去領受這樣的恩典。當人的行為比上帝的恩典重時,則表示人藐視上帝的恩典,看重自己的行為高於上帝的恩典。就好比當一個人拿到醫生執照後,他就必須要有符合醫生資格的醫術,要有好的醫德。 第三,找出自己的「呼召」可以幫助自己知道如何去行上帝看為好的事。「呼召」同時也有著「我應該要做的事」的意思,所以改革宗傳統把呼召解釋成「天職」。因此,基督徒除了有上帝兒女的身份,還有著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呼召」,也就是「天職」。 第四,用耶穌的榜樣,來持守聖靈裡的合一,這才是基督徒的生活態度。在以弗所書 4:2-3這裡,所表達的是基督徒應該要有的美德,同時也是耶穌基督活在世間時的榜樣。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這些都是耶穌在世間時的模樣,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 11:29)耶穌在受鞭打時、辱罵時所表現出來的忍耐,以及祂復活時接納彼得三次不認主的行為,所表達出來的愛。這些美德不僅是耶穌基督的榜樣,而且是聖靈在基督徒身上結出果子的證明。在加拉太書 5:22-23論到:「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也就是說,當聖靈與我們同在時,這些基督徒的美德會出現在我們身上,使我們有基督的樣式。 第五,要走在正確的信仰上,神學上要有足夠的裝備與認識。在上週六我曾經與青年團契分享到,過去我最害怕的一件事,是帶著一群有熱情的青少年去出福音隊。每個人都充滿著熱情跟我說:「志聰哥,我們一起去傳福音給這裡的人聽!」結果當我問他們福音是甚麼時,居然沒有人答出來,每個都安靜不出聲。這說明了正確的神學觀對教會有多重要。因此保羅在以弗所書 4:4-6節是在解釋基督徒應該要有的神學觀。在這裡保羅所強調的合一,是要在有正確的神學基礎上。有的學者說這可能是跟以弗所這個地區的異教崇拜有關,保羅怕以弗所教會,會把基督信仰與異教文化混淆。有的學者則強調,這可能是因為以弗所教會裡有分黨結派的情形,所以導致保羅一再強調合一的重要。無論是哪一種原因,我們都知道教會需要有正確的神學知識,才能確定走在正確的信仰道路上。所以保羅強調:「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這是在說明教會就是基督的肢體,教會連結於同一個聖靈。因此真正的教會是因著耶穌基督,連結於同一個聖靈,而成為一個共同的教會。這也是我們在使徒信經裡所說的「我信聖而公之教會」。因此,教會就不再是因為地方、族群、禮拜堂的不同而分成許多不同的教會。教會是因為一群有相同信仰的人,因為耶穌基督十架的恩典,以及聖靈的同在,而成為一個聖而公之教會。這樣一來,教會是超越族群、超越地方,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信仰團體,共同有著復活的盼望。 接著保羅又講到:「一主,一信,一洗,」他所講的不只是基督徒的信仰告白,更是基督徒的信仰旅程。一主,是從認識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知道耶穌在十架上的救恩,為要使全人類歸向上帝。一信,是當人了解到指有一位救主後,開始進入這個共同的信仰,認識到上帝的真理,是使人因著信得被稱為義。一洗,是強調人認識真理,慢慢地深化信仰時,體驗到因著洗禮進入父、子、聖靈裡的喜悅,成為我們得救的確據。然後,在成為新造的人之後,可以在生活中體會到上帝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恩典,一直與我們同在。這是需要每天與主親近,訓練出屬靈的觀察能力,才能體會的到。 親愛的兄弟姊妹,基督徒的信仰造就並不是像麥當勞一樣,只要點餐就馬上出來。而是要靠用心,且長期的裝備才能夠培養出一個合於受召的恩的基督徒。讓我們一起開始來關心教會內的教育事工,來提升自己以及子孫的信仰態度與裝備,使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合於受召的恩的基督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