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順服上帝,看見得救的盼望 講 員:陳志聰傳道、講稿整理:陳志聰傳道 聖經節:以賽亞9章6-7節、路加1章26-38、2章8-21節 語音檔下載 感謝主使我們在這值得歡喜的聖誕節期,可以再一次思考主賞賜給我們的恩典。每一年的聖誕節,世界各國幾乎都在慶祝。台灣也是一樣,許多百貨公司開始聖誕節的特賣會,許多地方推出聖誕派對、聖誕套餐。我們也可以在對面的課輔班看到聖誕節的裝飾品。不過,聖誕節不是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嗎?我們在台灣似乎很少在街上看到任何跟耶穌基督有關的聖誕慶祝活動。到底,大家都在慶祝甚麼呢? 我在高中時曾做過一個實驗,或許在座的人也做過。我找五個人在新光摩天樓前面的廣場,一起抬頭望天,指著天空的某一點。然後旁邊開始有人也望著天空,好像在找甚麼東西。最後看天空的人越來越多。我知道我所指的是太陽,但是那些後來在找的人卻不知道,他們只是好奇的望著天空尋找,看看有甚麼新奇的東西。一般人慶祝聖誕節,就跟中秋節要烤肉一樣,沒有甚麼典故,也沒有甚麼意義,只是跟著流行走。我曾經接過一個朋友的電話,問我要送甚麼禮物給女朋友。這位朋友跟我說,在台灣當男朋友很辛苦,常常都要送禮物。女方的生日、西洋情人節、七夕、聖誕節、過年。好像不送又不行,因為很多人都這麼做,怕被比較。但是仔細想,送這麼多次禮的意義不大,只是讓商人開心而已。大多數人會盲從是因為沒有目標。所以別人怎麼做我就跟著做就好了。所以也不會去管所做的是不是真的有意義。跟著流行走也不一定都是不好。比如說環保的概念是現在的流行,我們應該要好好愛護我們的自然環境。但是若要跟著流行走就必須要知道,所做的意義是甚麼。 舊約時代上帝曾經在主前700多年,藉著先知以賽亞,應許要給猶太人一個王,來拯救他們脫離許多苦難。經文說到:「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賽亞九6)但是時間久了,這樣的等待變成盼望,盼望變成一種流行。之後,只要有人要起來反抗羅馬帝國,他就會被人當作是救世主,認為他就是上帝所差遣的君王,是基督。然後就開始有一堆猶太人跟隨他去反抗統治政權。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慘烈的。因為那些人都不是上帝所賞賜給猶太人的君王。 人類的歷史有許多類似的事件發生(希特勒的崛起、明治天皇的神格化),導致許多悲劇的產生。直到上帝差遣天使加百列去見馬利亞,上帝拯救人類的行動才正式展開。 今天我們透過路加福音的作者,來看耶穌基督降生這件事。從經文來看,第一章的主角似乎不是小嬰孩耶穌,而是他的母親馬利亞。當時馬利亞在拿撒勒城裡。事實上拿撒勒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個小農村。馬利亞當時與約瑟訂婚,聖經上特別提到約瑟是「大衛家」的人,因此馬利亞應該與約瑟是不同支族。當時猶太人的習俗,訂婚是在結婚的前一年,在訂婚之後男女雙方才可以約會(出遊、聊天,但是如果在結婚前女方懷孕,按傳統就要用石頭打死),因此他們的約會都是以結婚為前提的,跟我們現代的流行很不一樣。所以當天使來報好消息給馬利亞時,馬利亞感覺非常地不安。原因有兩個:第一,這個天使是男的(陽性名詞),馬利亞可能怕被別人看到(聖經上沒說天使到馬利亞家裡,所以有可能是在街上或其他地方),產生不必要的誤會。第二,天使說上帝已經與馬利亞同在了。馬利亞可能想說:上帝在哪裡,祂要做甚麼?所以當馬利亞心裡驚惶時,天使向她解釋上帝的拯救計畫,並說馬利亞將要懷孕生子,取名為「耶穌」。那麼,馬利亞聽完後的反應是甚麼呢?「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馬利亞心裡所想的,是她和約瑟還沒有同房,怎麼會有小孩呢?這與路加福音第一章18-25節裡撒迦利亞的反應一樣,自己與妻子都已經年老了,怎麼可能會有小孩呢? 曾經有人說過基督教的信仰是建立在許多不可能的事情上。人怎麼可能被大魚吃了還能活著、紅海怎麼可能分開、小孩怎麼可能用石頭打贏穿戰甲的巨人、驢子怎麼可能會講話、老人怎麼可能會生子、人死怎麼可能會復活。所以開始有人用科學論證的方式,證明說這一些都是可能的。另一方面,有人認為說這些只是人編出來故事,為了要達成某些目的,就跟伊索寓言一樣。不過,我不認為聖經裡的一切事件,都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的。我也不認為這些事件都像伊索寓言一樣,是人自己編出來的。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不可能的可能上,也就是對未見之事的盼望。雖然還未看見,但這件事一定會發生!當初宣教士來台灣宣教一段時間,就曾說過要在現在的中山北路買地(不只是這裡,還有其他地方),因為未來這些土地可以蓋教會,幫助教會開拓事工。現在我們來看,這些土地在當時並非是最好的選擇,現在卻成了黃金地段。若是沒有屬靈的眼光與信心,怎麼可能會有人去做這等傻事。 所以當馬利亞認為不可能的時候,天使對她說上帝的應許,就是「一、聖靈要臨到你身上。二、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三、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四、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也就是教導馬利亞「在人所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的真理。這不只是上帝對馬利亞的應許,同時也是上帝以聖經對我們的教導。是要我們明白一件事,就是因為上帝是超越一切可能性的神,祂的旨意沒有不成就的。也因此基督信仰是超越邏輯的信仰,這樣的信仰會影響到人的心,使人心意變化而更新。基督信仰是充滿愛與和平的信仰,可以使敵人成為朋友。這是超出一般的邏輯推理的。所以當人決定要承受上帝的恩典時,同時也要以「信靠」來回應,就是去相信那難以相信的真理,並且以「順服」成為具體的行動。 所以,當馬利亞聽見天使所說的,就回應:「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雖然覺得不可能,她仍然接受上帝的安排。想像一下,這樣的順服須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可能會因為不忠實的罪名被石頭打死,約瑟也可能會解除跟她的婚約。懷孕後,還要帶著肚子裡的孩子到111公里遠的伯利恆報戶口,然後在臭氣沖天的馬槽裡生下耶穌。還要躲避希律王的追殺(太二14),剛生完又要出發到567公里遠的埃及去躲避。要這麼遙遠的路途中,有可能遇到土匪、野獸的襲擊而死亡。不過,因為上帝與他們同在,使他們可以得到安全。另一方面,一群牧羊人在伯利恆的城外顧羊。雖然聖經常論到上帝,說上帝就像牧者一樣,看顧著我們這些羊群。但是在羅馬帝國統治時,牧羊人是一種社會地位非常低的職業。因為他們沒辦法遵守安息日的規定不做工,所以後來被列為罪人的一種,與稅吏一樣,沒辦法上聖殿。所以,在當時猶太人的觀念裡,這些顧羊的人是不蒙上帝恩典的。可是,上帝卻揀選了這一群牧羊人,他們又聽見天使們頌讚上帝的聲音,並且給他們基督降生的記號,要他們去找。牧羊人們順服了上帝的旨意去行,成為歷史上第一批見證救主耶穌基督降生的人。他們若是不順服上帝的旨意,擔心羊會不見,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救主怎麼可能出生在馬槽裡。那她們怎麼能夠看見上帝拯救行動的開始,見證那榮耀的時刻? 順服在現代教會是一個很尷尬的主題。有人會擔心過度強調順服,會導致教會領導者的權柄過大,像梵蒂岡的教宗一樣,所講出來的話沒有人可以反對。從加爾文的神學來看,上帝的啟示必然會符合「愛人,愛上帝」(有神學家提出愛上帝必然也愛上帝所創造的自然環境,就加上愛土地)的信仰原則。愛上帝是因為上帝是創造我們的主宰,祂統管萬有,又將與上帝和好的恩典賞賜給我們,藉著耶穌基督來洗清我們的罪。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可以享受許多自然資源,並且愛主所創造的一切,包含人類。愛人是因為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上帝尊貴的形象,每一個人多少都會呈現出上帝美好的一面。因此人必須要尊重彼此,愛惜彼此的生命。也因此一個愛上帝的人,必定會愛人。一個真正愛人的人,也會愛上帝。 若是教會傳道人或者是教會的領導者,所講符合「愛人,愛上帝」的信仰原則,那教會全體就應該要順服在他的教導。所以當教會領導者領受到上帝的啟示時,無論這樣的啟示是直接的啟示,或是透過聖經來啟示,就應該順服在上帝的要求,向教會說明之後,要求教會要有所行動。但是,這些行動也要符合「愛人,愛上帝」的信仰原則,才不會有走錯路的危險。所以,不止要合於「愛人,愛上帝」的信仰原則,還要貫徹這樣的原則才能算是合上帝心意的順服。所以基督徒的順服不是盲從,也不是為了教會要變越大、趕流行,而是為了「愛人,愛上帝」。 親愛的兄姊,在這個值得我們慶祝的聖誕節期,我們除了以歡喜快樂的心來迎接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之外,也需要去思考領受恩典之後,我們所要付出的行動是甚麼。明年我們要慶祝文山教會宣教120週年,希望我們在慶祝的時候,也能以順服的心來承接我們的宣教使命,以具體行動來實行「愛人,愛上帝」這個最大的誡命。雖然有時可能會遇到困難,要記得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順服上帝,我們就會看見得救的盼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