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9 題目:生命的指望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1年1月1日 凌晨12:52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2年9月7日 晚上8:18 ]
題  目:生命的指望
講  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李諾語姊妹
聖經節:路加福音12章22-34節、詩篇39篇4-7節
語音檔下載
 十二月11日前往台中參加賴洪佶弟兄的告別禮拜。洪佶弟兄自幼資質聰穎,說話得體,具幽默感,人際關係非常良好。他國中畢業後因經濟的考量希望及早就業,而捨棄台中一中,選擇就讀彰化高工。高工畢業時曾與謝加恩牧師同心激勵一同報考神學院,卻為了家庭的緣故放棄了,直接投入職場,從此原本熱心的信仰漸漸疏離,甚至與教會生活脫節。直至一年多前發現癌末,才恍然覺醒想要再重回上帝慈愛的懷抱,但45歲的生命卻在此時劃下句點,其人生歷程實在令人感嘆與惋惜,洪佶弟兄的生命若是走向事主獻身的路,想必是一位很優秀的牧者,遺憾地他選擇世界的路,人生從此大不相同!
    路加福音12章22-34節這段經文是耶穌的重要教訓,祂講這個比喻的目的是因為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 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13-21)耶穌要人明白生命勝於所需用的一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不在於世上短暫且易朽壞的東西,人應追求那永不朽壞,積存在天上的財寶。
一、 全心信靠:
    耶穌又對門徒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你想烏鴉,也不種也不收,又沒有倉又沒有庫, 神尚且養活牠。你們比飛鳥是何等地貴重呢!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做,為甚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你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 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你們不要求吃甚麼,喝甚麼,也不要掛心。」(路12:22-29)空中的飛鳥,既不播種又不耕耘,既無庫房又乏倉廩;路邊的小花,不勞作不紡織,雖然今日花開明天就花謝,但它們仍是朵朵開得鮮豔亮麗。飛鳥、小花天父尚且如此無微不至地看顧供應,何況是祂看為貴重的人。
    上帝必定保守全心信靠祂的人,如以賽亞書26章3節:「堅心倚賴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你。」詩篇56篇3-4節:「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我倚靠 神,我要讚美他的話;我倚靠 神,必不懼怕。血氣之輩能把我怎麼樣呢?」你的指望在乎人、事或物?還是在乎神呢?
    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曠野沒有耕種亦沒有收成,更沒積聚入倉,然而上帝卻供養他們40年之久。不過上帝供應的嗎哪,並不是降在鍋裡或帳棚內,而是在營外,是必須天天在太陽曝曬之前去撿拾的。飛鳥的食物也是每天要去尋找而不是在巢中。照樣,人的所需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要勤奮不懈,並仰賴上帝,祂就必供給。詩篇39篇7節說:「主啊,如今我等甚麼呢?我的指望在乎你!」
二、忠心於神:
    「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12:31-32)財富本身沒有錯,耶穌也不是提倡人一定要貧窮,只是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耶穌不反對需用的一切,而是訓勉人優先順序要弄對,不可只顧追求物質的享受而忽略了上帝,也不可只求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這會造成許多的不公甚至對人身的傷害。這裡的「義」並非指耶穌的拯救讓我們的罪得到赦免,而是指做合宜的事,也就是把我們的心交給上帝掌管,在祂掌權下就是祂的國度,也就是我們的行事為人符合上帝的旨意,由祂來支配,照祂的方式去做,則我們所需用的祂必加給我們。
三十幾年前美國弗羅里達州的聖彼得堡時報,為提升銷售量發起讀者尋寶活動,寶物就是200美元,它埋藏在該鎮的某地方,報紙每天提供一個線索。到了最後一天,報社的發行處聚集了數千人,正等待當日的報紙。
在接下來的30分鐘裡發生了許多不尋常的事-有好些人在汽車殘骸中受傷;很多婦女昏倒在報社前;有四個人陷入及胸的泥巴裡。200元美金的兌換券則在被藏處因群眾瘋狂的搶奪而變成碎片。回顧這整個事件,唯一的贏家就是報社,因讀者立即增多5%。
三、聰明的投資: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那裏。」(路12:33-34)人的所需應追求,但這並非最重要的,因這些都是短暫也是會銹壞的,應追求存到永生且永不朽壞的生命。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秉持這樣的理念,比爾蓋茲希望透過一種新的慈善方式來解決世界上重要的問題,他的作風讓巴菲特捐出個人97%的財富給蓋茲伉儷的基金會。在今年八月有40名超級富豪承諾捐出至少半數個人財產,12月8日又有17位美國億萬富翁表態響應,誓言至少捐出個人財產的1/2供慈善公益之用。
    多年前紐約有一位84歲的拾荒老人,過世後被安葬在貧民公墓。葬禮後幾天,市政府相關人員發現老人在住所的地下倉庫,竟存有50萬元美金,這人叫史密斯,是哈佛的畢業生。我們的生命是否也是如此?當我們賺取更多的錢財時,是分享給窮苦人,回饋於社會?抑或是為自己積聚地上的財富呢?對於金銀錢財的追求,有些人有所節制,但陷入瘋狂、行為失控的人也時有所聞,我們是像拾荒老人一樣,以為緊抱錢財、汲汲營營追逐名利,人生就有盼望,還是像比爾蓋茲、巴菲特這些人把錢財回饋社會,讓人生更美好。
    我們的生命應追求永生的投資,專注在真正的財富-「屬天的寶藏上」,將屬地的財富用來幫助和救濟貧窮的人,不要被地上的財產支配控制我們的心,成為生命中致命的障礙,攔阻你到上帝的面前。期盼大家都能尋求神的國,為自己在天上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