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勿絆倒人
講 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施彥伯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4章13~16節;約書亞7章1~12節
基督徒的行事為人與言行舉止,常成為一般人批評的對象,即使基督徒之間,也常論斷指摘,如:不愛主、不屬靈…等,有些議題更是成為爭辯、批判,甚至是對立的原因。食物的事上在哥林多與羅馬的教會,也成為信徒間的論點,像豬血糕或是拜偶像的祭品可不可吃現在仍是爭論的話題。保羅針對這問題,用了相當多的篇幅(羅馬書14章及哥林多前書8章及10章14-32節)來討論,他認為基督徒雖是自由的,或有信徒是信心堅固的,雖可不在乎食物的問題,正如所謂的「凡事都可行」(哥林多前書10章23節),但仍要考慮信心軟弱之人的良心,免得他們跌倒。馬丁路德在他的「基督徒為自由人」書中,一開始就說:「基督徒是最自由而不受任何人限制的,但基督徒卻是一位最負責的僕人,且是最會為人著想的人。」的確,基督徒不受民間信仰習俗禁忌的限制,是最自由的,但要為其他信心軟弱的人而著想,保羅在羅馬書14章的教導正是如此,不可因自己的信心自由、堅固,而使人跌倒、憂傷。美國名作家Denis
Waitley也說:在舊金山或洛杉磯港口,應立一個「責任人像」,來配合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沒有責任與自制的社會,自由是不會持久的。
一、勿論斷 保羅在14章所談的是吃肉及小心翼翼守特殊節期的事,這在當時是困擾的爭議。現代的基督徒可能較少這方面的論爭,但論斷還是難免,如(1)當某人遭到極大的困難或災病時,有些基督徒就會認定那人想必犯了甚麼過錯,以致受到上帝的懲罰。(2)有些人若沒實行某些行為,如早禱、禁食、說方言等,就會被認為不屬靈。(3)有些人天性比較害羞,很難主動向人傳福音或分享信仰見證,有時就會被批評為沒有生命、不熱心愛主。其實應該要接納和自己不同的方式風格,因為各有各的好。 13節的經文不只是否定的命令,同時也給我們肯定的訓諭。在原文希臘文的用字有兩個「judge」,前一個就是「勿論斷人」,而後一個則是「自我定意」,也就是若要論斷,就從自己開始,如馬太福音7章3-15節所說。 二、凡物本潔淨 14節開頭保羅說:我憑藉主耶穌確知深信,這不是保羅直接引用耶穌的說法,不過保羅深知確信是如此(參馬可福音7章1-23節),耶穌說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汙穢人,19節最後一句說各樣食物都是清潔的。確是如此,因在創世紀1章說到,起初上帝創造萬物,說到所造之物,上帝看著是好的,也就是說,凡物原本是好的,是潔淨的,後來人定規,才分潔淨與不潔淨的。其實在提摩太前書4章4-5節:凡上帝所造的物,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也有類似的說法。 許多事物的好壞,其實端看人怎麼取用,食物適量有益身體,過量則是有害的。就如火,即是可愛的,也是可怕的,使用恰當的話,可使人溫暖,烹煮食物、製造氣氛;若是誤用,則可能屋毀人亡,或使森林變為廢墟。 三、負責任的基督徒 信心堅固的基督徒,雖有自由可享用各樣食物,但保羅勸人不可能成為別人絆跌之物,因你的自由有可能造成信心軟弱弟兄的憂愁(或譯作傷害)。保羅說到我們信心的自由,也要考慮到是否按愛心的道理而行,既然軟弱的弟兄會良心不安而跌倒,我們就應約束自己不做。如提摩太後書1章7節所說,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哥林多前書8章9節也說,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同章12-13節更說:「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負責任的基督徒所應有的作為,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更要重視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0章24節)。 列寧是建立共產蘇聯的偉大領袖,甚至俄國一度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列寧格勒,他最後一次生病時,道出了如下的驚人告白,他說:「我虧欠世人太多了,我鑄成了一個大錯,我的目的本來是要給被壓迫的人民獲得自由的安樂,但我的方法卻造出了一個恐怖集體屠殺的惡果,真是懊悔莫及。」 我們或許自認為是耶穌拯救出來,是信心堅固的人,是自由的,但不可放任自己,也要考慮別人的信仰良心,免得敗壞人,使人跌倒。奧古斯丁曾將基督教倫理用一句話總結說:「愛上帝,去做你喜歡的事。」這話是對的,但應該再加上一句,就是「愛上帝,也愛人,去做你喜歡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