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叫做明天會更好,這是一首極為勵志的歌曲,彷彿告訴我們明天壞的事情就要遠離。但是,在我們遇到人生的災禍時,我們應該如何呢?心情又會是如何呢?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詩篇八十八篇1~10節,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哀傷的詞彙。詩人就像是一位信徒一般,大聲的呼喊上帝,期待能得到上帝的應許,跟上帝有所聯繫,禱告能得到上帝的垂聽。但是經文卻顯示,耶和華上帝總是沈默以對。這樣的一個窘境,也讓我們的信仰陷入了尷尬。在這樣的情境內,我們該如何能保持對上帝堅定不移的信仰呢?仍然相信上帝就是那位永恆、救贖的上帝?並且高唱明天會更好。 從以前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受苦往往是既無辜又無奈。當人面臨無助,總是會藉著信仰來幫助自己得著安慰。我們基督徒面對這樣的困境,也往往會透過禱告,希望能得到上帝的垂聽。但是,又有多少人指望上帝的安慰卻等不到呢?就像詩人在第5節說他渴望得到幫助,盼望卻沒有得著。上帝的沈默,詩人一定覺得上帝已經離開他了。各位兄弟姊妹,我們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認為上帝總是沈默的呢? 經文中的詩人,極為敏感也極為敏銳,他的憂慮深刻,急促不安的心靈,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在死亡的邊緣,呼天搶地。我們要責備他不夠信心嗎?或許他不夠信心,但這不夠信心的人,也或許是你或是我。詩人毫不隱藏的說出了他的真心話,並沒有藉著宗教的信仰,講一些虛情假意的話,而是把他的幽悶與驚恐,全部講了出來--我所有的精力都耗盡了。 我們不能說他沒有信心,因為若使我們跟他處在相同的情況下,我們的信心也說不定搖擺了起來。有些人,甚至是基督徒,當被醫生宣告得了絕症時,不也是恐慌了起來嗎?會抵抗,會有很大的反應,會向上地埋怨說為什麼偏偏是我,並希望上帝的憐憫,冀求上帝恢復自己的健康。所以經文中的詩人,跟我們其實沒有兩樣,他在絕望中祈求上帝的幫助,求上帝垂聽他的禱告。這樣迫切禱告,上帝一定會垂聽,但是卻不一定會成全。上帝並不一定會照著我們的意思,然而,我們的信心,是否願意讓自己照著上帝的旨意,順服上帝的指引? 路加福音十八章7、8節中,耶穌說:「難道上帝不會替那些日夜向他求助的指明申冤嗎?他會延遲援助他們嗎?我告訴你們,他一定盡快為他們申冤,可是,人子來臨的時候,他們能夠在世上找到這樣的信心嗎?」馬可福音十四章35節,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說:「父啊,祢於凡事都能,求祢將這苦杯挪去。」耶穌的禱告,熱切又急迫,他的汗如血般滴落。我們在遭遇人生的困難,在病榻中,也未必能像耶穌這般迫切的禱告。縱然如耶穌這樣,他最後還是被捕、受審,然後釘在十字架上。 經文中的詩人清楚自己的命運,所以他跟上帝有所爭論,所以第10節當中我們看到,他對上帝提出一連串的申訴。當一個身有殘疾並且臨近死亡的病人,對上帝爭論這些事情的時候,他不單單是為了信仰,而是他正遭受疾病所吞噬的身軀,以及被社會所遺棄的人性,提出更加強烈的呼求與申訴。我們可以想像,這位遭受患難的詩人,當他求助於上帝的時候,他想知道,上帝的愛是否足夠豐富,可以餵飽飢餓的肚子,是否足夠強大,可以恢復被扭曲的人性,是否足夠堅韌,可以在死亡中創造活命。苦難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裡,我們無法掌握,無法理解。但請記住,耶穌基督用他的生命,來擔當了我們一切的過犯。所以我們當面對苦難時,我們不能把苦難個人化,也不能把苦難合理化,因為苦難是跟我們的環境息息相關的。 上帝不對任何人有任何的解釋,因為沒有所謂免疫的基督徒,與其強求答案,不如在苦難中心存盼望。約翰福音第十六章33節,耶穌應許我們:「你們在世上有苦難,在我裡面有平安。」信仰不是來解釋苦難,而是承載苦難,讓我們更加有力量。並且神要透過我們,來向世人彰顯上帝的權能,使更多遭受患難的人能歸向主。使徒保羅也同樣有這種軟弱,形容它為肉體中的刺,如同撒旦的差役。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8~10節說:「我三次求告主,叫這刺離開我,然而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已夠你用,因為我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保羅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蔽我。」我為基督的緣故,我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當作是一個喜樂的事情,因為什麼時候我軟弱,什麼時候我就剛強。 所以,什麼樣的苦難讓我們痛苦不堪呢?這是不是上帝給我們的舞台,好叫我們向我們的親朋好友來見證上帝的恩典?我們不應只是單單穿戴耶穌的形象,也應該活出基督的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