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我們還有機會 講 員:陳志聰傳道、講稿整理:蘇云薇姊妹 聖經節:箴言24章17~18節;路加福音13章1~9節 當基督徒遇到困難時,也許會想說:「我不是信耶穌的嗎?上帝會賜我吃、賜我穿,那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事呢?」然而,在身邊的人看見了這種情形,也許會論斷說:「他搞不好做了甚麼惹上帝生氣的事才會這樣,我信耶穌就好好的都沒事。」然後就引經據典地「用愛心勸導」對方甚麼事要悔改、甚麼事不要做。然後又開始將人所遇見的倒楣事都解釋是因為「罪」的關係。 這樣的想法,在耶穌的時代也有。路加福音十三章記載著,當耶穌在眾人面前教導時,有人拿這樣的例子來跟耶穌討論。說當時的巡撫彼拉多殺害一群正在獻祭的加利利人。加利利不只是耶穌的故鄉,也是當時奮銳黨的根據地。這些加利利人也許是因為公然反抗彼拉多的政權,或是被懷疑是奮銳黨份子而遭到殺害。但是,卻有人認為他們是犯了上帝的誡命「使用不正當的武力」因而遭受上帝的刑罰。 當然,暗殺這樣的行為是上帝所不喜悅的,也是國家社會裡所不容許發生的事情。不過,若是將這些加利利人在獻祭時,被彼拉多殺害的事件,歸咎於是因為他們的罪。認為自己比這些加利利人更為聖潔,更加蒙受上帝的恩待。這樣的想法容易造成信仰生命的危機:「驕傲」。因此,耶穌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西羅亞樓壓死十八個人的例子。西羅亞樓是當時彼拉多徵用聖殿稅的錢,來興建水利工程的重要建築。當時的猶太人普遍認為徵用聖殿稅的錢,來蓋羅馬帝國的建築是對上帝的大不敬。而那些在彼拉多底下做事的建築工人,同樣也是有罪的人。因此,這些因為西羅亞樓倒塌被壓死的建築工人,是死有餘辜。不過耶穌的回答卻讓這些人感到驚奇:在上帝的眼中,那些自認為是敬虔的人與被彼拉多殺的加利利人,或是被壓死的這些建築工人一樣,若是不悔改都是有罪的。 耶穌所提出「罪」的概念,與當時的猶太人不同,並非指當人犯罪就一定會遭受災害。雖然有時人做錯事,或是做了上帝所不喜悅的事,會遭受到上帝的責罰。但是,耶穌在這裡所強調的,是沒有人比另一個人更有罪,或是更沒有罪。大家都一樣,在上帝的標準裡是罪人。因此,人都需要悔改。人都需要到上帝的面前來認罪,請求上帝的赦免。也許有人會想:不是信了耶穌之後,我們一切的過犯、罪惡都被洗清了嗎?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我們已經由罪人的身份,成為上帝眼中的義人了呀!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認罪悔改,不是在接受耶穌基督成為生命中的救主時,就已經做過悔改的禱告了嗎?那為什麼我們的罪被洗清了,還需要悔改呢?這樣的觀念是需要被釐清的。即使人已經接受了耶穌基督成為自己生命中的救主,並且受洗成為一個基督徒,還是有犯罪的可能。上帝不希望我們成為基督徒後繼續過著犯罪的生活。使徒保羅也在羅馬書6:15裡提醒基督徒說:「…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嗎?斷乎不可!」 改革宗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禮拜中的認罪禱告。改革宗神學家約翰加爾文,以及著名衛理公會佈道家約翰衛斯理都認為,當人領受了上帝的恩典,成為基督徒之後,還是有可能會犯罪。因此人的一生會在上帝的恩典與犯罪之間拉扯。有時會朝著上帝的道路奔跑,有時會朝著罪惡的道路來奔跑,因此人都需要不斷的悔改。透過悔改,我們有機會可以改正自己的行為、思想,使自己的心思意念更符合上帝國的要求,過著上帝所喜悅的生活。因此,以弗所書裡記載道:「…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1-3)所以當人成為基督徒之後,自然要去學習基督的樣式。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意思,放縱自己。 不過,當時的猶太人還是不太明白耶穌的意思。因此耶穌又說了一個比喻,希望他們可以了解。比喻中的無花果樹,代表著猶太人。管園的人就是耶穌,葡萄園主人則為上帝。在當時,能夠種植葡萄樹的土地一定是相當肥沃的。因此,葡萄園在這裡所代表的是上帝所賜豐富的恩典。問題來了,為什麼在肥沃土壤裡栽植無花果樹,反而不結果子呢?更何況還種了三年之久!無花果樹是巴勒斯坦地區一種常見的植物,只要有妥善的照顧就可以有好的生長。無花果樹跟葡萄樹比起來種植較為容易。當然,耶穌在這裡並非在討論無花果與葡萄樹的栽種方法。耶穌是要提醒這些猶太人,上帝既然已經賞賜這麼多的恩典,耶穌也傳道三年了,為什麼整個民族還結不出上帝所喜悅的果子。耶穌這樣的比喻也值得我們深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1865年宣教至今共145年。堪稱是台灣基督新教裡最早看見台灣需要的教派。我們在教育、醫療、環保、文化保存、社會福利與社會公義等多方面,都結出了豐碩的果子。不過,即使經過了倍加運動、2000年福音運動,乃至目前的新倍加運動。似乎都不太容易見到我們在信仰上結出許多的果子。許多鄉下教會開始凋零、許多現代人受到自由主義的影響開始曲解聖經、多數教會的禱告會人數不到十分之一、教會內可以因為意見不合就分裂,而不去尋求合一的機會、禮拜中的遲到現象成為多數教會的共同問題等。或許我們要開始思考兩件事。第一,我們的信仰態度與我們的行為是否一致?第二,我們在台灣宣教這麼多年,是否有辜負了上帝給我們的使命? 當然,我不認為我們有白占地土的嫌疑。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忘記傳福音的使命,也一直持續在做本土的宣教工作。我們付出了時間、金錢,出福音短宣隊、辦夏令營、還有社區的事工。不但如此,我們也有支持一些海外宣教或是其他的族群宣教活動。最近也有人受洗成為我們中間的一份子。但是,我們也必須要承認,我們的宣教活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還有許多人需要認識耶穌。耶穌在論及罪的部分時,不單是解釋人都有罪。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悔改所帶來的自我反省。悔改不只是請求上帝的赦免,還有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反省自己的信仰態度。然後,去做調整與改變。這樣的反省、這樣的悔改才是正確的。不過,在這裡我們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我們可以做得到嗎?很遺憾的,我必須告訴大家,真正的悔改需要極大的自我破碎。保羅從一個迫害基督徒的人,悔改之後成為傳福音給外邦人的宣教士。「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紐頓從一個販賣黑奴的船員,轉變成聖公會的牧師,終身反對販賣黑奴。保羅的改變,是因為主在大馬士革對他說話,領受了聖靈之後開始了傳道生涯。約翰紐頓的改變,是因為讀了《尊主聖範》這本書,深受作者與上帝的關係所感動,進而了解上帝的話語,體驗到聖靈在他身上的奇妙作為。 這樣的破碎是並非是我們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而是要有上帝的話語與聖靈的同工才能成事。這也說明了瞭解上帝的話語,與追求聖靈同在的重要。我們可以從聖經裡去了解聖靈的性質、聖靈的工作與聖靈的恩賜。我們也需要聖靈幫助我們去了解聖經的話語,使我們的心思意念可以更符合上帝的旨意。這也是約翰加爾文在日內瓦牧會時,在講道前加了「祈求聖靈光照的禱告」。或許有些基督徒會不習慣,好像在教會裡一直強調聖靈的恩賜、聖靈同在會跟「靈恩派」的教會一樣。事實上,從聖經裡我們可以知道聖靈的工作是豐富且多元的。耶穌賜下聖靈給我們,使我們可以了解真理,保守我們,與我們同在。(約14:15-17)使徒們靠著聖靈有醫治、趕鬼的能力。聖靈也有著改變人心的能力,使人結出聖靈的果子。(加5:22-26)因此,追求聖靈的恩賜不是某些基督教派的專利,而是所有基督徒應該一起去追求的。這樣一來,有聖經的話語與聖靈的幫助,我們可以經歷真實的悔改。 甚麼樣的悔改才能稱為真實的悔改呢?首先,必須要先了解真理。人若不知道自己哪裡錯,怎麼會知道悔改?所以當耶穌聽見有人在論斷那些被殺害、被壓死的人時,便馬上制止他們的論斷,說出上帝的真理。絕大多數的基督徒一定會同意真理是從上帝的話,也就是聖經裡而來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耶穌所賜給我們的是「真理的聖靈」。(約14:17)也因此我們要了解甚麼是真理時,必須從聖經與聖靈兩方面來理解。虛假的悔改並不會帶來改變,只是例行公事而已。有一些基督徒在做悔改的禱告時,會拿著小抄使用長且華麗的詞句來禱告。這樣的禱告有時顯得過份刻意。悔改的禱告是帶著真實且有著情感的,就好像是兒子女兒做錯事跟父母親道歉一樣,簡單且帶著深刻的歉意,難過得快哭出來的樣子。父母親會知道,他們的小孩真的知錯了。 在經文裡最令人感到有趣的是最後一段:「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他砍了。」一般而言,一顆樹種了三年還結不出果子來,表示這棵樹一定是生病、沒救了。但是管園的人居然還向主人請求,給這棵樹最後的機會。管園的人不放棄這棵無花果樹,就好像耶穌從不放棄我們一樣。祂一直給我們有悔改、調整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只要我們願意接受祂的施肥,也就是祂的教導。只要我們願意真實的悔改,接受耶穌的教導且去行出來,領受聖靈的澆灌。那麼,在生命裡自然會結出屬靈的果子。在教會界裡經常流行的一句口號說:「我們要用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話的背後思考是:「我們要以甚麼樣的生命去影響他人的生命?」沒有屬靈果子的生命,有可能去影響他人結出果子來嗎? 結出屬靈果子的人,上帝看得出來,因為祂是我們的天父。週遭的人看得出來,因為人往往喜愛用放大鏡看人。切勿將「用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話當成是口號,而是真的要去思考怎樣去做。今天上帝使我們聚集一起在這裡,成為這個社區的祝福。就好像將無花果樹栽種在葡萄園一樣,這裡好山好水,又是人口密集的地方。附近又有木柵市場、政治大學成為我們的好鄰居。最近又開始都市更新計畫,想必幾年後還會有更多人來到這個社區。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應該要好好地把握住上帝所賞賜給我們的這塊土地與機會,以上帝的話與聖靈來成為我們的肥料,努力地裝備自己,使自己結出屬靈的果子。在這個地區繼續上帝所給我們的使命,並且將這個使命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