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聖樂主日專題 講 員:林昀融老師、講稿整理:陳美儒姊妹 聖經節:申命記31章19~22節;以弗所書5章19節 諸位兄弟姊妹平安,今天是我們教會的聖樂主日,很高興可以透過這次聖樂禮拜的機會來介紹,讓大家對於我們信仰中的聖樂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聖樂是什麼?狹義是指教會中「禮儀」所用的音樂。包含一切禮拜所用的音樂。以及日常生活靈修的音樂。廣義則是指凡一切能激發人身心靈,激勵人朝向三位一體上帝的音樂都可以叫做「聖樂」,因此,聖樂應兼具「真、善、美、聖」等內涵。 《及春風做伙迎接年冬》是由顏信星牧師作詞,其創作背景是起於經過台灣921大地震,桃芝颱風土石流以及美國911等事件的震盪,對受苦的土地與人所發出的安慰,從搖動的大地寫起,土石流、自殺飛機炸出的煙雲、大自然嚴酷的一面與人為的暴力,一再地摧殘人所安居的土地,逼人流離失所。然而,耶穌基督穿透歲月不變的愛,仍在呼喚人,撒落平安的種子,耐心等待它們長大,重新給予人類希望。駱牧師以排灣古調作為這首歌的開始,轉則中,有熟悉的客家與福佬曲調交互出現,交織成多族群的台灣史詩。 《莿帕互火燒》這首詩的詞是高俊明牧師為「世界歸正教會聯盟大會」而作,闡釋基督教加爾文宗「焚而不燬」的精神。同時也是寫給當時處於政治壓迫下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意在激勵大家在困境中切勿失落信心。 至於它的曲是由在教會音樂歷史上極有貢獻的駱維道牧師作曲。 《莿帕互火燒》 莿帕互火燒,燒到真厲害; 總是無燒去,猶原的倚在。 莿帕互火燒,總是無燒去; 聖徒受苦楚,猶原無餒志。 炎火一下過,它們就閣發芽, 春天一下到,它們就閣開花。 莿帕互火燒,總是無燒去; 教會受迫害,反轉愈興起 咱著愛勇敢,為主來精進, 苦難若愈大,咱著愈堅信。 荊棘火中燒,燒得真厲害; 但是燒不去,依然穩站立。 荊棘火中燒,但是燒不去; 聖徒受苦楚,依然不氣餒。 烈火一過,它們就再發芽; 春天一來,它們就再開花。 荊棘火中燒,但是燒不去; 教會受迫害,反轉愈興起。 我們要勇敢,為主來精進; 苦難若愈大,我們愈堅信。 駱維道牧師,1936生於台灣北部淡水小鎮,是一位作曲家、教會音樂學者,同時也是民族音樂學者。 受其父親駱先春牧師影響有機會到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及魯凱族村莊佈道、教主日學,因此對原住民音樂產生濃厚的感情與興趣,奠定日後研究與學習的方向。 駱牧師為協助其父親的宣教工作 ,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對教會音樂的興趣甚於神學,並決心以教會音樂教育為一生職志。 1963年,駱牧師道學碩士畢業之後,前往紐約協和神學院讀教會音樂碩士,主修作曲。返台工作後 深感發展台灣及亞洲處境化音樂與禮儀的重要性,遂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民族音樂學,而以台灣原住民多聲部的音樂技巧為主題完成音樂哲學博士論文。 學生時即關心本色化(contextu alization)的問題。強調本色化並非復古運動,把大家所輕看或想擺脫的舊有古老文化原封不動地挖掘出來使人接受,強調現代,綜合現代文化之諸要素,適時、適地、適人地傳播福音,即藉今日新創作的歌詞與音樂,向現代人傳達基督教信仰。 他提供六首詩歌:〈球根內有一蕊媠花〉、〈喜樂和平兒〉、〈我的心神,你著唱歌〉、〈萬福本源慈悲天父〉、〈上帝賜福台灣各境〉、〈莿帕互火燒〉(聖詩版)、〈莿帕互火燒〉(合唱版)。每一首均有精簡的說明可供大家參考。 代表作: 有清唱劇「和平人君」(五聲音階為主)、「時代先知」(台灣風格)、「莿帕互火燒」(哭調)、「孝親歌」(客家風格)、“Hunger Carol”(印尼風格)、“Loving spirit”(印度風格)、“The God of us all”(日本風格)。 作品: 《及春風做伙迎接年冬》:曾獲台灣行政院新聞局第17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入圍。 創作集《源─駱維道合唱作品集》/福爾摩沙合唱團,獲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2006年也獲頒美國「全球音樂與宣教協進會」的「傑出貢獻獎」。 2002年,於台南神學院院長退休,經常應邀至不同之神學院擔任客座講席(美國、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印尼)。編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之《聖詩》工作。也編輯在美GIA出版的Soumd the Bamboo: Asian Hymns in Their Cultural and《Liturgical Contexts》(亞洲聖詩手冊)。 盼望透過今天的介紹,能夠讓大家對台灣教會聖樂以及在這之中付出相當心力而與台灣教會音樂淵源極深的駱維道牧師有更多的瞭解,也鼓勵大家一齊來參加聖歌隊的讚美與練習,認識用本土或學習以更多元的方式來敬拜我們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