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8 題目:寬恕之道 講員:陳勝三牧師

張貼者:2010年12月7日 上午8:25未知的使用者   [ 已更新 2010年12月7日 上午8:25 ]
題  目:寬恕之道
講  員:陳勝三牧師、講稿整理:張昭仁弟兄
聖經節:羅馬書12章14~16節;箴言24章17~20節

    1991年美國有一本書出版,書名是:“Made in America: The Shaping of Modern American Evangelicalism”“美國製:現代美國宣教的形成”,作者M.S.Horton研究美國文化對基督教的衝激。這種衝激由許多文化層面而來,其中之一就是“消費主義”。在美國幾乎無所不做行銷,為達成銷售,訴求慾望實現,美夢成真,並排除所有的不良或令人失望之處。這影響了基督教的宣教,基督教像生意一樣的行銷,為達目的,壓抑任何令人不快的事,福音被推銷為:能治癒失敗、提升自信,使人具有權能並朝向成功之路。消費型態的教會漸漸世俗平庸化,常說些神秘的口號,莊嚴神聖的詩歌變成簡單韻律詞句重複,充滿情感的歌。而信徒(或稱聽眾)所期待的信息,則是精采的見證,快樂的事蹟及一帆風順的生活。
    這與聖經中的基督教是極大的不同,福音書中耶穌說到作門徒是要付代價的(太16:24.25),若真跟隨主,是要被恨惡棄絕的(約15:18~19;16:1~3)。
    其實保羅在寫羅馬書時,信徒也正面臨迫害,但保羅卻勉人“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詛咒”。
一、祝福,不可詛咒
忠心的信徒,忠實跟隨耶穌的人,必面對逼迫,因我們與世界不同,我們不屬世界,是基督所呼召出來的。保羅的經歷是如此,林前4:11.12,“直到如今我們還是又飢又渴,又赤身露體,又挨打,沒有一定的住處。”當保羅寫信給提摩太時說“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
面對迫害者,保羅說“要祝福,不可以詛咒”,其實咒詛應該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保羅的說法耶穌也有類似的教導,太五:43:43,「要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路六:27.28,「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
    耶穌的教訓不是消極的,也不是這世上的法則,而是積極性,遠於這世上法則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好,但耶穌的教訓更勝於這,祂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7:12),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的意思。
前不久,廢死刑的議題,也正是這種心裡的反應,要免除對加害者的罪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才有超過70%以上的人反對廢死刑。
二、同理心:V.15.16
    15.16兩節經文是很好,應用在同信的兄弟姐妹身上是非常好的,然而保羅將他介於14節“為迫害者祝福”與17節“不要以惡報惡”。很明顯的,保羅希望這也是應用在加害的仇敵身上。V.15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也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的意思,能體諒別人,接納別人,耶穌就是最好的榜樣,他不避諱別人的眼光或批評(路7:36),耶穌與法利賽人吃飯,就是例子。
    在羅馬尼祿王逼害教會時,有一位老基督徒,住在偏遠的農莊,他常善待出外者,提供飲食與住宿。有四個兵丁奉令要來殺他,當他們來到村莊時,受到老人家熱誠的款待,席間他們講出此行的任務。當夜這位老基督徒就在後院挖好一個坑,第二天早餐時,他告訴兵丁,他本人就是他們要殺的人。兵丁們很感念他的為人,就提議老人家和他們四人一起逃走,但這位老人說“羅馬帝國的管轄範圍強大,要逃到哪裡?你們是奉命行事,我情願被殺,將我的首級帶回去覆命,把我的身體葬在我已掘好的坑裡。”這四個兵丁真是受感動,後來也都成為基督徒。
三、美好榜樣:
    耶穌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路23:34,當他被釘在十字架上,仍求父上帝赦免他們。彼前二:20~23,“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他並沒有犯罪,口裏也沒有詭詐;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聖經要我們不可詛咒迫害我們的人,反要祝福他們,這實在太難了,不發惡言就很不容易了,還要祝福,更不可能。但想想上帝的大愛,祂一直向違逆祂的人類出慈愛,正如羅五: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做罪人時為我們死,神的愛在此顯明」。
    一位女士與丈夫感情不好,問諮商師說她恨透先生,非離婚不可,她嚷著說“我們一定要好好教訓這傢伙”。心理醫生向他建議“既然如此,我勸妳設法討好他,盡力服伺他,讓他覺得沒有你不可,以為妳深愛他時,妳再斷然和他離婚,使他痛苦不堪。”女士覺得這點子很好,欣然接受。
    幾個月之後,女士再回來找諮商師,諮商師故意提議“很好,現在可以來辦離婚了”。她說“才不哩!我們現在好的很,彼此都很相愛。”所以先原諒別人的過錯,盡力的愛對方,為對方著想,結果就是非常不一樣,以恨為出發點,終將不會有善的回應,以愛為出發點,憤恨將化解,當有善的回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仍求父上帝赦免他們就是最好的典範。
Comments